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2)
第二章、少阴病
第二节关于四逆
讲课中对「四逆」的解释分成两种意见,一种和普遍解释一样,是手足逆冷的意思。另一种不同意这一说法。现在将后者录在这里,供参考。
《伤寒论》中有不少地方出现手足逆冷、厥、四逆等表述,它们分别表达什么意思呢?手足冷、手足寒、手足逆冷都是一个意思,意义很明确,不用解释。厥也是手足逆冷。但「四逆」也等同于手足逆冷吗?
自从成无己开「以经释论」先河后,「厥」、「四逆」就被解释为「四肢不温」、「手足逆冷」的症状。如今在辞典、教材中也都用这个说法,成为权威性解读。这种说法将「厥」与「四逆」等同,认为它们就是指「手足逆冷」,并且扩展到「四肢不温」(「四肢逆冷」的互词)。
《伤寒论》中提到手足冷、手足寒、手足逆冷、手足厥冷、手足厥寒有四十几条,而提到四肢的条文没有一条出现「四肢不温」、「四肢逆冷」的描述,因此,把「手足逆冷」扩展到「四肢不温」是不严密的。
伤寒论第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因此「厥」或「厥逆」的定义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属于气机不利、气机不通的范畴,这才是张仲景给「厥」的权威性定义。而「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句,只能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情况下导致的临床表现,而不是「手足逆冷」就等同于「厥」。《康平本伤寒论》认为这句话本身就是后世的注解文字混入正文而已。因此「厥」等同于「手足逆冷」的论断也不严密。我们只能说,「厥」必然导致「手足逆冷」,而「手足逆冷」却未必皆「厥」。
重点看「四逆」一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是「四肢不温」、「手足逆冷」的症状吗?首先联想到四逆辈组方,看一看四逆汤的12条条文和其它四逆辈组方条文,除318条外并没有一条提到「四逆」。
再看出现「四逆」一词的条文,共有四条(296、298、318、330),与组方有关的仅318四逆散一条。
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第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这两条都是死证。联系到其它所有死证条目,都没有谈到「四逆」,仅仅两条就说「四逆」是「四肢不温」、「手足逆冷」,证据并不足。而且,「手足逆冷」成为死证,也过于牵强。
第330条有点费解了:「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如果说「四逆」就是「手足逆冷」症状,「厥」当然也导致「手足逆冷」症状,直接用「四逆」或用「厥」岂不更简明?这一条也间接否定了根据296、298条把「四逆」解释成「四肢不温」、「手足逆冷」的症状的结论。
最后的疑点还是集中在第318条上。「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如果「四逆」是「手足逆冷」症状,它在这条中的行文就应当是主证,其它都是或然证,这就显得很古怪,使人大惑不解。为了自圆其说,有人想出「阳气郁结,不能达于四肢」的推导性设想,也一样掩盖不了这条缺简、遗失了主证的事实。
因此,把「四逆」作为「手足逆冷」症状,是矛盾重重的。「四逆」一词根本就不是症状,而是别的意思。
第6条:「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条的「逆」指误治、逆治,一语拨开迷雾,这是唯一能解开「四逆」之谜的钥匙。
从《伤寒论》的条文可以看出,在疾病前期的治疗中,误治损伤人体的,多为汗、吐、下、火四种「攻法」。比如第16条:「太阳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因此误治、逆治,多种逆治、反复逆治可总称为「四逆」。
《伤寒论》还有一些相关条文可予以左证,除了第16条,还有第29、30、90、118,153条等等,尤其是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个字,明确了「逆治」是导致坏病的重要因素,而坏病后期大多造成诸如四逆汤证及其类方证,因此四逆辈组方是用来救逆的。不过,无论有无误治,都要遵循「有是证用是方」的辩方证施治原则。
至此概括一下,「厥」或「厥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属于气机不利、气机不通的范畴,厥的后果导致「手足逆冷」,但「手足逆冷」并不全是「厥」,厥之手足冷则是一种严重状态。而「四逆」指多种或反复误治、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