电影《喜宝》:小说经典40年,年轻女人终究活成亦舒笔下的“我”

当年看亦舒的《喜宝》,囤儿实在难以代入到这个极端女人的“我”中,一来因为自己是看热血日漫长大的钢铁直男,二来环顾身边,囤儿以有限的异性接触经验,并没能参考出喜宝的诸多内心活动。后来囤儿发现是自己错了,错在我生活的环境和书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时代差。近几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从那些活跃于朋友圈、小红书、ins、抖音的女人们身上,囤儿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喜宝。原来,经历了40年,内陆的年轻人们终究还是把自己活成了亦舒笔下的这个“我”。

随着新时代而来的,还有刚刚在全国上映的电影版《喜宝》——由青年女导演王丹阳执导,郭采洁、张国柱主演。结合前边所讲的个人体会,囤儿觉得如今还真是《喜宝》上银幕的大好时机。毕竟在41年前的1979年,内陆的经济水平和香港相差了少说几十年。于是,经过40年的发展,内陆的经济基础正好赶上了《喜宝》,于是内陆的上层建筑也就赶上了《喜宝》。现在的年轻人,比之前的那些原著读者(包括囤儿在内)更能体会喜宝的心境。

相比于小说这种题材,电影有一个天然的劣势,那就是不能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偏偏《喜宝》就是个使用第一人称的小说,因此电影改编不得不无时无刻地顾及着人称转变带来的影响。一种比较容易想到的方式是使用大量的内心阐述型旁白,而本片并未采用这种方式。为什么?因为这种方式已经被国产电视剧用烂了,一点儿也不电影!本片给予喜宝的扮演者郭采洁极大的信任,让她用自己的演技把原著里那些自述出的情绪还原到肢体和表情上。全片看下来,囤儿觉得郭采洁的确值得片方赌这一把。

本片通过对配角(喜宝妈妈和喜宝的同学)遭遇的修改,巧妙地改编了原著里的两条支线,从而让喜宝和勖家人的关系成为了全片唯一的故事线,特别凝练。其实在囤儿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喜宝妈妈和喜宝在学校里与同学的那些事,更多的是一种缓冲带作用。妈妈线是为了给喜宝的性格形成提供童年支撑,同学线是为了给喜宝和勖存姿之间插入一个变数。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肯定是不如喜宝和勖家几个孩子之间的戏剧矛盾重要啦。

相对于原著,电影保留了原著里张力最大的主线,同时还提升了叙事节奏,让观念冲击来得更快更猛。参考《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前任3》等存在观念争议的爱情片的票房表现,这样处理显然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喜好。“(我)想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有很多很多钱,也是好的。”这句喜宝的口头禅,在电影里被提升到了人物主题的高度。因为有更具象化的豪车和豪宅,电影观众会比原著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亦舒写这个人物时内心所泛起的波澜。

至于原著粉,可能还会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名场面的保留与还原。这次改编的主创在心态上非常踏实,对原著的视觉还原甚至可以用“虔诚”来形容。目测导演大概率是原著的粉,不仅服化道还原出了时代感和阶级差,而且还把原著里的很多重要场景进行了堪称1:1的呈现,那些让人仔细品味良久的台词更是一字不差地安排上了。虽然囤儿每哭,但囤儿觉得之前看过原著的书粉,大概率难以抵挡这些场面和这些台词对泪腺的冲击。

总之,无论你是否之前看过亦舒的《喜宝》,这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都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你理解现代年轻人诸多行为的背后心理,很有帮助。看完你会佩服亦舒,40多年前就看透了人性中的一些真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