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纸上谈兵获得重用,为何韩信能屡战屡胜,而赵括、马谡不行呢
从出身上来说,韩信出自底层,而赵括出身自名门,马谡也算是名士,这些人身居高层,所以韩信更了解战争,更了解人心;
从实战上来说,韩信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重用的,韩信开始追随项梁,后来作项羽的郎中,最后才跟随刘邦,是经过战争洗礼和历练的,相比较而言,赵括和马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被重用之前,几乎没有实战经历;
从战略方面来说,韩信能够打动萧何和刘邦,是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判断局势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差,相比之下,赵括和马谡根本没有什么理论建设,善于夸夸其谈而没有逻辑,压根就属于扯淡。
在下面,我将展开来分析,欢迎大家一块参与讨论。
首先来说赵括的纸上谈兵
赵括是典型的将二代,其父赵奢也是史书留名的任务,被后世称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好歹也是有排名的,在阏与之战前,据说是廉颇和乐乘都不敢跟秦军对战,只有赵奢凭借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前去应战,打败秦国,一战成名。
这一战奠定了赵奢在战国时期的地位,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自幼喜爱兵法,论战谈略,据说在模拟演练的时候,赵奢也难不倒他,所以赵括自幼就认为自己将来必成一代名将。
我是十分能够理解赵括少年时的心态的,少年的我也自诩不凡,曾经热爱象棋,最后玩到整个村的人都不是我的对手,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下象棋的水平是相当牛叉的,直到有一天我进城被街边的老大爷教会了做人。
其实,赵括并不一定没有实力,纸上谈兵是一名将领应该必备的素质,但是赵括太年轻,直接被安排到了三军统帅的位置,没有实战经验。
当然,这并不能说赵括就一无是处,胜败这个东西有时候也不是全看自己的本事,还要看对方的水平,很不幸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这个在战国时期称神一样的人物被赵括遇到了也是他倒霉。
从秦赵实力对比,秦强于赵;从将领的方面来说,白起强于赵括,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基本必败,不管是谁来,输的概率都比较大。
再来说说马谡的失败
马谡这个人在历史上影响虽然不大,但是却因为《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章节而广为人知。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而马良是诸葛亮的高徒,基于这一层关系,马谡在刘备入蜀后与诸葛亮关系甚好。马谡因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大概是刘备看出诸葛亮用马谡超乎常规了,在临终的时候竟然跟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刘备都要死的人,为何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其实刘备看人很准,我这几天反复说好几次了,刘备是草根英雄,闹革命闹了三十年,识人的本领还是有的,就以魏延来说,就是刘备选拔出来镇守汉中的人物,后来也表明魏延在汉中处置得当。
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遗言,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家都劝说用魏延为先锋,结果诸葛亮力排众议任用马谡为前锋,结果在街亭为张郃所迫,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被诸葛亮以军法处置。
马谡的真实实力不得而知,但是街亭之败不能归咎在马谡一个人的身上,诸葛亮也是难辞其咎,诸葛亮曾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道理谁都懂,可是分辨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谁是有真才实学,谁是纸上谈兵,这又是一个技术活,从诸葛亮死后留下的烂尾班底来看,他自己都没有做到。
最后再来说韩信的成名之路
韩信和赵括、马谡最大的区别就是,出身于底层,成长于逆境,磨炼出坚强的意志,韩信在《史记》中出场就是胯下之辱,遭受各种白眼和欺辱,越是逆境越能创造出强大的内心。
打仗对双方的将领来说,打的不止是计谋,也是一种心态,能够沉得住气,才能发现对手的漏洞,才能够创造战机,才能够镇定自若,挥斥方遒 。
韩信从军生涯中,首先遇到的项梁和项羽,他们两人也都是出自贵族,虽然对韩信这样的出身自然看不上,韩信曾多次给项羽提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用,因此才有了韩信出走。
其实,项羽的失败,跟其出身也摆脱不了关系,正是项羽的这种出身,让项羽希望建功立业,给祖上冒点青烟,在起事前期因为这种信念的支撑,项羽能够破釜沉舟,然而在成功之后,项羽却说出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李清照在诗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了解了项羽这个人就知道,因为极度自负,他是不可能以一个loser身份回到故乡的。
韩信就没有这种偶像负担,他是在故乡连别人的胯都能钻的人,内心是有多强大。
正是因为韩信出自底层,阅历十分广泛,在打仗的更是不拘泥于兵法,往往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用“阴招”。
总结:打仗这个东西吧!有时候不是谁读书读的多就厉害,有时候也看天分,当然,更多的是看下限,流氓的人往往能够打败仁义之师,当然,打仗压根就没有规律可言,很多人希望从战争中找到规律,然后成为一名高手,这样的人往往也因为规律所牵绊。
总之,韩信胜了,所以他自然不是纸上谈兵,赵括和马谡败了,自然就是纸上谈兵了,这也是讲述历史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