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强:唐僧的“紫金钵盂”考释

​《西游记》中唐僧的“紫金钵盂”被如来佛祖手下的阿傩、伽叶勒索了去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关于佛祖等取走唐僧的“紫金钵盂”当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讽刺了西天不是净土,佛祖贪财,如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特意安排下阿傩、迦叶'要人事’的场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祖写成一个创业守成、传子传孙的老财主”[①],这种看法较为普遍。二是认为“紫金钵盂”事件是一个公案,一个机锋,一个禅机,这种看法比较新颖,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最早对此关注的当是明清之际的《后西游记》,《后西游记》认为佛祖拿去钵盂是为了断唐僧的“贪嗔”[②];杜贵晨师《唐僧的“紫金钵盂”》中说:“佛祖收没唐僧紫金钵盂,实为作者因缘生法,彰显禅宗'本来无一物’之理,乃小说中一大'公案’。”[③]这样的阐释极为精彩;李洪武先生《从唐僧的钵盂看<西游记>的般若空观》认为此事件反映了佛教的般若性空观,“并非是对佛教的讽刺”,此文比较重要的还在于引用一个金碧峰长老拥有一个金钵盂而影响修行的佛典,这就让论点更有说服力[④]。笔者《<西游记>中的老鼠精、紫金钵盂及三灾》指出阿傩索要钵盂实际上是通过拈花微笑而实现的,这也表明佛祖并不是“贪财”[⑤]。

不过就笔者看来,“紫金钵盂”的意义还有探讨的空间,本文从“紫金钵盂”的前生后世、唐僧拿紫金钵盂的含义及紫金钵盂被收的本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紫金钵盂”的前生后世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钵盂是梵天王宫中的天王送给法师(即唐僧的原形)的:

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领讫。[⑥]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钵盂是一件能护身的法宝。法师曾用它两次渡过难关,当法师等人遇到大火时就是依靠钵盂解围: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7

除了此回,钵盂还能盛大量的水,“钵盂盛却万里之水”8。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钵盂盛水之多,很类似《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净瓶,如小说第42回中菩萨的净瓶盛了一个大海之水9。到了元杂剧《西游记》唐太宗赐唐僧金襽袈裟及九环锡杖,那里却没有紫金钵盂。

只有到了小说《西游记》中,唐太宗才赐给唐僧一个紫金钵盂,这也是唐太宗赐给唐僧唯一的一件物事。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这个钵盂只有到了小说《西游记》,才被作者真正重视并利用起来,这对后文的分析尤为关键。

二、唐僧“紫金钵盂”的讽刺意味

正如杜贵晨师所说的“此钵盂系唐王所送的世俗之物”,指出“世俗之物”意义非同寻常。试想唐僧作为一个一心向西天取经的和尚拿着一个世俗之物进“西天”确实是不协调的。但是就笔者看来,此事的不协调意义远不止在此。

钵盂是僧人用来化缘乞食之物,唐僧等人化缘也是用钵盂,然而反讽的是,唐僧等人是穷和尚,却拿着非常昂贵的紫金钵盂乞食,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语,端着金碗要饭,这岂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孙悟空在降伏猪八戒时,高太公想送金银给唐僧,三藏道:“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逢处求斋,怎敢受金银财帛?”

这表明唐僧是没有金银之物,没有金银之物,为何身边还带有贵重的紫金钵盂?紫金是一种名贵之物。《汉语大词典》解释道:

紫金,一种珍贵矿物。汉刘桢《鲁都赋》:“紫金扬晖于鸿岸,水精潜光乎云穴。”《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南有钵露种,多紫金。” 明曹昭 《格古要论·珍宝论·紫金》:“古云半两钱即紫金。今人用赤铜和黄金为之。然世人未尝见真紫金也。”10

关于钵盂的制作材料,佛教中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素心佛餐》上有详细的考证:

《四分律》卷九中的分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

《四分律》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区分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也说,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11

陈秋平、尚荣两先生译注的《金刚经》说:

钵是比丘的盛饭器,以泥或铁制成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译作应器,或应量器。“应”有三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杂心;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乞食不过七家,令人不恣口腹。12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唐僧拿的钵盂只是一个泥钵或铁钵,佛祖还会和他要吗?我想佛祖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它“不值钱”了,就是唐僧带在身边也不会对他的修行造成任何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佛祖之所以要唐僧的钵盂,不主要在于它是唐王所送的俗物,更在于它是“紫金”所作。《左传·桓公十年》记载这样一件事: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13

