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很多地方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并试点“向共产主义过渡”。但这一试验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没过两三年便宣告终结。

最初的食堂是季节性的临时食堂,是生产队在“三夏大忙”和“三秋大忙”时,为了龙口夺食,减少社员吃饭时间,能够多干活,而派人专门做饭、烧水,办起的农忙食堂。这样的食堂不记账,不收钱,也不限量,而且专人送到田间地头或者场畔,所以深受社员们的欢迎。但这种食堂还不是后来所说的公共食堂。

1958年8月,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把创办公共食堂等上升到“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媒体宣传也的确把大办公共食堂,上升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遵照党中央的决议,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坡刘村(大队)也办起了公共食堂。

最初,坡刘村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了七个公共食堂。第一生产队的食堂在刘嘉贵家,管理员是刘平西。第二生产队在空庄基地上盖起了食堂,管理员是刘义学。第三生产队起初办了两个食堂,东头食堂在刘思芳家,饭厅和仓库在刘文才家,管理员是刘思芳;西头食堂在王新成家,饭厅和仓库在刘文聘家,管理员是刘祥利,后来两个食堂合成一个,食堂在刘文俊家,管理员是刘思芳。第四生产队的食堂在刘东展家,管理员是刘振海。第五生产队的食堂在张旭忠家,管理员是王仁甫。第六生产队的食堂在徐怀民家,管理员是刘平中。

跟全国一样,当时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的口号,不光本村人可以吃饭,就连来村的亲戚朋友、过路人都可以不交钱吃饭,所谓“天下农民是一家”。 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共产主义梦想家园的美景,大家都以为已经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到了一九五九年春季,饥荒已经开始显现,在此情况下,坡刘大队按照上面的政策在北城中间的大路北,专门修建了一座六间大瓦房,办起了全村唯一的大公共食堂,管理员是刘祥文。大食堂增加了人员,加强了管理,开始实行定人定量按人供给,发饭票到户,用饭票打饭。每到吃饭的时候,人们拿着打饭盛菜的盆子和碗,排起几条长长的队伍。由于村子大,人口多,每次吃饭排队需要十分钟到三十分钟,打完饭走回家也需要五分钟到十五分钟,居住地在四、五百米以外的人,冬季走到家饭菜都凉了,须回锅重新加热后才能食用。因此在大公共食堂吃饭,除了饭菜质量差、量又少,也费时费力,实际上给生产劳动节省不了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带来了诸多不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狂热的“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对生产的严重破坏全面凸现,加上跟随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欠收,社员的口粮一减再减,到60年时每个成年人每月的粮食定量仅15斤毛粮,大食堂的饭菜质量自然越来越差,舀到碗里的稀饭几乎看不到粮食颗粒。饥饿之下,公共食堂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怨言也越来越多。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指示》提出:“积极办好食堂,坚持计划用粮,反对秋收到手多吃多用,反对浪费;继续实行口粮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奖励社员节约粮食。”紧接着,经毛泽东审阅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下发。其中第九条在谈到虽然当年粮食大面积歉收,但国家征购任务必须完成,种子必须按计划留足,口粮和饲料的留量也必须按低标准落实之后,特别辟出段落强调,“公共食堂必须办好。‘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是办好食堂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强调“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一些群众因为说“大食堂不好,小食堂好”而被当做反动言论,遭到追查和批判。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1年,在这一年的5月21日至6月12日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在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凡是要办食堂的,都办社员的合伙食堂,实行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己管理、自负开销和自由退出的原则。”这个文件下发之后,各地纷纷解散了公共食堂。与全国一样,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这个大跃进所产生的怪物也从此退出了坡刘村的历史舞台。

(0)

相关推荐

  • 【老干部话当年7】刘金廷:建人民公社 办公共食堂

    建人民公社 办公共食堂 刘金廷 宁丕成同志被扫回老家劳动改造以后,一九五八年四月,县委派李德发同志任堡面前乡党委书记,曾再生同志任副书记.李书记到任,我没有驻点的任务,专门为党委当参谋. 一九五八年三 ...

  • 【长篇自传连载】 自叙人生路 | 第二章:父亲的肩膀

    第二章  父亲的肩膀 父亲生于民国九年庚申十月初九日丑时(公元1920年),逝于1982年7月20日(农历5月30日),享年63岁. 父亲从小离开生母,由养母抚养,长大后身体瘦弱,不能干重活.在上海学 ...

  • 小说 三大爷列传

    三大爷列传 (小说)  故人若不赏?不赏就不赏.20161110 这次离开家乡,行李里意外地多了一部<新修夏堰县志>,是三大爷死活硬塞给我的,他说全村识文断字.考学在外的那么些人只有我还有 ...

  • 那年六一节,儿童也要炼钢铁

    儿童节,想起我们的童年-- 原创 虞廷 虞廷闲话 今天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想起了我们的童年.老友张亮所著回忆录<那个时代>中有对童年的生动记述,征得同意,摘发如下.) 一 大跃进的声浪甚 ...

  • 那些年,我是这样进行采访的......

    "站长" 刘仁和 在下原是一介"书生",十年文革浩劫期间,由于沾父亲岀身不大好的光,随其下放到广丰嵩峰公社中畈大队笫七生产队,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公社社员,每天 ...

  • 【老干部话当年10】刘金廷:撤公共食堂 让农民生息

    撤公共食堂 让农民生息 刘金廷 公共食堂建立之初,社队干部和共产党员积极热情,采取措施,想把它办好.居住集中,社员思想和物资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的食堂办得可好.食堂一班人马得力,管理制度严明,厨房大木饭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一.播种前的整地 犁是古老且历史悠久的耕地农具,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先民就发明了犁这种耕地用具,并且使用牛来拉犁耕种.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尽管已经有了拖拉机这种机械,但牛拉犁依然是最主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一.耕作制度 1.一年一熟 ⑴.春播秋收:第一年谷雨前种棉花,农谚:"春木骨朵散,种棉蛋",又说"枣芽发,种棉花".到立冬前把棉花收获完毕,棉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历来都是私有制.各朝累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中有一部分是自耕农,他们手里只有少量土地,而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上层社会手中.其他大部分农民是佃农和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资源

    坡刘村农业资源 一.村庄地理环境 坡刘村位于关中构造盆地中部地带,上部地层属于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处于渭北一道塬上.二道塬缘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向渭河方向.西北以汉哀帝义陵周围和戚山 ...

  • 坡刘村史 经济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是指: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这三年里,我国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造成三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党和国家已有结论,这里不再赘述. 同全国一样,在那三年 ...

  • 坡刘村史 经济 玉米与棉花的种植与收获

    玉米与棉花的种植与收获 一.玉米种植 坡刘村人种植玉米,是在小麦收割结束后立即抢种的,越早越好,农谚"秋田不让晌"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土壤墒情合适,立即用牲口套犁,按照一定的行距,做 ...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坡刘村史 历史 坡刘村解放前大事记

    坡刘村解放前大事记 一.唐代建村到满清灭亡 1.根据坡刘村现存历史文物以及人口增长规律考证,坡刘村建村应在中唐之前. 2.根据东户后人刘元勋父母合葬墓之墓志铭以及老辈人传说,毕郢原上南杜村人刘海偶过鲜 ...

  • 坡刘村史 历史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文  刘彦强 按照前面的实证分析,坡刘村刘姓祖先刘海公至少应该在公元700年即武则天圣历年间已经从南杜村迁徙到坡刘村.那么,刘海的祖先也即坡刘村刘姓祖源又是谁呢? 一.刘姓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