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508
关于断木的“察嗅权”,展开一点。
晋京坊的紫檀柳树头,如果仅仅只看外观,无论质地,油性还是纹理,都与陈料的海南黄黄花梨非常接近。乱真级别,过得了“察”这一关。“嗅”就露出马脚了,海黄降香,紫檀柳没那本事,而且多半闻不出什么气味。只是这“嗅”的分辨能力是需要培养与历练的,旁的不说,如果自身对黄花梨的气味并不熟悉,纸上谈兵,这个“嗅”的判断就不靠谱了。好比让一个滴酒不沾的门外汉端着酒杯分辨干邑白兰地的VS, VSOP和XO,没有标签。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乱点鸳鸯谱。红木网络江湖,不少人一开口就说:我家具的木头有香味。于是立马奔着黄花梨而去。天然的木材,有自身的气味并不稀罕。黄花梨别称香枝木,可这个“香”字是仪态万方的。酸枝有酸香,紫檀辛香,松木松香,樟木樟香。即便是人称草花梨的马尿气味,在某些人“嗅”来也是一种“独特的香”,比如“啤酒花的香味”。感觉这物事,首先是主观感受,至于能否客观描述或陈述,另说了。最后的“权”,与“嗅”一样,同样需要培养与历练。“权”就是手感,如果平日里没什么机会隔三差五地掂量紫黄,这个“权”的阅历积累就无从谈起了。再一个,仅仅掂量紫黄真品还不足够,对那些李代桃僵的冒名顶替货色多少也得熟悉,比如行内有为数不少的绿檀作色冒充紫檀。懂行的往往一掂分量就门槛清,不懂的就麻烦了,光是一根筋地以为紫檀沉重,越重越好,殊不知绿檀比真正的紫檀压手多了。
至于这些感性认识如何积累?多看,多闻,多掂量。
窃以为最便利的首推文房清供,从前叫做细物。比如坛坛罐罐类的容器,统称庋具。一把茶壶就可以“察嗅权”包了圆,笔筒,笔洗,围棋罐,茶叶罐等等亦然。这里得有个底线:一木一器。混搭而成的拼凑制作差强人意,往往误人子弟。紫黄领域,拼补司空见惯,即便是不盈一握的小东西。这条道上到处是陷阱,作色,描纹,刻棕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为了打买家的眼卖个好价钱。天下熙熙。
“察嗅权”中提到的交椅的故事,就是在下2009年在新会河北村的经历。那位信口黄花梨以及海黄白皮料交椅的所谓“用心做家具者”,颇受“第一专业论坛”某“大师”赏识,记得那天该“大师”还特意打电话过来,于是这位“用心做家具者”忙不迭地骑着摩托去“接客”,对方是来自京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曹静楼先生。在下不过一袖手旁观的过客,默看迎来送往,鞍前马后。事后有与该“用心做家具者”相熟的同好问起在下,觉得颇不可思议。对白如下:
· 同:他不认识你么?
· E:俺没藏着掖着,进门之前先打过电话,说过来看看家具。
· 同:他大概没听清楚名号吧?以为又是一个普通爱好者慕名而来。
· E:也许吧。估计习惯了信口开河,指着草花梨的圆角柜大言不惭地说 这是黄花梨,一开柜门 就是满满的马尿味儿,他真敢说。
· 同:你不让他下台了吧?怎么说人家也是“第一专业论坛”的高端大户。
· E:没有。他自己非要逞能,那把轻飘飘的交椅也敢说海黄,明摆着糊 弄。
事后没多久,该用心做家具者在“第一专业论坛”团购越黄四出头,
有前无后,有始无终。无他,连起码的越黄材料市场价格都没摸准脉搏,团购的报价超越雷锋,响应者众。于是灰溜溜地缩头:说话不算数。
天下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