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专题| 高保民: 望月那些事
小时侯过中秋节望月,最大的兴趣不在看天上那个忽缺忽圆的月亮,那种“举杯邀明月”的雅事与少年无关,也没老师让我感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不曾有谁吟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句子指引我思考。我的兴趣全在小供桌上雪白的瓷盘里那五个诱人的月饼,在节前全程参予妈妈、奶奶打月饼的过程至今思来历历在目。
乡下人的节气观是很强烈的,白露大部分在每年中秋节的前几天。心里惦记最重要的事就是再熬几天就白露了和学校背后操场边边上哪几棵核桃树。在奶奶的教导中,白露前树上的核桃是不能吃不好吃的。然而,奶奶的教导是不管用的,管用的是村里看秋的民兵,他们十分厉害,我们这些毛娃娃大都惹不起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待着不敢轻举忘动。也有提前偷吃了禁果的,他那一双被核桃皮汁染得黑黑的小手指卸露秘密后,免不了会被举报给老师捱顿板子,老师打的疼不疼根本没谁在意,我在意羡慕的是某某竟然提前偷吃了禁果。所以,这个时侯是很痛恨和鄙视自己胆小怕事的,但是面对雄纠纠气昂昂的民兵,我又不得不乖乖地等着熬,况且一想到我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又红又专的红小兵,我便变得十分坚定了。
一过白露,核桃树上的果实被村集体派人全部打完后,这些核桃树也就没人看了,这时,我也和所有的小伙伴一样,在解禁的树前,学了猴样爬到树上东张西望,收获肯定有,虽然不多但足以慰籍白露前吃不到核桃的遗憾,这些拣漏所得,自然是十分珍贵的,挑一两颗小的不起眼的核桃用石块砸开先尝尝鲜后,余下的就全装回家交给奶奶,十分有成就感的我便有理由要求奶奶打望月的月饼了。现在市场上看到那些没过白露就出现了的鲜核桃,喜欢的兴趣依然不减,毫不犹豫买几斤回家,但不几天里边的仁子就萎缩成了一张皮难吃得很,心里自然免不了对这些禁果早衰的命运有些叹息。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一切都是集体的。家家户户所有到嘴里的吃食都是从集体分回来的,中秋节在乡下是个十分隆重的节气,奶奶把分回家里的嫩玉米,毛豆角子,新土豆,大倭瓜切开,汇到一口大锅里上火可劲熬,直到锅内的水被熬干才下火出锅,这时锅底便有了一层红亮且粘稠的溶液,奶奶称这是糖稀把它们全倒进一个碗里留着说是万一打月饼就能用上了,我常偷偷伸个指头在碗里蘸一下伸到嘴里吸吮,很甜。
一见奶奶凭票从供销社买回红糖,灶火上有了炉好的核桃仁和糖稀,我想万事就已经具备了,便催着奶奶赶快动手炉月饼,奶奶头摇的拨浪鼓似得,“不行,有本事你得请老天爷给你下场雨,只要老天爷一下雨我准炉。”问奶奶为什么非得等下一场雨才炉,奶奶笑而不答。后来,天果然下雨了,奶奶也便践行了她的诺言。这样的经历年复一年后,我终于明白,奶奶所谓的等一场雨才开妒并非真得在等雨,而是等下雨后在生产队里干活的社员放假,炉月饼是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得有和面的把式,捏月饼的巧手,看炉子控温增减柴火的本事才行。这种年年等雨炉月饼的经厉,已经几十年没有了,现在回想起来已成为一桩有味的趣事,说与现在小孩听,几人能信?北宋晏殊《中秋月》中“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的句子中说他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则是过中秋望月的另一种遭遇了,事非经过,恐难有如此佳句。这就是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吧。
