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峰探案系列——《魔鬼——完美犯罪者》四十九 a

四十九

“协助调查?”云宝反问:“这个是真的说法,还是仅仅一个名目?”

“这恐怕,”杨博小心翼翼地措着词,又看了看那甚是森然的脸,声音变得更加含糊了:“是个侦察期间的合理合法的手段。”

“合理合法?哼!好吧,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哦——这个,恐怕得看证据。”

“那现在的证据是什么?”

“呃,对不起,这我可不知道,我不是专案组的。”

“那杨老师你现在了解的是什么?”

“一些传言。”

“什么传言?”

“哦——恐怕,呃——不太好,当然,呃——当然,也很难说。”

是的,很难说,因为目前他听到的关于案子信息主要有三点。

第一、单院长好像是死于低血糖,但到底仅仅是胰岛素打多了,还是同时夹杂着其他因素,比如前面喝酒或服用的其他药物,然后交织产生了这种恶果,目前还不能确定。

第二、到目前为止,郭小峰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大有零口供对抗的架势。

第三、人带回去的时候,被正好去查问案情的局长撞见了。而大概是命案重大的原因吧?这阵子正为手下背叛而恼羞成怒,转而愤愤站到郭小峰一边的局长,尽管惊讶,但并没说什么。不过却把本来要送他办事的司机给留了下来,嘱咐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通知他。

那以这三点信息看,情况可谓喜忧参半,忧的是一定有了一定分量的物证,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喜的是根据局长这种还未彻底转向的态度,间接的说明眼下的证据似乎还不是不可逆转的糟糕,另外,专案组也不太可能在“询问”方面“很有力”。

因此,眼下唯一的关键,就是技术那边。其他人,甭管是谁,都只能等,当然,也可以暗暗地猜。

实际也肯定挡不住地都积极地猜测起来,大家的思路也很丰富,但总体归纳归纳,大概也算分三派。

第一派,可以简称为——见死不救论。

具体的观点是,他们认为案发那天的郭小峰,后来终于下定决心赴约了,但没想到一进屋,却发现了正处在低血糖休克状态的单院长。

而这个突发的情况,令见惯大场面的郭小峰,也登时陷入了困境,所谓——救,还是不救?

救,就这人?

另外关键是万一救活了怎么办?这可不是不可能的啊!

相反,如果不救,难道不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吗?还不显山不露水,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装说不知道,说以为是睡着或者已经死了。

结果大概就是在这种交织的心情之下,郭小峰最终选择了后者。

不过,见死不救也是犯罪,尤其以他的身份,一旦确定,处罚必然更重。因此,一番掂量之后,索性选择——咬死自己没进屋——的说法。

第二派,可以叫做——蓄意谋杀论。

这一派认为没有什么意外,这就是郭小峰精心设计的谋杀方案。

因为死者单院长已经身患多种慢性病,而这个因素意味着一定会服各种控制病情的药物,而药和酒精,就算不一定糟糕,肯定也不会有利,尤其在量大的情况下。

那么如果再吃多了呢?

这个对一般人也就是恶心恶心的问题,对于糖尿病人就不那么简单了。而当人一旦陷入比较大的不舒服,就会慌不择路,失去理智,找点儿药吃下先缓解缓解是自然的反应,即使这人曾经当过医生。

而这也毋庸置疑地导致危险的概率进一步加高,无论这人是不是做过医生。

那是不是就高到死呢?

这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但这里面还有个微妙,就是单院长的独居,而这个看似不相关的因素,其实增加了——噢,不,是大大增加了——死亡概率。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猜测,比较有阴谋论的味道。

但却最好的解释了这次约会说合理也不合理,说不合理也谈不上,总之感觉很微妙吊诡的情况,比如为什么会选择先把人喝到半醉?为什么一定要约在家里谈?为什么当时还在附近的郭小峰,后来不仅会奇怪的迟到,并且还迟到那么久?

当然,这个推理也不是没有漏洞。

第一、死者当过医生,尽管医术不济,但却是个一直都采用药、酒反应来巧妙谋杀的谋杀犯,理论上会更加注意服药和喝酒的问题。

第二、其中很多过程都能改变进程,比如,假如那位江师发现不对,赶快打120,而不是吓跑离开,情况一下就变了。

第三、整个过程尽管有很大的健康风险,但并不能说会绝对导致死亡。

第四、如果是蓄意谋杀,那郭小峰做为一个很有经验的刑警,为什么不选择更简单更没破绽的方法,而选这种流程长,并且步步都可能出意外的的方式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