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对智障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对智障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李亮亮
陕西省武功县红太阳特殊教育康复学校
对智障学生的赏识教育即教师以真诚的爱心为基础,利用欣赏、激励、尊重等良好的情感,使智障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它是一种支持性教育,它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全方位地为智障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智障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同时伴随他们的是过多的失败的打击,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学生应有的权利,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自信心大大受损。具体表现在缺乏应有的进取心、求胜心、上进心,经常无精打采、缺乏朝气;行为活动表现出畏缩和压抑等。自信心的丧失给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笼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他们没有快乐,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不能起飞。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矫正不良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尊重人格,让学生知错改错
由于智障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认识能力低,缺乏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常常表现出某些行为的极端性。如本班的林某,脏话粗话多,上课常没完没了地说话:而邓某则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谈。为此,我本着“否定行为,肯定人”的教育出发点,维护他们的自尊、尊重他们的人格,从启发、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作一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让他们自己发现哪些行为是对的,是应该做的;哪些地方做的不够或做错了,应该怎样改正。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体现以奖励表扬为主的原则。对认识到有错误或者已经改正了错误的学生或给予物质奖励,或用口头表扬等方式奖励。这样,通过各种奖励强化刺激。弱智儿童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乐于配合教师进行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奖励刺激,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
第一步:选择适合的方法。
根据智障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受外在动机左右,对直接具体的奖励,比单纯从成就所产生的内在满足更感兴趣、需要层次较低的特点,我选择了行为矫正原理的正强化法强化训练智障学生的良性行为。班上谭某上课铃响后,不坐好,书也不拿出来。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我对她进行了良性行为的正强化训练。
第二步:做好强化训练的准备
1. 合理确定终点行为
我所期望的良好行为即终点行为定为,让谭某每节课在上课铃响后,在座位上坐好,把学习用具准备好,等待老师来上课。上课时认真听讲。
2.正确选用正强化物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智障学生的个体间的爱好和需要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谭某的平时了解,在终点行为出现尚未稳定的这一阶段,我选用的是原级强化物,即奖励红花。
3. 正强化物的剥夺
为了使谭某产生对我所选用的正强化物的需求感,并增强其效力。在训练实施前的一段时间内、剥夺正强化物,不让她从中感到体验。
第三步:开始实施正强化训练
在训练时,先告诉谭某,老师所期望的终点行为是什么,可以得到什么强化物奖励。也就是具体地跟她说:“上课铃响了,你也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座位上坐好,不能做小动作,把学习用具准备好。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时,老师奖励一朵红花。”由于谭某智力缺陷严重,学习没什么大的提高。所以,即使是上课铃响后,在座位上做好,学习用具准备好了。上课时,当发现她能端正的坐好,我就立即给予正奖励一朵小红花。只有这样,她才能体验到良好行为的愉快结果,才能使正强化物发挥其提高良好行为出现频率的作用。
第四步:巩固和稳定良好行为的出现
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等她能“上课铃响后,在座位上坐用具准备好了。上课时,能端正地坐好。”的这一行为出现频率已基本稳定时.逐渐取消原级强化物(减少红花奖励次数),而用社会性强化物(老师的口头表扬或同学的掌声,一节课下课时,总的奖励一朵红花)来代替,免得她一直依赖于红花奖励次数的行为动机。
三、欣赏才能,对学生加以目标诱导。
大家知道,我们不能守株待兔地期望一个弱智儿童智障学生,尤其是中重度的智力落后学生去主动建立一种新的良好行为。因此,我采用了塑造原理对一学生进行了某一良好行为的目标诱导。
我们班里的晏某,上课时不是做小动作就是乱插嘴,常常扰乱了课堂秩序。对这种情况,我先是告诉他,你的这些行为不对,不要这样做。然后,对他在课间里的乱叫行为不予理睬。最后,进行小步子目标诱导训练。即在上课时,发言要先举手,征得老师的同意——有问题不懂可举手提问——上课专心听讲。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我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对他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加以赞赏和奖励,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我们的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点滴入手,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使智障学生都充满自信,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