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二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三章 《红楼梦》

◆第四章 其它小说

◆第五章 洪升和他的《长生殿》

◆第六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七章 清代散文

◆第八章 清代词

◆第九章 清代诗

◆第十章 古代文学的转型

概述

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一、  政治与文学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二、 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三、 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清代小说

一、拟古派。《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二、讽刺派。《斩鬼传》——《儒林外史》——谴责小说——黑幕小说。

三、世情小说。才子佳人——《红楼梦》——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

四、英雄传奇——侠义风月小说——公案小说。

五、才学小说。

第一章 蒲松林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作者生平

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破落地主阶段。屡试不第,却仍醉心科举,直到五十多岁犹不忘进取。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一、爱情故事

多数发生在人和女性的狐鬼花妖之间。它们之所以引起历代读者的注意,并不单单在于故事奇异,主要还在于小说中的异类“多具人情,和易可亲。”非人的狐鬼花妖形象可以不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作者借着这种自由,写出了众多摆脱封建妇道的拘束,同书生自主相亲相爱的女性,也写出了为道德理性所禁忌的婚外恋。作者笔下的女性大多来去自由,不顾及男女之大防。她们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性情可善,德才可许取人,爱其所当爱者,虽经历祸患艰险而不渝。以此批判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封建婚姻制度。

1、痴情之爱。如《香玉》中香玉,《阿宝》中孙子楚,《小谢》中陶生。

2、知己之爱。如《连城》中乔生与连城。”

《聊斋》中的众多花妖狐鬼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是蒲氏落寞的生活处境中产生的幻影。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女性很高情感的境界。

二、批判科举

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并不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迫害

如《罗刹海市》、《梦狼》、《促织》、《席方平》等。作者把希望寄托于侠。

第三节、艺术特色

一、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二、景色描写富于诗意

三、语言艺术

叙述语言含蓄凝炼, 人物语言个性化。

4、情节曲折、委婉、离奇

5、小说诗化倾向

《聊斋》中有些小说不重情节,有的甚至无故事情节,如《婴宁》乃性格小说,《绿衣女》乃散文式小说,没有故事性。《王子安》只截取生活中一个片断,描写一个情态,一种心理。《白秋练》自始至终以诗为情节。《黄英》则由陶渊明之诗演化而来。这些小说都有诗的蕴藉,超凡脱俗,富于理想化,人物多是意象化的。不仅在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不同程度地带有诗的品格。小说的情节人物多是意象化的,表现的不是世俗人生相,而是超俗的、理想化的、幻化变形的人情事理,个中寄寓着诗一般含蓄朦胧,甚至不易捉摸的内蕴,一些小说结尾也吸取了诗尚含蓄的特点。

第四节  其它文言小说

清初文言小说的勃兴主要受了话本戏曲采摭传奇、笔记中材料及神魔小说兴起有关。《聊斋》之后,更掀起了文言小说创作的热潮,作品大致可分为三大家。聊派以遣词胜,主要学唐传奇风格,学步者者沈起凤的《谐铎》,王韬的《松隐漫录》,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末流渐由叙狐鬼变为叙烟花粉黛及奇人异事。纪派以说理见长,主张排除唐传奇浮艳之风,而追仿六朝志怪之质直,偏于议论,要求有益于世道人心,故文学意义淡薄。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笔记》之后,有乐钧的《耳食录》,许秋垞的《闻见异词》,许元仲的《三异笔谈》,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俞樾之《右仙馆笔记》等。袁枚《新齐谐》则以叙事取胜。

第二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性伦理文化,教育为政治服务,学而优则仕是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宗旨。八股取士制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明之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八股取士制度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生于雍乾时代的杰出作家吴敬梓以其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对明清八股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节  作者生平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粒民,移居南京后又号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他生于安徽全椒一个科举世家。吴敬梓从小“笙簧六艺,渔猎百家”,曾热衷于科举,中过秀才,但屡屡困顿场屋。在南京,他广泛接触了那些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等,逐渐看透了他们的卑污灵魂,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节、思想内容