月饼炉回来后,奶奶先给她的弟弟我的老舅舅和她的干闺女我的姑姑先留过一些,妈妈又给她的父母兄弟我的姥爷舅舅留过一些,看看满满的一簸箕月饼所剩无几,仅够在供桌上放一蝶祭月, 心里不免有些怅然若失,但亲情的链接早已于年少时耳濡目染扎下了深根,跟着大人走亲戚也就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要在中秋节往出送月饼,大概和我家的境况如出一辙。
月亮上来后,虔诚的奶奶领着我们对着月亮拜了又拜,祈祷五谷丰登。一桌子的瓜果盛筵上面摆满了煮熟的玉米棒子、绵软的倭瓜、胖胖的土豆、沁香的毛豆角和数量极少的水果、月饼。等月亮去了后,我们只对数量极少的食品感兴趣,奶奶立即把它心给我们弟妹分开,是吃是留各取自便。物以稀为贵,那个时候的月饼,香啊!分到手里舍不得吃是很自然的。关于吃月饼的趣事也有很多,生产队长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汉子,并没五大三粗的身材,那一年的那一天他和队里的社员议论起吃月饼的事,大伙都说一般人最多能吃4个就吃不下去了,他却说能吃别人的3倍,若吃不了就给大伙赔12个,大伙自然不信,就凑齐数限了时间让他吃,他也真会吃,提了壶水边喝边吃,吃着吃着吃到第8个牙龈就出血了,但他还是咬着牙把12个月饼是吃下去了,因为他输不起12个月饼呀,只有他知道他的家里连一个月饼也没有,那时侯的村干部和社员一样贫穷。赌的结果是,输了月饼的心疼,吃了月饼的胃疼。归根结底,月饼在那个食物极度馈乏的年代,确实是难得一饱口腹的食物,即便撑破肚皮也值。
长大后,月饼的吸引力便不如月亮来的大了,因为知道了月亮与嫦娥有关系,而嫦娥又代表村里最最漂亮的女子,所以夜深人静后就免不了盯着月亮,思想那些漂亮的女子。自己也曾做过名符其实的牛郎,却远不如神话传说里的牛郎幸运和浪漫,中学刚毕业,我这个16岁的小后生在生产队还不能算全劳力,只能拿根鞭杆每天赶着一群耕牛去山梁河畔放牧,也曾在青石板上留过诗,红太阳底下做过梦,更有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句写进情书在朦胧的月色里塞给嫦娥一样的初恋情人的经厉,那一张轻轻的纸片并没能创造出美好的愿景,有谁会看得上一个只会挥挥鞭杆什么农活也不会干的放牛郎呢,我的初恋充满了苦涩与辛酸,只有十五的月亮见过我在夜里痛不欲生的模样。
成家后,在外谋生,每逢中秋便归心似箭了,很欣赏老杜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老杜认为吴刚在月宫中被罚砍桂花树,是极不情愿的,一心想回到人间来的念头竞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我等何其幸哉,怎能辜负如明镜般的满月创造出的团圆意境,等到真发现回不了家时,才能觉出李太白“疑是地上霜”的清寒和东坡“银汉无声转玉盘”的寂寞。
儿女也长大成人后,还真得就有了元好问“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的经历,儿子也到外地工作了,视频通话使彼此的相见十分容易,那种望月寄思的情便不自觉淡了许多,但炉月饼的事,依然是很重要的事,去年炉好月饼后,给儿打电话想寄些月饼给他,儿子不让说他们单位也给分了,但女儿依然给寄去了,结果他又打回电话让再给寄些家里的月饼过去,说是同事们都喜欢吃,听了儿子的话我心里十分得意。
前两天到阳泉市区办事,又见满街的滩位前立了很多“盂县月饼”的牌子五元一个,我心里真是感慨良多。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知吃月饼这件事在近千年前的东坡先生时代就已很风行了,现在依然是国人的最爱,我想即便千年以后,这望月吃饼的那些事儿也不会被岁月湮没吧。
作者简介,高保民,男,山西盂县人。闲时喜欢读书看报这些事儿,免不了写写画画,作品散发于纸质媒体与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