这就是说,一个人其实没有罪,却因为他拥有宝贝而被定为有罪。李洪武先生在其论文中举了一个和尚因为喜爱金钵而差点失去慧命的故事颇可以为本文论点作一个旁证。金碧峰是皇帝国师,皇帝赐给他一只精美异常的钵盂,金碧峰已经戒去贪痴嗔,惟独对此钵盂爱不释手,入定前先要把它收拾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境界。金碧峰寿将尽时,黑白无常来捉他,他每次进入很深的禅定中,无常就捉不到金碧峰,只好请教土地公公。土地公公说,金碧峰最喜欢皇帝赐给他的钵盂,假如你们拿到它,他就出定了。两无常立即找到金碧峰的钵盂,拼命摇动它,果然金碧峰出来抢救。两小鬼见他出定,说:“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金碧峰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他立刻打碎了钵盂,再次入定。

从上面的佛典看出,贵重的钵盂不但不利于和尚修行,反而会送命。在这一点上《后西游记》说得最为透彻:

伽叶道:“昔年唐玄奘虽说不沾不染,还有一个紫金钵盂,藏在身边,苦苦不舍。我恐他贪嗔不断,故逼了他的出来,你看这个穷和尚,清清净净,一丝也不挂,就勒逼他也无用,转显得我佛门贪财。14

自然,历史上和尚使用金钵的比比皆是。《法苑珠林》及《五灯会元》甚至史书也有大量的金钵,再如《西游记》中西天佛祖降伏六耳猕猴就是用金钵,但佛祖等人可以用金钵,还处于修行阶段的唐僧就没有法力使用紫金钵盂。

三、钵盂被收的本事及原因

杜贵晨师与李洪武先生都对“紫金钵盂”被收作了精彩而又正确的阐释,但是这些阐释似乎还缺乏证据的支撑。没有证据何以见得一定是一个禅机而不是佛祖贪财?而事实上把佛祖收去钵盂看成佛祖贪财并没有什么不对。笔者发现,佛经《大庄严论》卷八有一个国王向和尚索要钵盂,和尚开始不肯给,最后领悟就把钵盂送给国王:

尔时大王躬诣僧中,供养众僧,手自斟酌。尔时上座如前留食,咒愿已讫,即便持去。王即逐上座后,语上座言:“上座年老,可以钵盂与我令捉。”于时上座难,不与钵。强随索钵,乃至旃陀罗打不欲与钵。15

上座和尚不明白国王为什么向自己索要钵:

我今既受王供,王以下心从我索钵,供养已足,不须取钵。尔时彼王遂更殷勤,重随索钵。比丘念言:“今王何故欲得我钵?”即入定观,知王欲用调伏大臣故,是以索钵。即说偈言:“凡夫愚闇人,欲动须弥山。我今当与钵,以护其心意。欲当有毁誉,我心都无异,于我生不信,损减众多人。”16

上座和尚“说是偈已,舍钵与王”。拥有天下的国王为什么向一个和尚要他的钵盂?我想决不是因为国王贪财,而肯定会有他的含义。可见,这里的国王向和尚索钵与佛祖向唐僧索紫金钵盂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17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了解这个佛典才能更好地理解佛祖索钵的原因。大家试想,一个国王富有四海,还能在乎一个钵盂吗?这表明国王向和尚要钵盂只是想“调伏”和尚。

佛祖拿去唐僧的钵盂其实也是买佛经的等价交换,这在书中早有明言。当年观音菩萨化作癞和尚去卖袈裟等时早就说过:

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18

这表明佛的东西如果送给有缘人,不要分文,如果不是有缘人就要花钱去买。这是西天传经的规则,并不是仅仅针对唐僧一人。西天佛祖对唐僧等人说: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19

所以说“无缘人”只能是用“钱”来买佛经。我们联系菩萨与佛祖所说的话,可知如果佛祖不要紫金钵盂也会要其它的东西。众所周知,人往往不珍惜甚至鄙视轻易到手的东西。《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时,吴用认为轻易接受招安只能引起朝廷对好汉们的轻视,他说:“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20

