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咖啡之“好喝”,于读书之“有趣”,为最高的褒奖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道出客人对于咖啡师的一个认可。而作为咖啡师也不能在客人头一次来店里喝,就要用一些形容咖啡的专业词汇去描述你冲出来的这杯咖啡,很多时候,感觉是对客人的一种不礼貌。
咖啡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仅是要做出了自己认为好喝的咖啡,关键是要根据客人的需求,和对咖啡参数的把控后,能够做出一杯符合客人口味的咖啡。
那么制作咖啡前的有效沟通是少不了的,这需要咖啡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取和整合客人描述的信息,快速的出品,也可以说是一个有限时间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着两个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咖啡师与客人、以及与咖啡豆的双向“沟通”。咖啡生豆在烘焙完成以后的养豆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风味,所以说没有两杯咖啡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咖啡师冲煮同一款豆子,也会因为一些参数发生细微的变化,何况咖啡豆的品类如此之多。这也就是咖啡豆的魅力所在。
这感觉咖啡就像是书,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地方读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书来说如何对读者发生作用和影响,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使用法》。
作者出口治明,曾就任日本东京大学校长室咨询师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后来创立了Life Net生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之后就任Life Net生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是随后几年他辞去了Life Net生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在2018年1月至今,就任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校长。
出口治明对于怎样运用书,系统地掌握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怎样才能精准找到适合当前需求的书?做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论述。
还是举咖啡的例子,就好比是咖啡师给客人做一杯满意好喝的咖啡。是一个对咖啡系统知识以及咖啡素养的塑造过程,让咖啡找到咖啡的该有味道。读书也是一个重塑阅读理念的过程,让我们找回单纯地汲取知识的乐趣。
作者精心整理了15个能够让我们彻底掌握阅读本质的方法,以及如何从经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方法。如果我们想要探索未知领域时,应该如何选书?如何阅读?才能系统性地掌握知识,以及如何与书“交流”,等等。
01 选书:咖啡豆于咖啡师;书于作者
对于咖啡师而言,他一定记得第一次喝咖啡的时候吗?我猜不管当时喜不喜欢喝,他肯定会被咖啡的芳香迷住,而喜欢上(闻)咖啡。这个阶段如果用人生阶段来形容的话就是咖啡的“幼儿园阶段”。然后经过时间的历练以及多种咖啡的品鉴,通过对咖啡展开多年的探索之旅,直到咖啡知识到达一定的储备,便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咖啡体系。
有这样一个人,从幼儿园记事起,就是一个书痴,即便是后来工作最忙的时候,也会每周读完3--4本书,读书最多的时候竟然可以读10本以上!迄今为止他已经阅读过万册,是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出口治明认为看书第一步是如何选书,作者为自己制定了7个规则:
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选择“一下子就映入眼帘的书”;翻阅“最初的5页”来做出决定;看3份报纸的“书评专栏”,选择感兴趣的书;不要在意“作者”;可以通过“SNS”来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读“畅销书”。
出口治明说,如果没有书,人并不会死掉。但如果没有书,人生一定会缺少很多乐趣。
02 输入:咖啡豆于咖啡馆;书于读者
一个对外营业的咖啡馆一定会有多种咖啡品类,对于客人而言或许菜单对他来说是“天书”,尤其是只做单品咖啡的咖啡店。对于客人来说,想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着实不容易。
这就需要咖啡馆提供一个关于咖啡的简介以及特点菜单或卡片之类的说明书。上面除了咖啡豆的产地等基础新信息,还要着重写上咖啡应该有的风味和口感,比如花果香还是醇香,口感是顺滑还是绵密亦或是明亮,每抿一口都让人心情愉悦沉浸在咖啡液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细微差别的回甘余味中。
这就是咖啡馆带给客人不同的咖啡体验,就像不同的书籍带给读者不同的人生体验一样。记得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到别人家串门,不正是体验别人家的生活吗?
在这本书中,他从长年的阅读经验出发,详细讲述了如何从经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方法;想要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时,应该如何选书,如何阅读,从而做到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如何与书“交流”,如何更高效地“使用书”;等等。
犹如不同产区的咖啡,咖啡师会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操作参数,而客人也会有不同感官体验,同样对于读不同的书,学习未知领域的阅读法而言也是如此。
03 输出:咖啡于客人;书于生活
这个咖啡就是我们我们喝到嘴里的咖啡液了,我们经过对咖啡豆生长环境,烘焙程度,以及养豆时长的了解,来设定自己的对一些可控参数的精准数值,比如咖啡颗粒大小,冲煮水温以及时间和手法。
整个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不是很像樊登老师、弘丹的讲书,就是把读过的书讲出来,或者像作者一样写书评,这些都是不同的输出方式。
在这一点上作者认为思考就是语言化,因为人类是语言化的动物,用语言来进行思考,我们感知到的东西,都是在语言化之后才能够进行整理,所以在信息输入大脑的时候,语言化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输出就是语言化。
这个输出是否及时也很重要,尤其是时效性的一些知识,比如时下正在看的书和电影,作者在学生时代就很喜欢跟朋友们聚在咖啡店各自发表己见和看法,谈天说地或彻夜畅聊,不亦乐乎!这个画面也是我们咖啡馆几乎每天都上演的场景。
作者把这个大脑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比作整理衣柜,我们需要经常性地整理衣柜,如果只是一味地往里塞衣服,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就很难取出来,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如果不将输入的信息通过语言进行整理,那么也会很难将其取出。
结语
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了一句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我们现在处在老一辈革命者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和平年代,我们为什么读书,该如何读书?或许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答案吧!
好书似毒,细细咀嚼,深入骨髓,方能深知其味。终身学习的时代,阅读无疑是有效且性价比极高的自我提升方式。
翻开这本书,学会用书提升自我,用前人和他人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打造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