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梅雨涨溪逆鱼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古镇:梅雨涨溪逆鱼肥!

作者:张明儿

上星期,新市古镇进入了江南特有的黄梅多雨的汛期,河道水盛,鱼多且肥。根据以往经验,这段时间苕溪水里一种叫逆鱼的鱼类,正从太湖水域向南面挺进,它们像一支特种部队,成群结队通过苕溪主要河流,逆游而上。并因为苕溪主流连着许多通往其他地区的余脉,一部分逆鱼又会游向余脉之中。新市周边的河道便是苕溪余脉,所以一至黄梅季,各河道捕鱼人撒入的丝网,会有大量逆鱼捕涝上来。

说到逆鱼,它是一种特别美味的鱼类,形若普通鲹鲦鱼,相比较之,稍显宽胖一些,有富贵貌。此鱼虽不见史家经传,也未为历代诗人佳句吟诵,但民国编纂的《德清新志》中却有记载:“此鱼初入余不溪,鱼身坚实,体肥而卵满。如上溯至余杭,体力耗尽,鱼体瘠瘦,味则差矣”。除外,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国学大师俞曲园先生也对此鱼大赞,在他的《春在堂全集》中也提到了此鱼的食法。乾元镇一直是浙北历史文化名镇,注重地方美食开挖,极尽烹饪能事,特别对逆鱼深度研发出了炸、煮、烹、煎、烤等若干烹技,那里文化巨匠多,对地方美食关注度极高,留下评赏文字,才有“乾元逆鱼”不朽美名。太诱人了,真是香溢春秋,鲜美逼人。上几年笔者携众友赴乾元品尝之后,更是美味难忘,众友惊艳。一年以后的今天,友人回忆起来,似刚刚品味,意犹未尽,众目眈眈,可见其鲜美有夺心之力。

据传,“乾元逆鱼”之说并不是单单受了某位文化名人大咖的随兴描述,才有这样的美食口碑的,主要还是乾元地域尽享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养成了逆鱼美食的独具条件。乾元镇位处苕溪主流域段,乾元的余不溪应该是东苕溪通往余英溪比较主要的通道,这里水流湍急,落差大,河道集中,逆鱼大批聚群逆游,形成余不溪长河的逆鱼壮观。当逆鱼游至德清余不溪河段时,恰逢逆鱼身体坚壮,卵肚硕大,这便是它生理健康与形体壮硕的顶峰。所以在德清余不溪河里捕捞逆鱼,也就成了最为集中、最为肥壮的捕获逆鱼的绝好时空段。河段不长,东门城桥至南门城桥之间,全长约700米;宽度有限的水道最宜捕捞,这便成为上天造福赐予乾元百姓的珍稀河鲜。怪不得也会让俞先生有一种无以释然的喜欢,迷上了它的鲜美,每年都不会忘记去品尝。

新市河段是苕溪的余脉,来自于太湖流域的逆鱼,在黄梅汛期大批逆游而上,依苕溪自北而南逆行。分析逆鱼的生活规律与它在梅雨涨水期间逆游排卵的习性,部分鱼群也会自然逆闯游入苕溪的余脉之中,往钟管、士林、新市一带到处乱窜逆游。按苕溪水道的远近计,新市每年逆鱼上市应该是早于乾元镇,所以这里的逆鱼也自然比较多,这是一个美食大惊喜。

新市百姓于逆鱼的兴趣,远非乾元食客热血沸腾,新市的逆鱼饮食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建立,人们对逆鱼美味很少认知,更不会探索其烹饪的最佳方式,也许新市有着更广博的美食系而掩盖了这一特色微观美食的发现。对于笔者,身为新市土著,却一向不甚了解此鱼,也只是上几年偶然从书报文字里看到“德清逆鱼”这一美食概念,作为乾元镇美食一大特色,美味一绝,才引发自己观察的兴趣。后来,在梅雨时季,发现逆鱼在新市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它们与普通鲹鲦鱼类混杂其间,市价也二三元的极低价格。才知此鱼并非是乾元镇所特有,而是凡属苕溪沿路的水网,处处都有,只是鱼的数量多少、肥瘦大小而已。

文化这事物,有时候很搅局。就像这逆鱼,如果没有文人写文章,没有好事者传以赞誉,那么逆鱼还是像普通的鲹鲦鱼一样,绝不会受食客的青睐。关于逆鱼,去年我接连写了数篇有关的美食文章,今年古镇新市的逆鱼市场完全变了样,形成奇货可居的局势。去年的新市农贸市场鱼摊小贩对逆鱼也不分拣,混杂在鲹鲦鱼中,就当作一般鲹鲦鱼的价格出售。今年不同了,几乎条条逆鱼进行分拣出来,单独出售,抬高价格。去年逆鱼价最多二三元,也没人买,今年却是五六元,还要一大堆统货全买,所以近期的新市逆鱼基本上由乾元渔贩整批收购,鱼摊不再零卖,一下子形成新市逆鱼居奇缺货状态。