李渔在《无声戏》中说有个人花了十两银子买了一个赌博不输的方子,这方子并不是真是赌博不输,只是让人不要参与赌博,所以永远没有输的时候,这个人开始大呼上当,可后来终于明白这是一条真理,“才晓得那道人不是卖的仙方,是卖的道理。这些道理,人人晓得,人人不肯行。此人若不去十两银子买,怎肯奉为蓍蔡。就如世上教人读书,教人学好,总是教的道理。但是先生教学生就听,朋友劝朋友就不听,是甚么原故?先生去束脩,朋友不去束脩故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27页)。钱钟书先生《围城》有:

因为这门功课容易,他们选它;也因为这门功课容易,他们瞧不起它,仿佛男人瞧不起容易到手的女人。21

在《西游记》第98回中佛祖也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在《后西游记》中佛祖还说“东土人心,多疑少信,易于沉沦,难于开导。若将真解轻轻送去,他必薄为不真,反不能解了”。最有启示意义的是,在《后西游记》中伽叶等还提前向唐僧等人要“人事”:

你前番取经,你说不知道规矩,不曾带得人事,只送我一个紫金钵盂,轻贱取去,所以度不得世,救不得人。今番求取真解人来,须先与他说明,须多带些人事来送我,方有真解与他。若不带来,莫怪临时掯勒。”22

这表明佛祖向唐僧要“人事”也是要他们珍重佛经之意。

此外,还有一个情节上原因也需要解释一下。我们知道,作为一部结构完整严密的小说,它出现的每一个物品在小说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契诃夫说:

一般的说,多余的东西是一点也不需要的。是啊,凡是跟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一概得毫不留情地删掉。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23

佛祖赐给唐僧的袈裟曾被黑风山的妖怪偷走,这算是派上了用场。一个细节需要指出,佛教戒律规定,僧服不许着青、黄、赤、白、黑“五正色”(纯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许用青(铜青)、泥(皂)、木兰(赤而带黑)三色,称为“坏色”、“不正色”,是制做僧衣需要的“三如法色”24。严守戒律的唐僧竟然有一身金襽袈裟也颇为不协调,这也许就是观音菩萨故意安排来增加一难吧。当然中国僧人举行仪式时多着金襽袈裟也是事实,但是作为一部有寓意的小说另当别论。

佛祖赐给唐僧还有九环锡杖虽然用处不大,但也有一个小小的用场。当唐僧过河时:

八戒把九环锡杖递与唐僧道:“师父,你横此在马上。”行者道:“这呆子奸诈!锡杖原是你挑的,如何又叫师父拿着?”八戒道:“你不曾走过冰凌,不晓得。凡是冰冻之上,必有凌眼,倘或躧着凌眼,脱将下去,若没横担之物,骨都的落水,就如一个大锅盖盖住,如何钻得上来!须是如此架住方可。”行者暗笑道:“这呆子倒是个积年走冰的!”果然都依了他。长老横担着锡杖。25

这样锡杖也派了用场。可是只有“佛门至宝”之一的紫金钵盂却一直没有发挥作用,这岂不成了不大不小的“败笔”?因此佛祖向唐僧索取紫金钵盂也是情节的需要。

总之,紫金钵盂从一开始的身份就扑朔迷离,“紫金”的钵盂本身就是一个反讽,而它被佛祖收回既是让唐僧师徒“六净清净”的禅机,也是情节发展安排的需要。

注:

[①]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97页。

[②]1422[明]无名氏《后西游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6、476、55页。

[③]杜贵晨《唐僧的“紫金钵盂”》,《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第2版。

[④]李洪武《从唐僧的钵盂看<西游记>的般若空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⑤]刘洪强《<西游记>中的老鼠精、紫金钵盂及三灾》,《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⑥]78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17、21页。

9181925[明]吴承恩《西游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78、163、1329、1235页。

1017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1997年版,第5648、6633页。

11侯清恒《素心佛餐》,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12《金刚经》,陈秋平、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16页。

13[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元《十三经注疏》本1997年版,第1755页。

1516《大庄严论》(乾隆大藏经第85册),宝印佛经流通处、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年版,第40、40页。

20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1027页。

21钱钟书《围城》,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4页。

23[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0页。

24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0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