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专刊】张爱梅:烟雨少林行
雨中少林,烟雨蒙蒙,看风铃轻摇,心思如莲。
好日子总是盼它赶快来。从春盼到夏,再到秋,终于盼来了文学百花园组织的少林寺采风活动。
七夕节的第二天一大早,参加文学百花园颁奖典礼的来宾们便乘上了前往少林寺的专车。
织女的相思泪仍在继续,丝毫挡不住我们采风的脚步。初秋风雨,虽给出行人带来不便,却也凭添几多诗意和浪漫。雨是最俏皮的,一会儿拍拍你的肩,一会儿敲敲她的头,一会儿又吻上我的脸,还在脚下溅起朵朵水花。孩子穿着凉鞋径直走到水中,蹦着、跳着、呼喊着,笑声在雨水间荡开去,又游了回来。
在雨来雨往之际,我们来到少林寺大门——山门前。放眼望去,高高的牌坊伫立在宽厚的基石上。牌坊正中写着“嵩山少林”四个大字,两边分别写着“禅宗族庭”和“武林圣地”八个大字。这些字镶嵌在牌坊上,刚中带柔,力透石背。像极了少林功夫,一招一式看似深入险境,却又稳中取胜。
过了山门,便是长长的甬道。顺道前行,两旁柏树青葱浓郁。棵棵树、片片林,沐浴在雨中,接受着洗礼的柏树叶同时也正在涤荡着心灵,每一片都显现出十足的禅意:晶莹闪亮,萧然传情。侧耳倾听,可听得柏果努力生长的声音。它们竟然和着雨的节拍,哼着歌,载歌载舞,欢迎我们的到来。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唐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少林寺十三和尚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受到唐太宗封赏。明朝时,少林武僧抗击日本倭寇,朝廷多次树碑立坊修殿。缘此,少林寺名扬天下,可谓“天下第一名刹”。
越过少林寺禅院继续前行,即可走向塔林。塔林是历代高僧安息之墓地。形状各异的宝塔伫立在青青的草地上,底座粗,上顶尖。塔类繁多,有圆有方,有高有低,大小、粗细都不尽相同。
塔林在此,已伫立千百年。它们听任岁月的风,世代的雨侵袭、腐蚀,却屹立不倒。整片塔林笼罩在灰色、肃杀、凝重、感伤的氛围中。
试想,平日里僧人们吃斋念佛,修心养性;苦练武功,强身健体;勤读经卷,行善积德。若遇战乱,僧侣们晓以民族大义,纷纷出手相助,帮朝廷打败叛军,消灭土匪,换得一方平安。
放眼望去,数不清有多少座宝塔。我们对这些塔林行注目礼,仿佛看到这些人从塔中走来,方丈细数佛珠、默诵佛经的安详,武僧一招一式教徒弟习武的场面,三个和尚砍柴、挑水、逗乐的俏皮模样……时光远去,这些圆寂的人在塔林觅得一份安静之所,从此长眠。他们以青山为邻,听松涛阵阵。一生的功与过,是与非,任凭后人说。
一群鸽子在塔林飞旋,轻轻落在塔上,时而梳理羽毛,时而低头啄食,为圆寂的人做清洁。鸽群每天飞出又返回,它们把少林寺的世代变更,把山外的消息带给塔里人。
一座宝塔下安放着一个灵魂,这些灵魂在此得以安歇。他们活着生活在少林寺,圆寂后依然时刻与少林同在,与嵩山共存。
对于莲人们并不陌生,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众人都了解。令我惊讶的是少林寺这闻名世界的武林胜地竟然也有莲花,且就在少林寺门内前行的路上。
拜祭过塔林。买门票后,我们进入少林寺大门。跨入门内,眼前朵朵莲花镶嵌在路上。一时间迟疑、哑然,令我止步。我不敢前行,不忍踩在莲花上。一朵朵莲花自脚下向前延伸,直到前面的佛堂。这大朵的莲花用石头雕刻而成。每朵莲花由两个同心圆围成。内圆里一个个小圆是莲蓬,内圆外是三层莲花瓣,盛开的莲花瓣线条清晰柔美,活灵活现。贴近外圆的图案像元宝,一个挨一个有序排列。整朵花像一个莲花座,莫非是观世音菩萨四方云游,途径少林时撒下的?
