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元老杨再春,其书法曾经风靡一时,为何现在风光不再?

从事书法的人,只要听到杨再春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对他的经历虽然谈不上如数家珍,但也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在20多年前,杨再春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把他说成是书法圈的明星,也毫不为过。

如今,在当代书法圈,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杨再春的名字,他的书法似乎也风光不再,这跟以前书法爱好者争相购买他的字帖和书法讲座光盘,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的杨再春,除过写写字,偶尔出版一些书法著作,又多了一个身份——摄影家。

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河北唐山的杨再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76年12月,33岁的杨再春与刘炳森、苏士澍、范曾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携手创建了“北京书学研究会”,接着又组织了一场名叫“北京市天安门诗抄书法展” 的大型展览。

在这两项活动中,杨再春表现出杰出的协调能力,并且,他能写一手好字,这两方面优势受到了赵朴初、启功等老一辈书法家赞口不绝的肯定。接着,这些青年才俊在“北京书学研究会”的基础上,初步创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1年5月, 中书协在社会各界的关照下正式成立。可以说,杨再春为中书协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完全称得上是中书协的元老级人物。

中书协成立后,全国各地的书协相继成立,人们似乎看到“书法热”即将来临。但是,此时从事书法工作的人很少,书法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以及大众的书法审美水平都不高。

高校里边甚至还没有书法专业,书法教育是一片空白。全国各大书店极少看到古代书法名家的经典字帖,即使有,也只是印刷粗糙,字迹模糊的字帖,对那些渴望学习的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因为没有可供学习的参照物,完全是有力无处使。

杨再春敏锐地看到这一切,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勤奋创作,一方面积极地组织和参加各种书法展览。

同时,他以自己所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编撰和出版了《字的结构与章法》、《行书笔法与兰亭序帖》、《行草章法》、《草书笔法与符号》、《墨迹章法通览》、《中国书法工具手册》、《杨再春书法》等多种书法字帖和工具书。

这些书籍在那个书法资料比较缺乏的年代,如同甘霖一样降落在书法爱好者的心里,让人们如获至宝,全社会立马掀起了学习杨再春书法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杨再春的高光时期。从1990年起,中央台开办了《中国书法系列讲座》栏目,这是一档面向大众普及书法艺术的讲座栏目。杨再春有幸成为主讲人,在该栏目相继讲解了《行书技法》、《草书技法》和《书法病院》三档节目,为许多人解决了疑惑。

正是借助这个平台,杨再春即刻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法名家,在民间声望极高,并且享有了

之后的杨再春顺风顺水,一直把火爆的人气延续到本世纪初。

然而,从10年前开始,杨再春的人气每况愈下,他的书法也风光不再,几乎快要被人们淡忘。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认真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在30多年前到20多年前,普通大众接触书法的机会很少,书法人才也非常欠缺,如果有人在书法上有一技之长,就会受到大家的狂热崇拜。

但同时,大众却对书法的好坏、美丑和雅俗,并不能做出准确判断,这是由于书法审美水准普遍不高造成的。

杨再春跟庞中华等人的情况类似,是他们那一代人里边最早从事书法的人,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他们率先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出版社等平台的推广,迅速成为公众人物,以他们为师的人非常多,再加上人们的口口相传,促使他们迅速成为书法圈的大红人。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杨再春的书法里边传统的东西太少,尤其他的行书,写得过于随意,从笔法、墨法、章法都很难看到对传统元素的借鉴和吸收,比如,王羲之行书的秀美和俊逸,颜真卿行书的拙美和和朴厚,黄庭坚行书的壮美和霸道,徐渭行书的奇绝和野逸,在杨再春的行书里是看不到的。说到底,他是因为对传统的历练不够,完全抛弃古人的法度而随心所欲地写,从而流露出十足的江湖气和匠气。

他的楷书和隶书相比行书要好一些,但还是在结字和点画上显得有些拘谨,变化不多,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

杨再春的这些短板显露后,人们看清了他的真实水平,就不再推崇他的书法。

在现在,加入各级书协会员的书法家有成千上万人,全国将近有200所大学开设了书法专业或书法课,社会上的书法培训班不计其数,关于书法的图册、展览、讲座、教学视频,也非常多,人们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书法,学习书法,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

欣赏者的眼光总是挑剔的,当欣赏者的审美水平提高后,杨再春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改变自己的书风,仍然是几十年前的写法,人们自然就不看好他的书法了。

如今的杨再春,已经是接近80岁高龄的老人,即使想参加一些书法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名气再大,如果露脸少,没有及时推出自己的新作品跟大家见面,也会被大家慢慢遗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