闲斋老人写于乾隆六年(1736)的序文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小说尖锐地揭露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地褒美了那些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可贵的自省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作者首先描写了一班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的可怜虫。他们的灵魂被科举制度所毒害,一生痴迷执着地追求功名富贵。作者还描写了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这种人猎取了功名富贵后,出则为贪官污吏,处则为土豪劣绅。在讽刺举业人物的同时,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那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的人物。他们大多是科名蹭蹬的读书人,以风流名士自居。假托名士,趋炎附势,过着帮闲文人的寄生生活。

作者在揭露讽刺批判的同时,还写了一些功名富贵的“中流砥柱”,以寄托作者的理想。这些人讲究文行出处,胸怀淡泊,不慕名利。

第三节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说:“自《儒林外史》出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首先,作者塑造人物,往往把褒贬寓于人物的行止谈笑中,“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而是非自见。” (卧评)达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其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不象有些小说,凡写一可恶之人,则“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究竟所纪之事皆在情理之外,并不能行之于当世者(卧闲草堂本评语)。”所以,《儒林外史》“佳处即写社会中殆无一完全人物,……视寻常小说写其主人公必若天人者,实有圣凡之别,不仅上下床也。”(《觚庵漫笔》)作者秉持公心,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不打诨,不逞才,不呵斥,不谩骂,以大真实揭露,以大悲戚叹惋。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准确、冼炼、形象和富于表现力的。作者往往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很独特,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儒林外史》达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峰,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的谴责小说和鲁迅先生的创作,显然受到了吴敬梓的影响。

第三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祖籍。周汝昌据尤侗《松茨诗稿》序断为河北丰润人,冯其庸据《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认定为辽东的辽阳和沈阳人,但曹氏是土著还是移民则未决。

明朝末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于东北,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入关,雪芹先祖世选在清兵攻铁岭时被俘,编入满州籍正白旗,成为汉军正白旗包衣人。多尔衮病死势败后,顺治帝将正白旗从他的嗣子多尔博手中收为自己的势力,正白旗包衣由此转为内务府人员,曹家也由家奴而变为皇帝的奴仆。

曹世选跟着主子入关,他的家也由包衣一跃为“从龙勋旧”。雪芹曾祖父玺在顺治十一年为皇三子康熙“乳公”,其夫人孙氏为乳母。曹寅幼年又是玄烨伴读。自曹玺开始,曹家三四代人世袭江宁织造这一肥缺达五六十年之久。由于曹寅以“犬马恋主之诚”,为康熙“收拾人心”,“牢笼才智”,博得了皇帝的恩宠。

曹家为接驾,留下了巨额亏空而无法弥补,又卷入宫廷斗争中。胤正终以贪污罪将曹頫撤职,南京的家被抄。乾隆四年(1739)年,曹家再次被抄,从此树倒猢狲散。

乾隆十年(1745)左右,雪芹以贡生资格在北京右翼宗学担任职务,后搬往西郊旗人聚居山村,最后大概定居于白家疃。晚年贫困,“举家食粥债常赊”,“日望西山餐暮霞”。但性格傲岸不驯,“步兵白眼向人斜”,“接罹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红楼梦》的创作大概始于三十余岁时,至少经过十年多、增删五次以上才完成。

第二节  关于曹雪芹生卒年及其它

一、生卒年

生年有雍正二年(1724)和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之说。卒年有壬午(1763)、癸未(1764)、甲申(1765)之说。

二、关于脂评

《红楼梦》在写作过程中,就有不少与雪芹关系密切的人借阅他的原稿,并在他的手稿或抄录本上写上评语,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还有一些人添加了评语,署名的有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绮园、鉴堂等,在这些评语中,以脂评最多也最有价值,故又统称脂评。脂砚斋何许人也,今尚不清楚。

三、《红楼梦》之版本

分为两大系统

1、抄本系统。因为有脂批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评本、脂本。

2、印本系统。

第三节  主题思想

通过对贾府各个方面的描写,叙述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亡和没落史,是封建家族的一曲挽歌,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经济日蹙