在我注视莲花的同时,莲花也回应着我。它们仿佛在说,没事的,你尽管踏上去。于是,我胆怯地、轻轻地向前迈了一步,双脚站在第一朵莲花的刹那,像是洗尽了凡世浮尘,我幻化成已修行多年的莲花仙子,身轻如燕,脚踏莲花,徐徐而升,越上祥云,俯瞰雨中少林,游人如织,香烟袅袅。好一派庄严肃穆的少林,好一个习武修身之圣地。
雨,垂直降落,击打着莲花,又飞溅开来,滴滴雨花,朵朵晶莹,构成飞莲。飞莲与地上的莲花同开,游人走过,一时间步步生莲,寸寸生花。这花开在少林,也开在游人心坎。人们陶醉期间,忘却凡尘琐事,只在雨中听莲、听禅。
莲花道两旁栽种着几棵白果树,其中有两棵树比较特殊,一棵树的树身有许多小孔,小孔内能伸进去一个手指。据说是武僧练“一指禅”留下的痕迹。一些武僧偏爱一指禅这门武艺,天天在此练习。一次次用手指发力,指指直冲白果树,竟能穿过树皮,钻进树干深处。天长日久,武僧们在这棵树上留下了“千疮百孔”。武僧们无数次对树发力,树竟然没倒下,可见一指禅这份功力刚柔并济。这白果树被千万次击打,以至于“伤痕累累”,树依然根植此地,不得不叹服它顽强的生命力。
另一棵白果树与少林寺同岁,至今已有1500多年。它是少林寺创始人所栽,或是被鸟儿衔来的银杏果掉落下来,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在少林寺香火缭绕、武僧们习武的呐喊声中成长的白果树,也练就了挺拔身姿,枝叶繁茂,华盖浓阴,为少林寺遮风挡雨,带来一片清凉。它看惯了少林寺香客对少林寺佛学文化的虔诚和执着,见证着少林武学文化的诞生、发现、创新、壮大与传播。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白果树下、莲花之上阅读经卷、打坐听禅。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少林寺禅院恢弘壮观。高高的红墙上,青色琉璃瓦自上而下,线条如行云流水。四角飞檐走兽,栩栩如生。庄严,肃穆,凝重,大气。
这庄严肃穆的庙宇,偏偏生出几份柔美和浪漫。你看,这些庙宇的每个飞檐之下都垂着一个风铃。相比整个高大雄伟的庙宇,风铃只能算是一个点缀,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物件。人们很少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也没人特意的保护和爱惜它。
就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物件,却常常处在风口浪尖。百年沧桑眼前过,四季花香心中盈。风铃虽小,却富有灵性。既阅过经卷,也懂武术。它们承受过唐朝的风,宋时的雨,元明清的烟尘,依旧是容颜不老,声声清脆。
僧人习武时,风铃侧耳倾听呐喊声;僧人打坐时,风铃随风微微轻摇;夜深人静时,风铃的声音传得更远。在达摩洞面壁九年的达摩祖师每天听到风铃声及晨钟暮鼓,便了解少林寺的平安无事,他的心更加安详妥帖,潜心修行。
无风的夜,风铃静了下来。圆月下,风铃瘦小的身影投在地上,习武一天的僧人安睡了,整座少林寺安睡了,连绵的嵩山安睡了。这样的静,这样的夜,僧人们与禅宗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梦也是甜的。
嵩山少林,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好奇,令我神往,更是我儿时的一个武侠梦。缘于儿时看过的一部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看彩色电影,露天的,在村里麦场上。多年过去,电影《少林寺》的画面依然清晰刻在脑海。主角李连杰的盖世武功,少林寺及牧羊曲的曲调,至今耳熟能详。
嵩山少林,这座千古名刹,不知历经多少劫难,造就多少名僧圣灵,创作多少传奇故事,摆渡多少灵魂众生。如今,它息了阵阵钟鼓,在金秋烟雨中,愈显肃宁疏朗,精彩生动。
下午,雨依然下,风依然吹,嵩山少林的采风活动落下帷幕。文友们哼着少林寺插曲,返回郑州。这次采风活动,增厚了我的生活页码,丰盈了我的笔力,加深了我对少林山水的眷恋之情。
张爱梅,河南虞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协会员,木兰女子文学社成员。多年笔耕不辍,已写教育教研文章及文学作品一千多篇。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教育时报》、《青年导报》、《台湾好报》、《晨风》、《商丘日报》、《京九晚报》、《木兰文学》等。
请参加杂志征文的作者加微信:shuai_pengju以便保持沟通
《文学百花苑》纸刊杂志征稿正在进行时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关于赞赏返还新规定
即日起,每篇作品七日内打赏金额20元以内者不返还,20元之外全部返还。
1258873875@qq.com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