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晞星介绍
王晞星
[插图]
王晞星(1959.3- ),男,山西稷山人。主任医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名中医,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西省名医,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会长、山西省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中医》杂志社主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临床工作40余年,提出“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的新观点,临床注重肝、脾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作用,多从肝、从脾胃诊治疑难疾病。
传承脉络
王晞星1959年3月出生于山西稷山,1985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中医班,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40余年。主张中西医融会贯通,临床注重肝、脾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作用,多从肝、从脾胃诊治疑难疾病。提出“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的新观点,运用“和法”理念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治疗肿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和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
一、结缘中药,立志良医
王晞星1976年高中毕业后返乡,机缘巧合,被大队卫生所选中去做司药,结识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张先生,在张先生指导下开始背诵《药性赋》及《汤头歌诀》,耳濡目染,对中医有了自己的认识。在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成功救治了急性阑尾炎的自家亲戚后,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陡增,开始痴迷于中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诊病处方。一名患有失眠盗汗的50岁妇女到卫生所购买安眠药,王晞星问诊后观其舌红苔少,立即想到当归六黄汤的汤头歌诀:阴虚火旺盗汗良。征得患者同意后,自行处方当归六黄汤3剂,患者症状好转,欣然复诊。这次尝试更坚定了王晞星学习中医的决心,经常请张先生讲一些当地名医诊治疑难病症的实例,对于有效验案,都一一留心记录,如张先生用地黄饮子治疗下肢软弱无力及中风患者,王晞星便熟背地黄饮子汤头歌诀烂熟于心,在行医中大胆使用此方治疗脑血栓形成后下肢废用痿软、老年人尿失禁(痴呆所致的)、心肌梗死后下肢痿软等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基层经济落后,缺医少药,很多村民面对顽疾束手无策,王晞星从此便萌生了立志做一名能真正为老百姓解除痛苦的良医。
二、把握机遇,勤求古训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王晞星考取了山西医学院中医专业,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他精研中医经典,广览群书,博学强记,教科书的字里行间、留白之处都记满了注释及体会心得,尤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可谓学到了字里行间,经典条文背诵如流。院校的系统学习和博学强记,夯实了他的中医理论根基,为日后临证处方奠定了基础。此后的二十余年,他又非常注重学习现代名医的临床经验,不仅领略了干祖望、朱良春、张琪、印会河、焦树德、邓铁涛等当今中医大家的风范,而且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博大精深和思维方法感悟甚多,对中医如何看病,如何看好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因此受益终身。
三、中西融汇,精研脾胃
王晞星毕业后分配至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山西省中医院前身)脾胃科,跟随当时的脾胃科主任萧汉玺先生,他一头扎进临床,对中医的强烈热爱和执着追求,让他在临床中得到了释放,患者用药后的一次次获效也让他感到欣慰,但面对危急重症的抢救也让他力不从心,1986年王晞星申请前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进修学习1年,夯实西医基本功。在山医二院进修学习同时,仍念念不忘中医辨治,期间以白虎加人参汤成功救治一名败血症高热不退危重患者,被二院医护传为佳话,更改变了西医同道对中医的认知:中医不仅调治慢性病,更能救治危急重症,进修学习后的他在临床工作中更是如虎添翼,得心应手。
中西医扎实的基础,加之不断探索的追求,使他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有了自己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被卫生部七年制教科书收录;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以及在内镜下微观辨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吸收现代最新科研成果,以萧汉玺老先生临床经验为基础,开发研制了新药胃逆康胶囊,取得了国家中药三类新药证书,开辟了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空白,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997年他又回到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培养科研思路,拓展思维视野,为日后的临床科研并行奠定了基础。
四、良师指引,开拓创新
王晞星在开始工作的十余年里主要跟随萧汉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1997年被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萧汉玺学术经验继承人。萧汉玺出身中医世家,其父为三晋名宿萧通吾先生,萧老先生诊病首重脉诊,辨证偏重脏腑,治疗尤重调补脾肾、气血,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对脾胃病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主张中西医结合,借鉴微观检查以丰富中医的辨治内容;认为治疗脾胃病贵在健脾疏肝、调和升降及平调寒热虚实,重视情志疏导,才能达到调理脏腑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国内脾胃病学界有一定影响。
王晞星系统地总结了萧汉玺主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临证中提出益气健脾、活血生肌法解决消化性溃疡复发难题;认为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胃肠疾病的病机是邪毒犯胃,应以凉血解毒,制酸护膜施治;提出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其毒,后以脾胃双补调其虚辨治硬皮病;提出脾胃病治疗首重“肝脾”,运用“疏肝调脾”治疗脾胃病屡起沉疴,2007年11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其后的临床实践中,又将“肝脾同治”理论加以拓展,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五、迎难而上,专攻肿瘤
对中医的执着追求,在脾胃病方面的卓越成效,年轻的王晞星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20世纪初,肿瘤高发,国际国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患者承受的痛苦难以想象,医院决定筹建肿瘤科,筹建3年,几番流产。2000年,王晞星毅然决定担此重任,把目标转向中西医结合肿瘤,筹建了省内第一个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
在他的带领下,肿瘤科艰难创业,逐步走出一条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路。他提出肿瘤治疗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提出围绕中西医结合放化疗减毒增效、中西医结合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复发转移等为研究方向。他提出“和法”治疗恶性肿瘤,引申传统中医“和法”内涵,初步形成“和法”治疗体系;创新放射性直肠炎肠疗理论,构建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研发放射性直肠炎肠疗器械并获专利1项,形成放射性直肠炎中医专家共识,新药肠瑞灌肠剂获国家发明专利,与山西药企联合申报中药新药,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出版《中医肠疗》专著1部。确立围化疗期中医套餐疗法,研发新药芪精升白颗粒,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取得临床批件,进入2期临床试验;率先在省内开展海扶超声聚焦无痛疗法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引领我省肿瘤无创绿色治疗。
这些成果的取得,也确立了他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领域肿瘤专家的学术地位,国外及省内外慕名就诊者不计其数。
六、为人师表,精心育人
40年的辛勤耕耘,王晞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病及疑难杂症声名鹊起,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思想和用药规律。他提出健脾是基础,疏肝理脾是重点,“和法”治疗贯穿始终的观点。对“和法”治疗尤为重视,他用心探究中医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启发,领悟出中医治病的真谛,对“和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和法”治病的学术思想。运用“和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治疗肿瘤,屡起沉苛,闻名一方,求治者甚众,走出了一条中医的创新之路。
工作之余,王晞星会亲自组织学生学习,从古典医籍到现代名家再到当代专家,引导学生进行疾病源流探讨、症状分析、证型归类、辨症辨病,分析用药规律,剖析现代药理,指导治疗方法。他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7人,指导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员4人,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跟师学习12人,用他的话说,“知识是无止境的,经验必须交流,学术必须传承,才能永久保存下去”“我的经验也是从老前辈那儿学来的,没必要隐藏,告诉你们,你们就可以少走弯路,临床应用体会越多,创新也就越多”。如今王晞星的学生也遍及省内外,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或担任科室主任,在省内外发挥着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