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锋:学习传承国画精髓 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消费日报网讯(陈建锋 河南报道)古人言: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学艺。可是,35岁那年,马关锋却选择了改行——由牛奶厂家生产管理岗位,转型做一名职业画家。
“牛奶厂少了一个管理者,但郑州却由此多了一名优秀的画家!”原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罗志安先生曾说:“这是马关锋人生的幸运,也是河南书画界的幸运。”
师从名师,斩获省内多项大奖
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41岁的马关锋,在河南书画界却小有名气。
马关锋擅长传统花鸟画、山水画,其画风纯正朴拙、逸趣横生;构图精妙,画面舒朗、明快、养心;气韵生动,活泼传神;笔力遒劲、线条灵动、优美、自由、丝毫不含糊、不拖泥带水;墨色淡雅,用墨干、湿、浓、淡相得益彰。悉心静观其画作,如临空谷幽兰之境,顿感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吸似闻香之悠悠,吐犹抽丝之流芳。
马关锋的代表作《停琴听瀑图》、《清幽图》、《深山读书图》、《山水有清辉》、《秋山问道图》等,先后斩获河南省各类比赛大奖。
马关锋有着诸多头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理事,豫皖情理事会理事(国画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
名师出高徒。马关锋先后师从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罗治安,江苏国画院副院长、傅抱石纪念馆原馆长徐善,中国美协理事、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明等书画名家,为其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年转行,重拾年少时的梦想
最早喜欢书画,源自少年时期一个梦想。
马关锋清楚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有几幅梅兰竹菊的国画,他喜欢没事时学着画着玩。14岁那年,他所在新密市举行的少儿绘画比赛中,以他临摹齐白石的墨虾图,就获得了三等奖。
自那以后,马关锋对绘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生活在新密市来集镇马沟村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属于山区,他经常把身边的大山、花鸟、鱼虫等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出来。那时候农村没有画册,他看见大河报、郑州日报上有书画作品,他就认真地裁剪下来,用心地贴在一个本子上,然后一有时间就用毛笔照着临摹学习。
中学毕业以后,他考进黄河科技学院就读于应用美术专业,当时想着毕业后,做美术设计。然而,毕业后阴差阳错,他却步入了食品行业,从2000年至2014年间,一直在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花花牛乳制品公司、河南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的几家工厂做生产管理工作。
2014年,马关锋因做了一个阑尾炎小手术,中间因禁食5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觉得自己辛苦地工作却始终做的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在自己内心世界中念念不忘的还是绘画。他不甘心一辈子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
从医院出来后,当时已有妻儿老小的马关锋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掉原本待遇不错的工作,走进了一家书画院,在这里从事书画培训、销售管理工作。开启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生活……
开阔视野,多方学习绘画技艺
在书画院时“这里接触的都是书画界人士,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虽然工资比以前少了一半,但是家人也都支持我实现自己的梦想。”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关锋谈起当初的抉择时,语气很是平静。
这期间,马关锋接触到了清华大学美院的几位教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意识到自己之前学识的浅薄,觉得应该走出去。于是,马关锋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书画艺术高级研修班、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在这几年里他在书画方面的进步迅速!
2015年5月1日,马关锋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看著名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的作品展时,第一次看到黄宾虹大师将中国山水画当中的披麻皴、荷叶皴、斧头皴、钉头皴、乱柴皴等30多种皴法融为一体,是他意识到中国山水画还能这样画!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是著名山水画家和山水理论家黄宾虹。第一次近距离学习大家的作品后,马关锋意识到自己的绘画过于拘谨,过于局限于某种皴法,遂开始慢慢大胆创作,改变自己的风格。
学习传承,古今大师皆为“师傅”
在拜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明为师期间,李明鼓励他临摹宋代绘画精髓,并推荐了关仝、荆洁、李成、范宽、郭溪等名家画作,由此,马关锋开始沉下心来,使自己笔下的山水画逐渐往细、精处探索……
“罗志安、徐善、李明等几位恩师,都鼓励我多学习古人书法,多临摹宋代大家绘画作品。”马关锋说,通过临摹明代徐渭的书画,使他的绘画线条渐渐灵动起来,临摹颜真卿的楷书,使他的绘画线条开始厚重沉稳起来,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逐渐使自己的作品线条出现多样化、灵动化,在这不断地学习和总结过程中,也使得自己的认知和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在马关锋看来,这些大师都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他们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使自己终其一生的精力也要追求。他说他很享受绘画的过程,创作时不但能使自己静下来,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享受古人的慢生活节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奥妙。
在马关锋的画作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时代主题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传统国画。他认为,只有学习好、传承好书画的精髓,打下坚实的根基,才能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走得更高、更远,才更有资格去创作出更具有时性、前瞻性的好作品。创作一些契合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