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再忆儿时年味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让你更懂巫山!
小时缺吃少穿,从冬月就扳着指头数,数到腊月三十,盼着过年,盼着花布衣服,盼着那桌热气腾腾的团年饭。
团年饭的准备得从腊月初开始,杀年猪熏腊肉,泡糯米磨汤圆,泡黄豆打豆腐,在石头上磨魔芋打魔芋豆腐,炒包谷泡儿熬苕糖做包谷坨。这一切,都是母亲亲自动手,父亲偶尔做个帮手。而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叫嚷:“妈,我饿了,好久吃饭?”全然不知道母亲劳作的辛苦,直到母亲在夜间吞下几口白酒,再轻轻闷哼一声,倒床便睡。
下炸是团年饭的序曲。肉很讲究,选取靠近猪尾的坐墩肉,瘦肉切成长条,肥肉切成细丝,喷酒,和些白糖盐巴均匀搅拌,再放入辣椒面和花椒面。此时,父亲是主厨,他粗壮有力的大手在大盆里搓拌揉捏。母亲在一旁打下手,将和好的苕粉倒进肉里,再加入现磨豆浆和鸡蛋,搅成糊状。这边,母亲已经倒好小半锅菜油,我们兄妹几个已列队守候锅边,等那柴火将油烧热冒烟,第一锅酥肉新鲜起锅。
母亲在灶膛架柴烧火,父亲左手拿勺,右手执筷,从盆里舀起一勺,用筷子将周围的挑进勺里,再稳稳地沿着锅边放入锅中,油锅立即滋滋地冒着声,还有一层油沫,活像我们快要流出的口水。满满当当地放了一锅,母亲便将火烧小了些,父亲用锅铲背轻轻推动酥肉,酥肉在油锅内慢慢变黄,直至焦脆。
起锅喽!父亲用漏瓢舀起一瓢,轻轻荡动,再倒入事先备好的大盆,我们已是迫不及待,用手抓起一坨送到嘴边,外酥里嫩,香香滑滑,满嘴是油。手抓酥肉的习惯,一直延续几十年,直至现在。
大年三十,父母早早地起来烧肉洗肉,煮猪脑壳,锯猪蹄子。一年上头,有头有尾。猪头圆尾必不可少。而猪蹄子又是肉中最好吃的,所以必须吃。猪蹄好吃可难锯,将蹄固定在板凳上,一个人使劲摁住,另一个人拉动小锯来回地锯。
家家户户从早到晚地忙乎,日落之前,终于有人家响起了鞭炮声,蓄积了一年终于迸发出的酣畅淋漓,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在灯光下团年了。我们便会心慌地催促父母,猪蹄炖洋芋果果香了,魔芋豆腐炒酸菜端上了桌。
不得不提欢喜坨儿,它是父母背井离乡后不忘老家的记忆,也是陪伴我们长大的健康小吃。将红苕去皮后大火蒸熟,容器里捣碎,再放入发好的苕粉,红苕与苕粉的比例是二比一,搓成汤圆状,待油烧开放锅里炸,外黄里滑,香糯入口,是解油佳品。
放响鞭炮后,关紧大门。满满一桌的九盘十二碗,筷子竟不知伸向哪里,来一坨猪蹄子巴巴,再也吃不下巴掌大的圆尾肉了。豆腐果子遥遥在呼唤,蘑芋豆腐也身段很美,曾经青睐的酥肉躲在角落不招待见,罢了罢了,都不得罪,还是来一个欢喜坨儿解解油腻,咬上半边,噗嗤一声,欢喜坨咧开嘴,笑出声来。
童年的记忆啊,竟是这么清晰而深刻。
(作者系巫山县作协会员、巫山初级中学教师)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