1、  奢侈糜烂,挥霍无度。

2、  贪污中饱。

3、  出多入少

二、不肖子弟

贾府上下都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

三、内部斗争

贾府内部矛盾重重,探春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有当权者与下人之间的矛盾;有婆媳之间的矛盾;有兄弟之间的矛盾;有嫡庶之间的矛盾;有母子之间的矛盾;有妻妾之间的矛盾等等。

第四节  人物形象

宝玉、黛玉:自然人格

宝钗:社会人格

第五节  艺术特色

一、艺术结构

以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为中心展开描写,组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其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人物有主次,事件有大小,就象生活中的本来面目一样,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人物之交替,情节之变化,犹如波浪起伏奔流不息。人物性格各异,内容情节不同,然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向着一个总方向运行。

1——5回是全书引子和纲领。第一回叙述绛珠草神话故事,点明故事由来。甄士隐乃宝玉之影子,甄英莲乃群钗之象征,甄家乃贾家之缩影。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使读者对贾家有个大致的轮廓。冷眼旁观贾府,暗示贾家没落之趋势。第三回黛玉宝钗相继投奔贾府,以两人之眼写贾府,使贾府进一步走近读者,主要人物出场,展开爱情主线。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判词和仙曲的形式暗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全书之大纲。

6——18回介绍贾府的生活环境和主要人物,展开主线。

19——80回沿着宝黛爱情主线发展,贾府日趋没落。

81——120回悲剧结局。

二、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中人物众多,但各具面目,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打破了传统的手法,不是“叙好人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如脂砚斋所说“不是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不是从善恶两途去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实现了由类型化到典型化的质的飞跃。

1、善于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2、典型情节细节与人物

3、多层次多侧面渲染描写,使人物呈现出立体感。

4、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

5、外貌描写与人物性格

三、哲理性、知识性和诗情画意

小说写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它是建立在关于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基础上的。作品中穿插着有关色空、有无、真假、虚伪、盛衰、出世与入世等哲学命题。作者引入了儒道释哲学,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癞头和尚、警幻仙姑、甄士隐、贾雨村、金玉良缘、木石前缘等,都具有哲学象征意义。

四、语言艺术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四章 其他小说

第一节《醒世姻缘传》

对狄希陈薛、素姐这对怨耦写得很出色。长于心理描摹。

第二节  陈忱的《水浒后传》

一、作者

陈忱(1613---?)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南浔镇人。经历明末天崩地解之乱,饱尝了国破家亡之痛。

二、《水浒后传》

写三十二位梁山未死英难重举义旗,并参加抗金斗争,最后到海外创基立业的故事。作品交织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压迫的精神。

1、歌颂梁山英雄反抗压迫的正义性。

2、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息

第三节 钱彩、金丰和《说岳全传》

一、成书过程

岳飞遇害后不久,民间就开始演唱他的故事。《醉翁谈录》说:南宋瓦舍有“说张韩刘岳之新话”。《梦梁录》中“小说讲经史”说,南宋末年说书艺人王六大夫就曾以说讲岳飞等抗金将领的故事中兴名将传而擅名。元出现了金人杰的《东窗事犯》,刘文卿的《地藏王证》,无名氏《宋大将岳飞精忠》等。明传奇有无名氏《精忠记》,陈衷脉《金牌记》,汤子垂《续精忠》等。小说有熊大木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于华玉之《按鉴通俗演义精忠传》,邹元标之《岳武穆精忠传》,佘登鳌之《大宋中兴岳王传》。清初才出现《说岳全传》,八十回,题为钱彩编次,金丰增订。钱为浙江仁和(杭州)人,字锦文。金为福建永福(永泰)人,字大有。约是康熙(1662—1721)年间人。

二、主题

歌颂岳飞精忠报国的行为,谴责和鞭挞屈辱投降的卖国奸贼秦桧。

第四节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从隋文帝即位伐陈写起,历叙隋末农民起义、唐太宗登极、安史之乱到明皇从四川返回长安为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秦琼等英雄人物的故事。2、隋炀帝与朱贵儿的故事。3、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结构以三组人物,两朝史事,模以素材,纵以史脉,史为经,人物事件为纬。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在人物刻画方面,尤以草泽英雄写得较成功。缺点是矛盾冲突不够集中,有些人物性格较模糊。描写虽细腻,但未免琐屑冗长;文笔流畅,但有些章节浮艳在肤。

