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之腹诊

近日,偶得机缘可跟随刘绍武老先生之徒武德卿老师出门诊,进一步加强了我对三部六病学说的认识。

初次接触三部六病时,并未发现其新奇之处,等深入系统的学习并研读了《三部六病薪传录》后,对三部六病学说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同时这种兴趣也主要来源于三部六病对《伤寒论》的另一种解读。《伤寒论》一直被称为中医学界的经典之作,现代的一些伤寒大家对《伤寒论》也有很高的赞誉。从大学开始就曾有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对于《伤寒论》的感觉有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其中的寓意也是含含糊糊,似有还无,对于其兴趣度也不是很高。不过,在近期学习三部六病以及真正临床实践中,让我已经不知不觉对经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刻体验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三部六病学说也为我学习《伤寒论》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转换平台。

三部六病学说很吸引我的另一点就是其腹诊的创新思维以及中西医思维的结合,以下为根据武德卿老师临床经验及讲解所总结的一些经典的腹诊辨证。

1.腹主动脉亢进:

腹主动脉亢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下悸”,多表现为自觉脐上有跳动感,压之更为明显,有的患者甚至从剑突下到脐部都可有明显的跳动感。可伴有胃脘部的隐痛,痛时喜按。这种现象在民间称之为“积气”,主要是由于里部虚寒,导致腹腔内脏器组织及腹主动脉痉挛,使腹主动脉内的血流前进阻力增大而形成腹主动脉的亢进,可试用小建中汤或桂枝汤治之。且此类患者多形体消瘦,腹部凹陷如小舟。

2.胸胁苦满:

此类患者,在腹诊时可发现其肋骨下缘的腹肌有明显的紧张感,抵抗力强,多是由于淋巴的回流不畅,积于胸胁而满所致,即枢部(半表半里)之实证。在临床上,有的患者并未曾发现自身有长吁短叹及胸胁满闷的症状,不过在腹诊时有明显的胁肋部紧张感,即可诊为有胸胁苦满之症。此为《伤寒论》96条小柴胡汤的经典症状。(“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类型的患者多体形肥胖且在按压处有明显掌印出现。

3.少腹急结:

少腹急结即下腹部的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多由于少腹内的组织脏器充血瘀血或者热毒损害少腹内组织脏腑所致。此为《伤寒论》106条桃核承气汤的经典症状。(“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在认识少腹急结的同时,还要根据其全身症状与“少腹里急”相鉴别,“少腹里急”多属于下焦虚寒证,不可用桃核承气汤攻之。

4.升结肠压痛:

升结肠处的压痛需要辨证处理,若压痛时未触及硬块且腹壁较软,则为气血郁结凝滞且此症状日久顽固。这种压痛主要是由于大小肠长期痉挛蠕动减弱,排空无力且不及时,使肠内长期停留着有毒有害的粘液物质,导致按压时出现压痛。那为什么是升结肠呢,因为升结肠的蠕动是自下而上的,逆地心引力蠕动,所以此处更容易引起瘀滞而出现压痛。反之,若压痛时可触及硬块且腹肌较紧张,多为《伤寒论》215条大承气汤证。(“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5.脐周或上腹部有水声:

在腹诊时,双手并拢,层叠按压脐周或上腹部,由轻到重,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掌即可感觉到腹内的水泛波或者直接听到水声。此为里部的水饮,多少由于里部虚寒,导致水液代谢障碍,里部吸收水的功能降低,水停于里部而到达不了组织间,出现的腹内水饮停滞。可试用五苓散或真武汤。

这些腹诊的方法在临床上实用且易学,提高了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减少了失误,不过在腹诊的同时,还是要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不可盲目坚持腹诊的诊断。此为临床根据老师诊疗过程所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病案举例:

赵某某,男,17岁,运动员,2017年5月28号上午10时就诊。

患者为游泳运动员,体型偏瘦,接诊时为上腹部疼痛难忍,喜按,自述前一日喝冰镇冷饮,次日晨起即上腹部剧痛。前一日大便一夜二行,大便干结,无恶心感,腹诊有腹主动脉亢进及胃中按压有水声的表现,腹诊及听诊后排除一些急性胃肠道疾病,因当时情况紧急,未曾予以脉诊。

治疗:小建中汤合真武汤

桂枝20g、白芍40g、附子12g、茯苓15g、甘草15g、生姜20g、大枣18g、生麦芽30g、生白术15g

3剂,水冲服。

半剂药后,当日下午疼痛症状即消失。

作者:韩俊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