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孩子需要感受性语文思维
台湾著名教育家周庆华先生把写作地位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个等级叫作低度抽象思维,这可能让我们认为,语文思维基本上是需要抽象的。事实也是如此,我们有所表达,必定是心中有了一个抽象的想法,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论如何,想法是抽象的,语言文字因为要把想法表达出来,必定也会对事物作一定的抽象。比如,“这朵花是红的。”“红”看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到底红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自由想象了,因此,这个“红”并没有真正的具象性。但是,当孩子这样说或者写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感受的。
而当我们打开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在让孩子感受,感受这个世界的新奇,韵文的节律美,而正是因为这种感受,让孩子可能形成那种低度抽象思维。
首先是感受这个世界的新奇:
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中对影子动人的描述。本来人影是一种正常的光学反应,但到了作家的眼里,就变成了“黑狗”变成了“好朋友”。事实上,我们小时候也确实对影子感到过兴趣,但却并没有认真地去感受。但这首小诗的作家在教孩子们进行感受:影子像什么呢?你是喜欢影子,还是讨厌影子呢?
再比如一年级上册《四季》,本来草芽尖尖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荷叶圆圆也是平常的事情,但作者却将它们与四季联系了起来,从而表达了一种四季更替的感受。
翻读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这样通过具体事物直接表达感受的文本是非常多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孩子对世界有感受,其实是很重要的,而且孩子也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有好奇只是一种感觉,把好奇表达出来,才会形成感受。
让孩子形成对世界的感受性思维,可以让孩子就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比如,除了草芽尖尖可以代表春天以外,还有哪些事物的样子可以代表春天呢?比如,影子除了像黑狗外,还像什么呢?这样,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形成初步的抽象性思维,也就是感受性能思维。
其次是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这很重要,因为孩子语文思维的结果,就是将自己的各种想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韵。就连散文类的小文章,也都充分了运用了排比、重复等大量修辞手法,并且十分注意文章的“外形”以最大限度地让其“更好看”,读起来“更好听”。比如上述两篇韵文《影子》和《四季》,再比如《秋天》,不仅“外观”好看,而且读起来十分上口。
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多多大声朗读,而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读熟了之后,问孩子,觉得好听吗?好听在哪里呢?而对于“外观”有特点的文章,可以让他们去“发现”。这样,也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性思维。
对这个世界有“感受”,对语言文字有“感受”,可能低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低度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