第五节  李汝珍与《镜花缘》

一、作者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人。曾住在江苏海州,受业于名学者凌廷堪,博涉经史百家,尤精于音韵之学。然不屑为八股,不汲汲于功名富贵,终身不达。晚年“耕无负廓田,老大仍饥驱。”著有《李氏音鉴》六卷,《受子谱》(棋谱)二卷。

二、内容

《镜花缘》通过对海外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讥弹当时的黑暗现实。

1、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2、抨击封建社会中丑恶现象

3、要求提高妇女地位

4、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

想象丰富,风趣幽默。但人物形象不鲜明,尤其是后半部,“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成了“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鲁迅)。讽刺有时流于浅露。思想上也有局限和矛盾之处。

第六节  李渔等人的短篇小说创作

李渔是清初一位很有个性的小说家,他在明清易代尘埃落定后,迅速选择了一条带有职业化特点的通俗文艺家的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小说、戏曲及其他畅销书的编印发行。他的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追求一种通脱自然、轻松诙谐的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为话本小说向个性化、文人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代戏剧

在嘉靖至康熙末,弋阳腔发展演变为一个弋阳腔系统,流传于各地,演变成了不少新的声腔剧种。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因地域不同,在唱法和演出风格上各有变化,并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奇体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滚调。

昆腔自《浣纱记》出,在戏曲舞台上很快兴盛起来,以致“北词几废”。明末清初,昆山腔的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弋阳腔则在民间流传,不断演变发展,形成新的地方剧种,特别是在北京逐步地方化而发展成为京腔。

随着明末农民革命及市民运动的风暴,尤其是明清易代,在戏曲创作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明末清初的不少作家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斗争中的问题,使戏曲舞台上增添了新的人物和时代色彩。清初昆剧成就尤为特出。

清初,出现了以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他们不仅采用昆山腔传奇的形式直接过问当时政治上的重大斗争,而且就这批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而言,他们敢于直面生活,从古代文人学士的风流佳话中走出来,从那些子虚乌有的书房才子、绣阁佳人的圈子中走出来,从绮罗队里、脂粉堆中走出来。他们关注现实社会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也少不了才子佳人、神仙幽怪、忠臣孝子之类,可是,纺织工人、行商坐贾、负贩以及各种各样的城市平民,诸如种菜的、杀猪的、说书的、卖唱的、卖卜算命的以及帮闲篾片、市井游民、妓院鸨儿、乡绅财主、大小贪官、江河大盗等等,都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印象。

由于统治者对昆腔思想表达的钳制,加上昆曲本身艺术形式上的固步自封,康熙以后,昆曲开始衰落。从乾隆末叶至道光末叶,出现了花部乱弹诸腔与雅部昆曲激烈争胜的局面。

早在明末,由于弋阳腔的兴盛,已经出现了昆弋之争,封建士大夫崇昆曲为正音,而戏弋阳腔贩抑。但在民间,人们则喜好乱弹而厌恶昆曲。从北京剧坛来看,花雅之争大致经历了三个回合:

首先与昆腔争胜的是高腔。高腔即弋腔,在北京亦称京腔。至乾隆年间,京腔已经处于压倒昆曲的优势地位。然而,清政府对京腔采取了防范利用措施,致使它从花部中分化出来,步昆曲之后,成为清宫演唱的一种御用声腔,自此失去了高腔民间原有的那种清纯健康情调。

继与京腔争胜的是秦腔。乾隆中叶,秦腔艺人齐集北京,取京腔而代之,致使京腔艺人争附入秦班而觅食,以免冻饿之苦。这样,秦腔就自然对昆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乾隆五十年,乾隆对秦腔采取了禁演措施,致使秦腔艺人又加入昆弋班或离开北京。

乾隆五十五年,浙江盐政官员商人要给乾隆祝寿,这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了北京。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黄州一带民歌相结合的产物。西皮是一种起于湖北,脱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调。经过湖北安徽两省艺人的长期努力,把西皮(西秦腔)和二簧戏(宜黄腔)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了新面目。到了北京后,更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其它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

