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欣赏 | 无锡梁溪:南下塘老街的故事
图/@天浩之云
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水弄堂旁的南长街,是一条与古运河平行的千年老街。南下塘老街和南长街隔古运河相望,街两边民居,仍保持江南水乡的民居风格,粉墙、青瓦、坡顶、风火山墙、吊楼……
文 | 许文龙
编辑 | 张宁
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水弄堂旁的南长街,是一条与古运河平行的千年老街。南下塘老街和南长街隔古运河相望,街两边民居,仍保持江南水乡的民居风格,粉墙、青瓦、坡顶、风火山墙、吊楼……形成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的立面景观。前门逛街上桥,后门洗涤下船,车在长街跑、船在河里行。
解放前,无锡是全国闻名的丝业中心,又称“丝码头”。南长街丝厂林立,有鼎昌、振元和永泰等,而河对岸的南下塘,北起跨塘桥,南到清名桥的一段,全长仅1003米,在这狭长的古街上,也有振艺、九余和泰昌等4家丝厂。这一段古运河两岸虽丝厂林立,却没有桥可通行。缫丝女工上下班,要么绕道清名桥或者跨塘桥过河,要么就在下牌褛前面的南码头挤摆渡船。到了每年的黄梅雨季,古运河水涨流急,常有女工因船小人多而被挤入河中的事故。特别是有一天,一名振艺厂的怀孕女工落水身亡,引起了大家无比的愤怒。实业家许稻荪终于同意丝业公会提出的集资造桥要求,费用在“永锡堂”积善金中拨付,并得到百桥公司、“千桥会”的善款支持。1930年4月,一座长33米、宽6米的混凝土桥梁竣工。时逢荣德生在荣巷建成大公图书馆,所以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大公桥。
大公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大公桥,居住在南长街的居民到南下塘就方便了。坐落在南下塘大公桥东堍的“书码头”,前身是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和平书场,据说当时的主人为了呼吁和平而命名。上世纪60年代,大公桥旁的客运码头取消后、原来的码头候船室经扩建,成为可容纳200多人的和平书场。这里曾以“江南第一书码头”著称。当时,书场座无虚席,场场客满。到书场听书,走进门,先拿块热毛巾擦擦手,抹抹脸,然后找个地方坐下。台上的说书先生拍着醒木,—把扇子可以当刀枪,一块手帕可以当书信,有张如君、刘韵若弹唱的《描金凤》,陈希安、邢缨弹唱的《珍珠塔》,说得绘声绘色抑扬顿挫。今天,书码头仍以低廉的票价优惠听书迷。
南门下塘(1959年 摄)
从南长街走过大公桥,便是南下塘,这是块风水宝地。南下塘出了许多名人。早在明代中叶,无锡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安国、邹望、华麟祥,金银日夜用斗量。”其中华麟祥就世居南下塘铁树岸边铁柱桥(现名铁树桥)。华麟祥深知有“才”比有“财”更重要的道理,为此要求儿子华云奋发读书,拜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邵宝为师。华云不负父亲期望,嘉靖二十年,进士及第,担任要职。他为其父请封,得“浙江省布政司都事”之散衔;并为已故祖父华栋请封,获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封号。第二年,华麟祥卒,华云请74岁高龄的文徵明撰写墓志铭,全文1079字。1953年平整土地时,墓被毁。
南下塘5号、7号处是明代进士龚勉的旧居。龚勉少年时家道中落,17岁考上秀才,虽刻苦攻读,但十多年间屡试不中。久病的父亲去世后,因丧葬欠下一身债务,只能清贫度日。古时候,有在农历大年夜结清债务的规矩,传说某年除夕,龚勉以赏梅花为名,躲债去了东门外的“绿萝庵”,并在内题写了一首打油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今朝大年三十夜,绿萝庵里看梅花。”后来这最后一句,成为无锡特有的谚语,意思就是躲债,也常被人们用来教育子女,说龚勉虽然穷到这种程度,但不坠青云之志。后来龚勉29岁中举,33岁考中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龚勉擅诗文,传世作品有《尚有堂集》《倭情考》等。
清名桥东堍小店(1959年摄)
南下塘这块宝地,不仅在古代人才辈出,在现代也是人才济济。乒乓球世界冠军蔡振华,就出生在南下塘泗仓厅弄,是喝古运河水长大的无锡人。
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古运河两侧进行改造,修旧如旧,有机更新。沿河两侧修建了粉墙黛瓦、花格木窗的仿古建筑群,重现明清老街风貌。如今,南下塘已成为无锡城区为数不多的古街。街面最窄处——大码头弄、花园弄段仅两米,过去两辆黄包车交会,要相互避让,方能擦肩而过。
现在南下塘对岸的南长街(南上塘)已逐步拓展,南下塘依然原汁原味保持昔日安宁古朴的风貌。仍旧是石板路,但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石板路下面开挖了1米多宽1米深的长沟,里面铺设了自来水、污水、天然气管道。埋设有电力、电视、电话线等。管道上面盖上石板,既美观又实用,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对那些历史久远的房屋,都在明显的地方贴上一块方形大理石,上面刻了“历史建筑”的字样。现今的南下塘还汇集了众多老字号商铺,从跨塘桥牌坊进去,经过庙桥,抬头看见无锡著名的“王兴记馄饨店”,里面坐满了吃客,生意红火。朝前面走,是“王裕兴肉庄”“世泰盛”“忆秦园小笼包”“真正陆稿荐”等,游客似能在这里带走无锡的所有特产。现在,梁溪区正在推进城市更新,推进文商旅融合,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推出的《运河四季》《又见江南》实景演出,将大运河流域富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评弹、清曲、锡剧、石锁、吴歌等元素,通过歌、舞、诗、乐、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打造周周有精彩、永不落幕的运河文化盛宴,开启“沉浸式”旅游新体验。
(投稿:zgyhw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