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没那么吓人

01
上周比较大的一个新闻就是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总人数增速下降,年均增速比很多一线发达国家还低。另外离婚率升至2.9%,出生率降至百分之1.2%。
即便现在再全面开放二胎,预计也不会对老龄化、少子化有任何改观变,核心不在生第二个,是不愿意生第一个。这背后政策的因素已经很弱了,更多的教育成本等养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婚姻观和生育观在这些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经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
关于人口这件事,有很多人持以非常悲观的态度。认为人口红利结束,“中国必然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养老金必然亏空”等等。
不可否认,老龄化、少子化的确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但并不是没有解法。
过去中国改革开放叠加人口红利,造就了中国40年的经济奇迹。
所谓人口红利,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单纯的人多。
人多是不假,但印度人也多啊,但为何印度就没有所谓人口红利。
实际情况是,人口红利并不只是人数,还有素质。
生产力不等于生产效率。
过去几十年,伴随人口增长的,还有受教育程度的飞速提高。这次人口普查中,文盲率只有2.67%,这个数据,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在建国前,我国文盲率超过80%。
而在印度,我翻了下资料,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文盲率依然有26%,印度成年女性更是有34%都是文盲。
所以人口红利说人才红利更为贴切。
中国强悍的制造业,不仅因为有工程师红利,更重要的是,一线工人的素养也比很多国家都高。能看懂各种图和手册,会使用机器,还吃苦赖劳。

科教兴国的力量就体现在这些这些地方。
而在经济学中,决定劳动生产率,除了劳动力的要素,还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
而我们恰好又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里,生产效率飞速提升,劳动力数量在GDP中的重要度正在逐步下降。
如果我们把历史拉开看,往前推演,原始人社会,一个人身体素质再强,在生产力方面可能最多等于2-3个普通人,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工具,有了机器,一个会操作机器的人生产效率可能就等于传统几百个人了。
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是指数级的,不能用过去斜率画曲线
而在未来,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普及还会将这种效率继续大幅度提升,再过10年20年,即便人口老龄化实锤,也不用担心经济就会一蹶不振。
不能用过去的思路去看待未来的问题,犯不着因为人口问题为国家操太多心。
在经济发展这条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人数。
02
以上是社会的角度,不悲观。但从个体的角度,人口趋势的影响还是会很大。
因为靠创新、劳动效率提升带来的社会发展中,平均来看,大家日子都会变得越来越好,但速度会不一样,先富的人会越来越富,后富的人靠国家慢慢拉,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就像过去几十年发展一样。
而在养老金这件事上,必然出现的事情就是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因为即便科技快速发展,蛋糕不断做大,但缴养老金的人少了,领的人不断变多,这个差距就是你退休前后的生活实际体验度,用养老金替代率来表达。
退休后养老金还会有,吃饱穿暖过小日子相信没问题,但相比作为“劳动力”的退休前,能换来的生活质量,必然会下滑不少。
03
关于有没有必要买养老金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待:
如果你想缩小未来退休前后的生活质量差距,建议买一些商业养老金补充。收入平滑一下始终心理是舒服的,毕竟生活规格高了,很难低下来,由奢入俭难,先富后穷总是有一种落魄感。
但千万别想买养老金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因为养老金,不管是国家养老金还是商业养老金,本质还是储蓄,有一定收益,同时安全稳定的存钱。
而储蓄险其实和健康保险一个原理,在“保”,保险的保。就像重疾险,你买再多,也只是让你发生风险时有金钱补偿,覆盖医药费或收入损失,但它不能改变你的身体健康情况。
同理,养老年金是让你的钱更安全稳定,让你老了也有一定的现金流。但不是说买了养老金,老了就可以随便high了,额度也很重要。
所以无论是养老金,还是其他储蓄险,本质都是保险,属性在安全稳定,不要把它当做投资去比收益,两者功能完全不一样。
养老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退休前多赚钱。前者给你打底,而后者才真正决定最终退休生活水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