清杂剧作家有唐英、蒋士铨、杨潮观、桂馥等。

第五章 洪升和『长生殿』

第一节  洪升生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人。生于世宦之家,书香门弟。〈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康熙二十八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给事中某因与坐中赵执信有隙,上本参奏,被劾入狱,革去国子生员学籍,以致白衣终身。所谓“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长生殿,邀洪升参加。洪升于回家路上溺水而死。

洪升生平创作有传奇九种,《长生殿》外,有《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四婵娟》共四折,分写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清照斗茗、管仲姬画竹。四折间无内在联系,着力反映四个才女的才华及她们富有情调的美满家庭生活,反映了作者的妇女观及美学思想。

洪升尚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诗稿《幽忧草》,词集《啸月词》、《昉思词》,已佚。

第二节 《长生殿》思想内容

洪升在[传概]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洪升借李杨故事,讴歌了理想中生死不渝的爱情。全剧长达五十出,自始至终抓住一个情字。

李杨爱情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定情”到“埋玉”,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戏剧冲突,第一重矛盾是爱情纠葛,从明皇贪恋梅妃、虢国夫人、玉环几个女性,逐渐趋于专一,情节发展到长生殿密誓定情,达到了高潮。第二重矛盾是写爱情与政治的矛盾。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从李杨爱情主题的深化,从对现实社会的揭露,都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洪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一、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多变

全剧分上下二卷,上卷重写实,描写李杨的宫廷生活作占了主要的关目,同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鱼肉人民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因此,上卷基本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下卷继承了《牡丹亭》的传统,基本上采用了幻想的形式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上卷重写实,下卷重抒情。虽然上下卷各有侧重,但却有机统一,上卷为下卷打下了基础,下卷又是前卷发展的必然。

《长生殿》在结构场面上还冷热相剂。

二、曲词清丽流转,充满诗意

三、唱腔宾白符合人物性格

四、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第六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节  孔尚任生平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别署岸堂主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年青时读书曲阜县北石门山中,用心举业之外,并留意礼乐兵农,考订古代乐律,同时博采异闻,准备写一本反映南明王朝兴亡的戏剧。后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不久随刑部侍部孙在丰出使淮扬,参加疏理黄河海口工程,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黑暗社会的现实,逐渐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之后迁户部主事,主管监铸钱币。1699年六月,《桃花扇》脱稿。1700年3月,尚任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中旬突以“疑案”罢官。冬天,离京返乡,后逝世于故乡。

第二节  思想内容

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离合之情,抒写对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兴亡之感。他运用戏曲艺术的形式,评价南明的历史,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桃花扇》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和史实,并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他全力抨击了以马士英、阮大铖和弘光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黑暗政治。

在暴露和谴责南明上层统治集团的同时,孔尚任却以最大的热情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卞玉京、丁继之、兰田叔等下层人物的正面形象。这些妓女艺人清客,在当时社会地位虽极为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安危,耻与奸党为伍,临危不惧。剧中把他(她)们的高尚品德和民族气节与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士大夫的龌龊行为对比描写,爱憎分明。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一、结构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用一把扇子,把一部南明兴亡史的庞大内容,用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到了一起,组成了桃花扇宏伟的结构,表现了作者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能力和卓绝的艺术匠心。

二、人物塑造

作者以严肃的写史笔调,通过典型丰富的细节描写,揭示这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意义。

人物“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

第七章 清代散文

第一节  清初散文

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位文不事藻饰,纯朴自然。黄宗羲之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摹拟,重视文章内容。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均学唐宋,乃桐城派先驱。

魏禧文以见识议论见长,而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叙述文每遇遗民杰士可歌可泣之重要题材,就俞加慷慨激昂,描摹淋漓尽致;但又低回往复,顿宕纡徐,兼有欧苏之长。惟慕于速成,诱于势利,且多谀墓酬应之作,往往流于庸滥。但其论文长于议论,论锋凌厉,有一定见解。

