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判断(二)——资产造假
上次老道介绍过,一般情况下,经过合理美化的财报,并不影响我们获取公司信息,甚至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期。
但是总有一些企业很贪心,他们对企业财报的美化太过,已经偏离真实的情况了,这会让我们在分析这家公司时难以分辨好坏,得出的结论有偏差,错把垃圾当成宝。
所以一定要会分辨那种财报过分美化的公司,投资的时候避开他们。
一般情况下,常见的财报美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收入美化,一种是资产美化。
上次我们已经讲过了怎么分辨收入美化,今天就来教大家怎么分辨资产美化。
一、企业资产造假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可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企业可能是为了避税而造假。
但在股市中,企业财务造假的普遍动机应该是为了迎合投资者,调高利润,支撑股价。
那调高利润与资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简单的来说,一家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投入资产进行生产,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消耗,转化为费用,而产生费用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一定的收入,而收入减去费用之后形成的利润就是资产的增值额;
所以调高利润就是要把资产的增值情况夸大。
资产的增值额=收入-费用(费用为原本资产消耗的部分)
根据上面的公式,要夸大资产增值,要么夸大收入,要么把费用处理低。
夸大收入,表现为虚增收入,比如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销售合同等;而把费用处理低,常常表现为延缓资产费用化的进度,把本该进入利润表的费用继续留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上,比如将研发费用大幅资本化等。
二、企业为什么要对存货造假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以下资产负债表。
资料来源:估值宝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如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静态体现。包含有息负债率,有息现金覆盖等。
资料来源:投资老道整理
如上图所示,一般企业赚到的钱会兵分两路,一路流向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叫资产投资;一路流向右边,上半部分时债务,下半部分是所有者权益,也叫净资产。
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是一个平衡公式: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前面我们说到,企业通过延缓资产费用化,可以实现提升利润的目的,那么延缓资产费用化,对应的就是资产负债表资产一端必须增加。
在资产端,有两个领域是造假的重灾区,首先是应收账款,这部分也就是“财务造假——收入造假”篇的内容。
另一个领域就是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在途和委托加工中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外购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
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范畴,在企业活动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流动性弱,种类杂、数量多、收发频繁,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
还有一些农业、养殖等领域,存货在盘点、核算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薄弱环节,就容易成为财务造假重发地。
最著名的就是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
2014年的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公司养殖的扇贝因北黄海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冷水团,造成绝收,獐子岛年度业绩巨亏11.89亿元,市场戏称这一事件为扇贝“集体跑路”。
受这一事件影响,獐子岛的股价也在短时间里跌去了30%。成为当年A股市场最大的一起“黑天鹅事件”,股民损失惨重。
100多万亩,价值7.6亿元的扇贝,说绝收就绝收,活不见贝肉,死不见贝壳,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这件事情还没查清楚呢,任性的扇贝又“跑路”了。2018年1月“跑”一次;2019年4月,再“跑”一次。
扇贝跑一次,股价跌一次,扇贝们似乎玩得很开心,可股民们却损失惨重。
而存货出问题的可不仅仅只有獐子岛这一家公司。
2020年9月27日,主营洗衣粉、洗衣液的广州浪奇公告称5.72亿存货没了,但是仓库方则表示,根本就没有货物入库。
总之,一个说货物存了,另一个说没有存。至此,广州浪奇近6亿货物不翼而飞。
此消息爆出的第二日开始,公司股价连续几个跌停板,又是股民很受伤。
在投资时,等到一家公司的暴雷信息公布出来之后再跑路,往往已经晚了,我们需要在投资之前就尽量规避这样的公司。
虽然说存货的复杂性非常容易产生造假行为,但也不会完全无迹可寻,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已知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判断出可能存在存货造假的公司,然后尽量避开他们。
三、怎么分辨企业的存货造假
1、存货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
真正的存货最终都会被卖出,变成企业的营业收入。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以销定产,才能保证公司更好的运营,没有过多的存货,资金能够更好的利用起来。
那么当一家公司的存货不断增加,甚至超过营业收入的增加时,我们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家公司的存货可能有问题,虽然不是一定存在问题,但是公司真实的业绩关系到我们投资的血汗钱,一定要本着宁可错杀不可踩雷的态度,果断排除存疑的公司。
例如獐子岛,2013年、2014年连续2年的存货增长均大于营收增长,考验不过关。
资料来源:投资老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