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18
二十四、无为而治
汉代的故事早就被人讲得烂熟了,特别是开国这段历史,以致于写起来甚至都能让人沮丧,动不动就陷入到洗稿的嫌疑里。
所以我的连载只好另辟蹊径,没那么多故事。
在《史记 曹相国世家》里面讲过一段无为而治的来历。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读书要读言外之意,齐地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里神仙盛行,秦始皇也没有逃过方士儒生们勾结在一起的算计。
这里地方主义实力强大,田氏为首的豪强,左右了本地的政治格局,哪怕狠辣如项羽,屠城都没办法把齐人搞屈服。
楚汉战争里,韩信攻占了齐地,等到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第一时间就来到齐地,夺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把齐王的位置,留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
刘肥没有什么治国政治经验,于是派开国功臣里功勋第一的曹参过来当齐相。
刘邦登基当了皇帝以后,对齐地的田氏家族也没客气。
当年的齐王田横被逼带着500名忠实的手下逃到了一个小岛上,这岛现在被命名为田横岛。
古时候的生产力跟现代没法比,岛上的生活大约也没有那么容易扛,大约还要靠岸上的宗族势力偷偷接济。
田横是刘邦的心头大患,所以曹参狠狠的迁徙梳理了一下齐地的豪强,这下田横在岛上就混不下去了,只好接受刘邦的诏令,到洛阳去觐见皇帝。
当然,田横开始的时候还找了很多借口,但都被刘邦一一堵死,甚至下诏给跟田横有杀兄之仇的郦商,警告他如果敢动田横,立刻灭他满门。
于是田横只好带着500名壮士上路了,一路走到洛阳外三十里地尸乡驿站,田横沐浴更衣以后,自刎而死。
《史记》里面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悲壮,田横为了不受辱,自杀而死,500名门客一起赴死。
但是,为何田横会认定,刘邦一定会侮辱他?要自杀,在田横岛自杀不就结了,干嘛跑到洛阳外自杀?
当然,500名门客一起自杀,这是非常壮烈的故事,但牛叉如项羽,门下最忠诚的家将们,都没听说有几百人一起自杀的。
大部分人还是留着有用之身,努力活下去,比如说季布,甚至都说服了夏侯婴为他说情,留了一条性命。
人都是好生恶死的,除非不得不死,除非被逼无奈!
刘肥是刘邦家族里第一个被封王的,虽然历史记载说刘肥是庶长子,但实际上有可能是嫡长子,只不过后来刘吕合作打天下,刘肥的妈妈自然就没有身份了,只好忍气吞声当了庶长子。
后来汉文帝继承帝位,如果刘肥是嫡长子,那么齐王的儿子岂不是比这位真正的庶出的王子更有继承帝位的资格?
刘邦第一时间把韩信搬迁到楚地,把最肥沃,最广袤的齐地留给了自己的长子,又派自己手下最能独当一面,最能打的曹参去看场子。
说明刘邦对齐地能不能长治久安,心里还是没有底的。
想当年,项羽分封诸侯王,齐地三位齐王,被田横的哥哥田荣一股脑宰了,齐地成为叛楚的大本营。
刘邦胆再肥,也不可能绕过这姓田的一家子,这些人脑袋长了反骨,天生就是惹事的。
但如果刘邦直接就把田家人一股脑的杀了,那么他的仁义形象岂非大大受损?更重要的是,齐地的人心怎么可能稳住?
所以,最好的田横就是自杀的田横。
逼着田横带着铁杆们一起自杀,编一个美丽的故事,千载流传,刘邦再给予王侯级别的葬礼,这下齐地民众心里的一股子怨气都变成哀愁,哭几下,纪念一把,就老老实实的从田家的臣子,变成老刘家的臣子了。
那么关于曹参治国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曹参虽然擅长打仗,但并不是个大老粗,他是从郡县小吏做起来来的,深知道地方势力是怎么造反的。
齐鲁旧地,照道理讲,本是儒家最兴旺的地方,为啥最后用了所谓的黄老之术?
所有的学术门派,背后服务的都是政治利益,想想看吧,连孔夫子都要收肉条做学费,穷苦人家的孩子,可能读得起书吗?即便读得起书,能负担游学的费用吗?不参与游学活动,那么就没有人彼此抬轿子互相吹捧了,怎么可能当得上知名读书人?哪里有参政议政的资格?
往往家境平平的读书人,都要被人资助才能有办法走上升通道,所谓担任门客,你都当了门客,能不绑定主人家的利益吗?
所谓的召集齐地读书人开会,其实有点像政治协商会议,就是曹参代表汉朝中央政府,过来跟齐地的地方势力谈条件。
大家一听谈条件,肯定都想卖自己的私货,最后胶西的盖公代表各位乡贤们跟曹参搞了个约定:您就别管俺们地方上的事,俺们遵纪守法,你们无为而治。
于是双方都很满意,地方上的大佬们,能保住权力,家财,那么请问又有什么理由吃饱喝足没事造反呢?
何况经过几年战乱,齐地也空下来了,各位大佬发展家庭经济的空间大得很,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管闲事,地方上就老老实实的当大汉子民,这不挺好吗?
更何况,刘邦把自己大儿子派过来当王,跟地方势力捆绑结盟,这就是自己人了,打打杀杀过去了,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方案非常好,于是曹参抄送给了刘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就成为了汉初的主要治国理念。
其实,所谓的无为而治也就是现代的自由主义,美国共和党最爱小政府大市场的自由主义,这就是无为而治,但治久了,地方固然富庶了,国家还是没钱,马太效应之下,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再自由下去就要出大事了。
或者,地方势力壮大,中央无力制衡,到最后搞成个诸侯割据的结果。
但在大乱之后,国力疲乏,大一统还没有深入人心,地方怀疑中央,中央担忧地方,彼此约定无为而治,其实是恢复生产力的最好方法。
刘邦、萧何、曹参这三位大汉开国铁三角组合,都是从地方势力起身的,对地方上的问题了若指掌,用黄老做幌子,收服天下人心,用秦朝制度和法令,约束地方势力不要太出格,并推动大一统的格局,这是做题家的最佳选择了。
后来无论是异性诸侯王还是七王之乱,老百姓都不愿意支持造反的人,所以政局得以很快稳定下来,其实无为而治在里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毕竟所谓的老百姓,主要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大家都能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协商之下,捞到自己足够的好处,为啥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反叛活动?
于是天下人心思定,延续了几百年的乱世总算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