侯方域 为文早年流于华藻,功力不深。后学韩欧,惨淡经营,较有成就。其文以才气见长,然学力有限,深厚蕴藉则不足。其文注重形象刻画,细致动人。《李姬传》、《马伶传》之描写人物;《答田中丞》、《与阮光禄书》之指斥权贵;《与吴骏公书》、《与方密之书》之抒写怀抱,皆为可读之作。传记具有小说特点。

汪琬文受正统儒家学说影响,议论陈腐。

王猷定《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传》,都是绝妙的传奇性散文,近于小说。

第二节  清中叶散文

侯、魏诸人虽在散文写作上效法唐宋,初步转变了当时文风,但没有形成一个文学运动。康乾以后,政权日固,复古明道之说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桐城派便应运而生。桐城派倡程朱之道学,主八家之文体,形成其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与清王朝相始终,它适应了当时的学术思潮,方苞时宋学盛行,义法之义即宋道学。刘、姚时,朴学又盛行,因此桐城倡考据又得了学者的支持。

桐城义法由方苞提出,刘大櫆加以推衍,姚姬传最后完善,以成体系。也是我国最早成理论体系的散文理论。但三人所言义法实有不同,方重在理,刘重在文,姚二者兼之。方趋于唐宋,刘出于诸子。方、姚重在义理,而刘将义理、书卷、经济作为写文材料。

桐城派先期人物有戴名世、方苞等。戴文文辞明清简洁,笔墨生动,实为桐城派之祖。但因其牵涉到文字狱,时人未敢言。方苞自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主张道统与文统结合。

刘大魁是该派中承上启下的人物,虽在义法方面没有建树,但有特色。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正式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即真善美三者合一。

姚氏授学四十年,开始在扬州梅花书院,终于钟山书院。门下有四大弟子。

桐城支流:阳湖派主张为文须阐明圣人之道,在作文方法上,主张摹仿,不限一家,一家之中也应取其长而避其短。湘乡派以为桐城文太单薄,而应厚重典雅。

第三节  骈文

骈文自刘宋时兴起,盛于六朝,唐宋时,有李商隐之四六、陆贽之奏议、宋时之赋,都是好骈文,但呈衰落之势,至清中兴。

早期作家有陈维崧,中期有胡天游、洪亮吉、汪中三大家。

第八章 清代词

词至明而衰弊,到清代又呈中兴之象。主要成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创作。清初分为三派,陈其年尊苏辛,风格豪放,人称阳羡派;朱彝尊学姜夔、张炎,以清空为宗,衍为浙西词派;纳兰性德有南唐李煜之风,以小令见长。二、词论。《词综》、《词律》、《词藻》、《金粟词话》、《西河词话》、《词苑丛谈》等类,或讲声律,或极艳雅,或肆辩难,各有可观。三、前人词集之整理编印。王鹏运辑有《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有《彊村丛书》,江标之《宋元名家词》,吴昌绶、陶湘辑《双照楼影刊宋金元明词》。张惠言编有《词选》。周济《宋四家词选》。

第一节       阳羡派

第二节       浙西词派

第三节  纳兰性德

第九章 清代诗

清代,诗文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各种没有发展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清都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千红万紫,琳琅满目。清代诗人,喜言宗派,康乾间此风尤烈。作手多各立门户,以尊唐宗宋相标榜。清初诗人多故国之思。康乾以后,政权日固,诗人多以复古为能事,而较少反映现实。自鸦片战争至晚清,国事日非,作者蒿目时艰,诗风也随之求变求新,多愤世哀时之音,爱国图强之意。

第一节  清初诗人

一、抗清英烈之作品

虽无时间讨论诗之艺术问题,但发为歌诗,感情真挚,代表了一代人之感情,而不仅是一人之感情抒发,足以扫荡宗唐宗宋者的无病呻吟之作。

二、明遗民诗

顾炎武古近体诗,沉着郁厚,深得杜骨。既可为前明诗家之后劲,又可为清代诗家之开山。王夫之词旨遥深,气韵沉厚。

三、江左三大家

1、钱谦益

牧斋天姿高拔,博学多识。主张转益多师。长于七律,喜用典。

2、吴梅村

梅村长于歌行,《四库提要》说他的歌行,“格律本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事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学长庆体而成梅村体。但有时藻饰过甚,使人有繁花损骨之感。

