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录》:内在空虚与名头耀眼

喜欢就点标题下方蓝字“郁土”关注

五十一、应付往往比创造还累

有一句话叫“疲于应付”。的确,应付有时比创造还累人。比如你为生计起见不得不从事一项工作,完全是被动的、应付的。而假如你热爱这项工作,所从事的完全是创造性的劳动。这时你就会发现,从事同一种工作,创造性地对待比应付性地进行更为令人愉快。因为前者能充分调动起你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你整个的人,就像充满着氧气的火堆,而非氧气不足、只会冒烟的火堆。

创造是烈火熊熊燃烧,而应付是干冒烟不发火。二者所带给社会、人类的也就完全不同——一个是光和热,一个是呛人的浓烟。而我们的生存环境,特别容易让人陷入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应为它缺乏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公平!

五十二、当你关注永恒时

当你关注永恒时,你就距永恒近了些。

五十三、博士成了句号

博士(真正意义上的)仅仅是个称号,表明此前你曾认真读过书,做过研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此称号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句号,表明此一阶段永远成了过去。相反,倒是那些没有取得此称号者,一如既往、永不停息地学习着、研究着。他们不受此一句号之限制与暗示,生命到哪里,这一过程就持续到哪里。

这样的人,是任何称号都难以概括与形容的。

五十四、认识是无畏与痛苦的

别尔嘉耶夫言,“认识是无畏,是对恐惧的胜利。认识是痛苦的,也是对痛苦的认可”(《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

的确如此。认识是无畏,因为它是探险,无论科学的探险,或是人性的认识,你都不清楚前面到底是些什么。认识是痛苦的,因为你所认识到的东西,或许与你的期许完全相反。

五十五、人属于两个世界

人属于两个世界:物质与精神。假如把一个人设想为100分的话,则物质成分越多,精神成分便越少。众多贪官污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比较可取的是:当物质能够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时,便限制住它,而让精神的成分多进来一些。如此人生,方有意义。

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哲学家便是好例。

五十六、得来容易就易于忽视

凡得来艰难的,就会倍加珍惜;反之,得来容易的,就易于忽视。

现在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我们都得来的太过于容易了,就像网购一般,轻点鼠标,货物很快就会送上门来。比如经典著作难读,就会有人替你解读。

于是,人们就生活在反反复复的忽视之中,脚下踩着的是空气、云彩,而不是坚硬的土壤与岩石。

五十七、内心越自卑越要掩饰

内心越自卑,越易通过外在的东西来掩盖,比如夸张的言辞、名牌服饰、豪车与别墅、名表等等。

充满自信者反是。内心越充实,其对外在东西的要求就越普通,行事就越低调。

五十八、内在空虚与名头耀眼

越是内心空虚之人,越是在意外在“行头”之耀眼与否。比如越是没有学问的人,就越是在意头上所戴教授、博导之称号。假如剥去这些名头,真正剩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可能将是非常可怜的。

故看一个人有无真才实学,不可从称号看,而应从其著作、创造、发明上去找。

五十九、人生的困厄

人生之困厄,适足以断绝一个人的种种物质欲望,驱使其精神全部集中于思想上,如此以来,他也就更易炼出人生的真金来,纯度极高,几乎没什么杂质。如张中晓在《狭路集·序》中所言,“长年幽居,不接世事,贫困穷乡,可读之书极少。耳目既绝,灵明日锢,心如废井,冗蔓无似。偶作思索,有宛如走羊肠小道之感。随笔记之,以备忘也”。

张中晓以他仅有的三十七年生命(有效时间仅仅几年)所炼成之思想真金(《无梦楼随笔》),建国以来,可与其比肩者,又有几人呢?

六十、竞争

缺乏竞争就必然缺乏对人才的渴望。

(未完待续)

(特别鸣谢  照片拍摄 叮 叮)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遐想录》:自 序

《遐想录》:吹捧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遐想录》:不能拿人格做交易

《遐想录》:欲望如钟摆

《遐想录》:乌纱帽能令人变奴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