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多次向宰相李沆推荐自己的好友丁渭,李...

寇准多次向宰相李沆推荐自己的好友丁渭,李沆都说这个人不可用。后来寇准当了宰相便立即提拔了丁渭。结果丁渭却把寇准贬到了荒野蛮地,险些丧命。
 
李沆是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极得宋太宗的赏识,让他做太子的老师。
 
真宗继位,李沆便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又升为平章事,成为真宗的第一位宰相。
 
李沆为相,专以镇静无事为念,提拔选用人才也都选择老成厚重的人,不喜欢浮华无实、好大喜功的人。中外官员凡是奏请修改制度,兴造事端的,他都一概否决。
 
他说:我待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对国家也做不了多大贡献,只能对四方的奏请一概否决,兴一事必有一弊,朝廷体制已经尽善尽美,大小无不完备,如果答应了一个请求,就会生出许多事端,受害的还是国家和百姓。现今内外无事,妄生事端不过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罢了。
 
李沆在朝廷上力保镇静,更是杜绝佞幸。寇准是李沆同年进士,与丁渭关系很好,屡次向李沆推荐。李沆笑道:丁渭这种人,能让他居于众人之上吗?
 
寇准性情刚烈,反驳道:以丁渭的才能,相公能让他久居人之下吗?
 
李沆淡淡一笑道:你现在认为我说的不对,二十年后,你就会记起我的话。
 
后来寇准为相,大力提拔丁渭,丁渭得志之后果然一脚把寇准踢到了雷州,险些命丧蛮荒,寇准想起李沆的话,叹服地说:李文靖(李沉的谥号)真是圣人也。

宋真宗一次和李沆谈论治国的经验,问他最先考虑的是哪一条,李沆说:不用浮薄后进喜事的人。宋真宗问谁是这样的人,李沆说:梅询、曾致光就是这样的人。
 
李沆死后,有人向真宗推荐梅询可以重用,宋真宗说:李沆说梅询不是君子。便摒弃而不用。
 
宋朝边将李继迁举兵造反,全国震动,朝廷上下也忙个不停,宰相们也经常很晚不能回家。
 
王旦当时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一天慨叹道: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天下太平,我等可以优游无事?
 
李沆道:外有强敌为患,可以给我们以警戒,等到四海宁静,朝廷未必无事。
 
李沆每天把四方水旱、盗贼的情况奏报给皇上,王旦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不足以麻烦皇上。
 
李沆说:皇上还是个少年,应当让他知道四方百姓生计的艰难。要不然,少年人血气方刚,无事可做,就会留意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对外发动战争或者祈祷拜神之类的事就多了。我老了,见不到这些,这正是你日后要忧虑的事了。
 
李沆的话后来句句应验,大家都佩服他的先见之明,称他为圣相。
 
李沆在家中也是无事政策,他在封丘门建了一所房子,门前的厅事很狭窄,仅能转过一匹马,别人都劝他把门厅修得宽敞些。

李沆说:房屋是要传给子孙的,门厅作为宰相的居第而言是窄了些,作为一般家庭还是足够用的。
 
李沆不置产业,因房屋狭小,他弟弟劝他再建一所大房子,李沆说:我任宰相这些年俸禄优厚,朝延又经常有额外的赏赐,用这些钱造所大宅子并不难。
 
可是这个世界就不是圆满无缺的,人生在世,何必要求事事都称心知意,况且建房子最快也要一年的时间,人生朝不保夕,谁能保证一年后会如何,人就如林中的小鸟一样。只求有一根树枝能够栖身就足够了。
 
【在历史的规则中披沙拣金】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是宋朝初期人才的丰收年,李沆、王旦、寇准都是这一年的进士。
 
李沆人称“圣相”,言圣似乎有些溢美,但足以称得上贤相,而其先见灼识更是后人无比。
 
宋朝经过赵匡胤、赵光义两代的征伐,国土基本已确立下来,宋太宗赵光义从中期开始便偃武兴文,与民休息。自唐未丧乱,五代征伐,人命不如猪狗,又被征兵、运输、重赋所困,至此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到真宗继位时,国力已得到恢复和增强,开始向北宋的鼎盛时期迈进。
 
李沆担任宰相正是北宋由弱变强,由穷转富的关键时期,李沆凭借宋真宗对他的信赖,全力实施与民休息、培植国力的政策,除了遵守旧章外,不多生一事,以免扰民害民,而北宋也借此达到全盛时期。
 
一切遵守旧章似乎有墨守成规之嫌,在今天看来,更是有封建、落后、顽国的味道。然而在封建时期,确实有许多时候需要这种墨守成规,如西汉的曹参恪守萧何的规矩,称为“萧规曹随',其实也是墨守成规。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每一种制度或体制实行久了,都会产生上下淤塞的弊病,这就需要变通,然则变通以后导入正轨,就需要把握住方向、持之以镇静,若再变来变去,不仅不通,而且使人无所适从,其弊病就不是“穷”而是“亡”了。

关注@历史那面镜子 和我一起探寻历史故事中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