今年,早有计划想待黄梅水一到,便准备去市场购逆鱼,让一些文友来品尝一下。谁料入汛以来,我每天六点起床出门几乎看不到一尾逆鱼,后来五点多起床,也只能看到很少又很小的逆鱼,问了情况才知乾元逆鱼贩子,四点多早已抢先一步全部收购,装车便走了,而且有预约订购,一网打空。让我早起苦守着逆鱼,结果每天都是无获而归,想想去年还拼命喧哗为逆鱼美味点赞,今年就成了这样子,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何况今年本地的黄梅汛期特征不够明显,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场规模化的雨水,只是一味地闷热闷热,再闷热。如果哪一天,狂雨倾盆,梅雨大作,一夜引发溪水猛涨,便会有更多的逆鱼随雨而来,市场上就会大量出现逆鱼而挽转紧缺的局势。所以,自己也暗自祈求苍天,来一场令人惊喜的黄梅水吧,让苕溪水涨起来,梅雨涨溪逆鱼肥,让黄梅雨带来更多、更肥壮的逆鱼,让我邀遍天下文人朋友,在美酒与美鱼面前,尽情显露他们的文人气质风色。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山间有条鲹鱼河

    在金沙江左岸,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上游不远,有一条小支流,叫鲹鱼河.这条河冠以鱼名,由来已久了,河里盛产鲹鱼,是会东县的著名特产. 以鱼命名的河流不多,此前我只知道一条这样的河,那是去腾冲旅游时,见到的一 ...

  • 梅雨天的下水鱼|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 每次在各地乡村游走,看到水流奔涌的涵洞口,我总是会想起故乡黄梅天捉下水鱼来. 故乡的黄梅天,雨水连绵,到处水势汹涌. 我小时候,故乡河塘纵横交错,河与河之间通过坝相连, ...

  • “黄梅时节家家雨”是啥意思?没被梅雨泡过的人不容易懂

    “黄梅时节家家雨”是啥意思?没被梅雨泡过的人不容易懂

  • 梅雨季节,少年最爱捉上水鱼|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场景不完全相应,意思而已) 故乡正在梅雨季节. 一早,我初中的同桌也是高中同学的杨继泽君,提醒我,可以写篇水渠里捉上水鱼的江南旧闻了. 一下子,少年时代黄梅天赤脚在水沟里 ...

  • 黄梅时节黄梅雨 黄梅风过黄梅肥 [清 梅雨田]

    黄梅竹枝词 [清  梅雨田] 黄梅时节黄梅雨,黄梅风过黄梅肥.梅雨梅风晴一喜,郎自晒书侬晒衣. 江流九曲县门湾,县在匡庐衡霍间.名列寻阳诸记久,九峰传注浪轻删. 阿蒙作守去堂堂,士行移家又此乡.栗里儿 ...

  • 《做黄梅》

         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每年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 "出梅"最早的在每年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每年可达到一个 半月.       ...

  • 少年最爱黄梅天|原乡

    故乡初夏时,通常会进入黄梅天. 油菜籽.麦子刚抢完,梅雨即来.阴雨连绵,到处湿漉漉的,器物发霉,此时地里正要做秧田准备莳秧,所谓"稻要落雨":晒场上要做酱,既要雨生的霉菌,也要太阳 ...

  • 浙江新市古镇行

    曾经看过一次别人拍的新市的照片,觉得新市古镇安静又悠闲.于是自己也携友一行,去了才知道,原来看到的照片是大清早拍摄的,而我们是中午到的,街上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了. 新市总体给人的感觉比较破旧,而且 ...

  • 上海闸北堂秦牧师,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遗迹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千年古镇新市,历史悠久自不待言.它的深厚基督教历史文化神奇,更是令人叫绝.近日上海闸北堂秦牧师,带着敬仰之心,专程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古迹. ...

  • 1200年历史的新市古镇,低调不失韵味,却是旅游的好去处

    现在节假日旅游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一些尴尬,往往发现自己选择了一个目的地,到了以后是人山人海,感觉真的很拥挤,其实这样并不好.就好像乌镇一样,确实很不错,但是人太多,反而德清新市古镇就不一样,和乌镇一样 ...

  • 7月18日【清凉新安江】 ​建德下涯迷雾、浦江通济湖、新市古镇、江南第一家、古法挂面3日摄影采风

    新安江的江雾奇特,变化多 一丝丝.一条条飘来飘去奇形怪状 当雾弥漫了整个江面 突然就有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这层白纱慢慢的升腾,慢慢的扩展 逐渐向岸边靠拢 原先清晰可见的对岸的群山 慢慢的隐秘在白纱之中 ...

  • ​新市古镇:收藏了“绛阁乌镇本”书法名帖雕版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新市古镇历代书画美谈(二) 题记: 新市是浙北古镇的历史文化重镇,它的丰厚古代史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缘于它的历 ...

  • 新市古镇史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新市历史文化,可用以下十大内容来大致概括,简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一位英雄. 西晋时期治水英雄朱泗,后 ...

  • 新市古镇“烧香市”:真正的浙北水乡民俗奇观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烧香市"是江南特有的一种集市文化现象,非常普遍.网上有称,江南三大"烧香市":杭州昭庆寺.苏州寒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4)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我印象中的"寺前弄2号"童年生活,贫困是它的全部主题.那个时代,底层平民的贫富之差,也并不大.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3)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新市镇摄影协会作品) 我的"寺前弄2号",幽深与晦暗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唯有煤油灯飘忽着火苗,在我记忆深处明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