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父亲的手艺》
父亲的手艺
父亲会修伞。
连日的秋雨绵绵,渐渐寒意和撑伞的行人让我想起他向来专注的神情,想起他似乎不那么实用的手艺。
我的家境还算宽裕,大人总说国家富强了,人们都有钱了,他们的生意好做极了。显然,父亲的手艺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也总想问问他为什么。
晚饭时,奶奶拿来她的伞,就着下雨的话题抱怨道:“卖伞的越来越多,价钱是便宜了,论经用,和当年怎么比!倒是怕用坏了又好去买!”
他听到这话,仿佛接到什么命令一般,兴致勃勃地放下碗筷。那是一把弯了骨,掉了珠,破了布的老旧雨伞,换做我,一定是有多少扔多少,而在老人家眼里,万一哪天赶上下雨,手头没伞的时候还能凑合着用。
我感受到他的自信,仿佛医生望着眼前的病人尚可救治。只见他从书房的角落找来一只斑驳掉漆的木箱,里面整齐摆放着钳子,剪刀,针线,各式各样的碎布,还有从他也修不好的伞拆来的许多零件,倒也齐全。父亲撑开伞,几处断轴使它塌了大半,还有两三根铁丝窜了出来,指得人心慌。
父亲说,他的手艺,是从一位老邻居学来的,父亲和我差不多年纪的时候,老人独自居住,家里的儿女全在外头忙活,半年见不着一回。有一次,奶奶嘱咐父亲端着饭菜供给老人的午饭,正巧遇上下雨,他便打着一把也是如今眼前般破旧的伞前去,那时大家都清贫,老人无以为报,便把父亲的伞修了好,父亲觉得实用,在一旁讨教,老人也乐得教他。父亲不仅在家修伞,也常帮别人修,半个小时修一把伞,若是他用来工作,不知能换多少把更好的了。
说话间,父亲拿出几枚回形针,用尖嘴钳弯成钩子的形状,套在了伞的断轴出,将它拧紧,剪掉多余的部分,又见他用手在伞布的破损处比划,裁下一块碎布,针线活极考验耐心,他花了许久。菜凉了,母亲拿去厨房回锅。忽然,他脸上露出笑意,缝好最后一颗伞珠,试了试,开收自如。“好了”,他轻松地说道,直了直腰,将一把镶了花边的伞还给奶奶,引得老人家赞不绝口。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答案。
父亲擦了擦手,喝下母亲递来的一杯水,重新端起了饭碗,他吃得更香了。教他修伞的老人,早已经入了土,人们总说时代在变,人心在变,却不愿意在渐行渐远中传承许多美好,拾取许多回忆。父亲从来没变,他还是一样的乐善好施,也从没见他丢弃过许多东西,诸如看起来坏的伞,还有许多好习惯……
后来,在学校里了解了什么是家风,了解了传统美德,这大概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于细微处的体现与传承吧。
“爸”
“嗯?”
“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