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就是要“出暑”,秋天快来了

处暑,就是要“出暑”!

时间如风,斗转星移,天道无穷。

当天空中的最后一丝暑热从枝头滑落,最后一缕暑气从空中消散,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式和可爱的夏天告别,迎来新的节气——处暑。

处暑的“处”字,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150度左右,即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夏天的暑气可以算结束了。

虽然处暑宣告暑热的结束,但是此时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平均温度仍在22度以上,气候仍然炎热。

北方地区由于冷空气多次南下的影响,气温下降较快,而南方不时要面临“秋老虎”的反攻。

什么是“秋老虎”呢?

简单理解就是在立秋之后出现的炎热天气,不过呢也不需要太担心这点,毕竟“秋老虎”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

谚语中的“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处暑天气凉”很好描述了处暑时节气候的变化。

处暑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禾、稻、粱这些农作物已经成熟。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日光逐渐变得柔和、纯净,不再是耀眼的白,正是出门郊游畅行的好时节。

处暑过,暑气止。

此时就连天上的云彩都变得疏散自如,正如民间谚语所说:“七月八月看巧云”,即“出门迎秋”。

处暑之际,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乞巧节和中元节。

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传说牛郎和织女这一天会在鹊桥相会,古代女子在这一天夜晚也会外出在天空寻找牛郎和织女星。

在古人心目中,织女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化身,所以古代女子会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像她一样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嫁得如意郎君。

另一个节日则是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

在此期间,民间会有祭祖、布施的活动,比如“放河灯”。

放河灯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一方面表达对已逝先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有祈求幸福之意。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就有相关表述:

“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

小说家的笔下,藏着浪漫的绮梦;劳动人民的智慧里,沉淀着对自然的观察。

了解处暑,能让我们理解“天人合一“的微妙,顺应天地变化。

处暑来,福气到!

切记睡觉盖被关门窗,注意养生保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