3、南施北宋

宋琬入狱前诗风浓丽,入狱后变为沉郁。施润章尊唐抑宋,在唐中又学韦柳。

第二节 清诗流派

一、王士祯的神韵说

早年诗风清丽,晚年较为遒劲。诗以七绝为佳。

神韵说出于唐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和宋严羽《沦浪诗话》。二人主要总结了王孟韦柳的创作经验。神韵说出于此。神韵的作品,大都“因其能由外在之景物,唤起一种微妙超绝之精神上之感兴,而写诗的人却只是提供了外在的景物,并不直接写出内心的感兴,于是便自然有一种含蕴不尽的情趣。”

渔洋提出神韵的目的,是想在雄浑之中含风调,神韵之中有豪健。以之救复古之肤廓,公安之纤仄。流于空疏。

二、沈德潜的格律派

1、重诗教。强调温柔敦厚,重含蓄蕴藉婉陈。2、重襟怀。认为品格高襟怀远,就能作出好诗。3、重格律、声律。

三、翁方纲的“肌理派”

翁氏赞成神韵说和格调论,但又以为两派末流流于空疏,故倡肌理说以针砭其弊。认为只有“化格调之论而后词必己出也,化格调之说而后教人自为也,化格调之说而后可以言诗,化格调之说而后可以言格调。”“理,综理也,条理也,经理也。”

四、袁枚的性灵说

性灵说提出时,格调、肌理派正盛,性灵乃针对两派弊端而提出。以为诗歌主要是抒发性灵,而不是载道。袁枚受启于公安和清初李渔,但其末流只是耍些小摆设小趣味小聪明,浅薄纤巧。袁枚也未贯彻自己的主张,因此,性灵派创作成就不高。

第十章 古代文学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  谴责小说

结构学《儒林外史》,由若干个短篇故事连缀而成,长于叙事而短于人物形象塑造,徒成“话柄”。讽刺手法也学步《儒林外史》。 缺点是题材缺乏剪裁,情节缺少提炼,人物形象缺少集中概括的典型化创造,因而难免或为连篇话柄。而又“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而感人之力顿微”。

一、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二、吴趼人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三、刘鹗与《老残游记》

四、曾朴与《孽海花》

第二节   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实感。 

第三节   诗界革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四节   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是改良派的领袖之一,大约从1895年开始的10年间,他写了《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说希望》、《新民说》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散文。如《少年中国说》全文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展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景,古今中外,纵横议论,思路流畅,半文半白,极富有感染力。

(0)

相关推荐

  • 明清著名的小说有哪些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的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了明代,出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这是明代对中国文学做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 ...

  • 每日荐书20201211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讽刺手法高 ...

  • 方周宁:江南贡院(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三)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秦淮河北岸,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镜,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 它的前身是南宋宋孝宗四年所建的"建康府贡院" ...

  •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 『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四编』 隋唐文学 ◆概述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中唐前期诗人 ◆第六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八章 中唐 ...

  •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四章 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第五章 元后期作家及其创作 ◆第六章 杂剧的衰微和南戏 ...

  •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述 ◆第一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二章 史传文学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 文人诗 概述 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这 ...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大全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 ...

  • 中国古代四大未解之谜!1,中华九鼎夏禹 ...

    中国古代四大未解之谜! 1,中华九鼎 夏禹 铸九鼎,象征中华的九州,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秦国末年,九鼎被秦王带回陕西,后再没有再出现过,有传言在秦始皇陵里面! 2,女儿国 西游 ...

  •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详解

    导读:中国历史从什么时侯开始,以及如何开始,我们不敢确定.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他的后裔诸神,即最初的三皇及后来的五氏完成了创世需要的任务后,都归神籍.人类迎来了新的时代,因为五氏是创世中最晚出现的神祇 ...

  • 中国古代各朝代皇帝大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 ...

  • 中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年龄,各个年龄都会有自己的称谓.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年龄称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岁:襁 ...

  •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诗人雅号别称大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