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三部六病枢部证的证治】7
第六、三部六病枢部证的证治
枢阳证和枢阴证是枢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枢部部证是枢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枢阳证为实为热,枢阴证为虚为寒,枢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枢部的部性。
一、枢阳证的证治
核心证:胸中热烦。
纲领证:胸中热烦,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燥,小便黄赤。
诊断部位:胸胁。
治则:清法,清热除满。
主方:黄芩柴胡汤(即黄芩汤加柴胡):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
副主药:柴胡。
枢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263条、第264条选出。枢部的中心是心脏,心脏位于胸中,热郁胸中,阻遏气机,气血滞涩不畅,故见核心证胸中热烦。枢部热邪顺血运波及周身,故见身热,热邪有出表走里之势而见寒热往来;热邪煎灼津液,在上则出现口苦咽干,在下则表现小便黄赤。
枢阳证为枢部实热证,热邪当清,实邪宜疏,热邪伤津,制热还须扶阴,综合上述条件,选用黄芩汤合柴胡为主方,更名为黄芩柴胡汤。
黄芩柴胡汤中,黄芩为主药,清热泻火;柴胡为副主药,畅达枢机,使邪有出路;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大枣和中,调和诸药。
[医案举例]辛某,女,56岁。1978年1月患感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无汗,涕泪交流,口干舌燥,属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一服而差。越三日,复发热,不恶寒。日晡热起,黄昏转甚,子夜渐减,清晨最轻。胸中热烦,呼吸促迫,口舌干燥,但头汗出,脉滑而数,舌质红绛,尖有红刺,小便黄赤,属枢阳证,与黄芩柴胡汤。晨昏一剂尽,遍身热微汗出。至晚十时,热退身凉。继进一剂,诸症悉愈,糜粥调养,一周康复。
(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9.)
全身邪热弥漫、体温升高称之为热;局部邪热壅盛,发生炎症反应称之为火。热与火均属于枢阳证的范畴,临证时宜根据枢阳证的类型和病情的转归,灵活运用清、引、转三法。
1、清:清热泻火。
清热降温:枢阳证症见高热,脉浮而滑,自汗出者,宜白虎汤。(参考《伤寒论》第176条、第219条、第350条)
清热滋阴:枢阳证兼见伤阴者,宜竹叶石膏汤。(参考《伤寒论》第397条)
泻火初烦:枢阳证症见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宜栀子豉汤。(参考《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221条、第228条、第375条)
泻火救阴:枢阳证症见阴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者,宜用黄连阿胶汤。(参考《伤寒论》第303条)
2、引:当枢阳之热之火有出表出里之势时,当因势利导引之出外。
引热出表:枢阳证,若见无大热,喘而汗出,是热欲走表之势,宜麻杏石甘汤。(参考《伤寒论》第63条)
引热出里:枢阳证,若见发热,谵语,是热欲走里之势,宜调胃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70条、105条)
引火出表:枢阳证,若见脉浮,头痛而下利,是火欲走表之势,宜葛根芩连汤。(参考《伤寒论》第34条)
引火出里:枢阳证,若见心下痞,热烦,脉关上浮是火欲走里之势,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参考《伤寒论》第154条)
3、转:扭转热(火)极欲转阴的局势。
热极欲转阴:枢阳证症见大烦渴不解,为热极转阴之势,宜白虎加人参汤。(参考《伤寒论》第26条、第168条、第169条、第170条、第220条)
火极欲转阴:枢阳证症见背恶寒,为火极转阴之势,宜附子泻心汤。(参考《伤寒论》第155条)
二、枢阴证的证治
核心证:心动悸。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诊断部位:心背。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10g、人参10g(党参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主药:附子。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77条、第281条选出。枢阴证病变主要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常可影响到心脏,出现心脏功能衰竭。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不到心脏的跳动,发生病变时就会有心动悸的感觉,故将心动悸列为核心证。心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见背恶寒;心脏功能不全,肺部淤血,组织缺氧,故见短气无力;阴阳俱虚可见脉微细,但单纯脉微细三阴证皆可见,且枢阴证亦可见脉大烦躁不眠者,故脉微细为或然证。
枢阴证性属虚寒,治当温补,选用《伤寒论》第304条附子汤温阳益气为主方。附子汤为真武汤去生姜,倍白术、附子加人参而成,其温补之力大于真武汤。
附子人参汤中附子为主药,强心温阳;人参为副主药,补虚安神;茯苓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白术为里阴证用药,不合并里阴证时不用;白芍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以五味子易白芍,酸涩收敛,不但可以代替白芍抑制附子之燥,而且能强壮中枢神经系统,与人参配伍,又取生脉散之义。
[医案举例]陈某,女,52岁。患者早年曾有腰腿痛病史,后渐渐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背部肩胛间总觉发凉,如洒冷水状。由于病情日趋加重,不能自理生活而求诊,被诊断为“风心病”。在一个风雪天,突然气喘急促,口唇发绀,心跳加快,当地医生依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予以抢救,病情有所缓解,然仍有心慌、气短、背冷诸症,遂与附子人参汤,四剂余证消失,十二剂后生活可以自理。
(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6.)
有时枢阴证的症状不是同时出现,而是个别症状突出表现,这些症状体现着枢阴证病情的特殊性,治疗时需针对症状,具体分析。
1、真武汤:温通心阳,逐水利湿。用于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参考《伤寒论》第316条)
2、茯苓四逆汤:益阴固阳。用于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便不利,烦躁者。(参考《伤寒论》第69条)
3、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生津益血。用于枢阴证兼见心动悸,手足逆冷者。(参考《伤寒论》第385条)
4、炙甘草汤:滋阴补血。用于枢阴证兼见结代脉者。(参考《伤寒论》第177条)
三、枢部部证的证治
主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治则:和解阴阳,调理枢机。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g、黄芩10g、人参10g、半夏1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2枚。
主药:黄芩、人参、柴胡。
枢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96条选出。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寒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等诸多症状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枢阳证、枢阴证各自的特性,而是呈现寒热虚实错杂的征象,故治当和解阴阳,调理枢机,主方选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中黄芩、柴胡清泻枢部实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枢部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脾胃。全方寒热共用,温补并施,协同治疗枢部部证。枢部居表里二部之间,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对表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为机体的中心部分,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小柴胡汤不仅能和调枢部,更主要的是具有清泄三阳之热、温补三阴虚寒的功效。
[医案举例]郝某,女,32岁。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产后40日伤于寒,症见寒热往来,纳呆恶心,进食少许,顷刻即吐,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力。该村医生方用柴胡9g,半夏6g,黄芩9g,党参6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3枚,服后症不解。悟产后体虚,难以驱邪外出,遂予原方改党参为人参10g,一剂诸症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