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意”(上)
生问:老师,请问怎样培养“意”?
师曰:清静心,涵养虚灵。比如,从书画上来讲:笔锋。笔锋的运化,意要走在前面,笔随上,而不是你把劲往毛笔上使。你从把劲运到胳膊上,运到手上,然后催动毛笔,这其实就不对了,就滞了。你写的时候、画的时候,就会运出来滞的感觉,出来不了灵活、灵动。你要是有那个“意”,让意带着它走,千变万化,很自由。而且随心所欲。
生曰:我几年前画的线条是滞的,一段一段的,没有意,当时只是想表现力度。
师曰:对。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养。养心、养神、养虚灵,就在这里。那个时候,你根本跟不过来。你的神,不能神游全局,也不能凝聚在一个点上。对你来说,神不神的,不知道是啥东西。只一点点的抠那些东西,小的、细枝末叶上的东西。关注不了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相互呼应的东西完全找不到。只能抓那个外形。等你的精神慢慢饱满起来,你心灵里的尘垢都洗清了,这个时候,你能很敏锐的捕捉到这二者(即意与神)之间是什么关系。它这种传神的意动,你找着了,随着它走,是非常好的。
象书法里的笔序,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你一定要知道古人他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笔序是什么,你才能出来这个东西,才能传神。有点类似这个。而坚决不能不管笔序。古人有可能写同一个字时笔序不一样,但如果完全抛弃了这个东西,这个字在这个地方出现,他都按相同的笔序来写,写的形状再怎么变化,这个变化都不是从里面出来的,不是跟着意走的,就不行,那个变化就是假的。
道家功夫讲“务令顺遂”,就是这样,不要去顶。
生问:老师,这个意思是不是在画画期间,画着画着,心里有了下一段的目标。这是不是意的开始?现阶段的接近尾声时,下阶段的目标还没开始,这是不是意的最先感觉?
师曰:关系不大。这个意,古代一般严格的说:(心)意和思想有关系的,又不是想法。“想要怎么样”是一种隐态的潜在的东西,暗暗的合着的那种东西。
比方写字、画画。你这笔下了,脑子根本没在这儿,这肯定不生动。再看一看笔下的字或画,这就不有意、不传神。没有意,怎么传神呢?神都凝聚不过来。
当然,如果那一笔,你以为你怎么样。“怎么样了”,只是你想法多。看了这个地方就心乱,也不叫意。意属中土,又不能乱。这一类的事情实际很多。
比如:好象是蔡邕,有人请他去吃饭。他去了,快到饭点的时候,走到人家后花园,听到有人在弹琴。他一听,琴里面藏着杀机,要捕杀,转身就跑了。过了几天。没有动静,这才放心。然后,他和朋友又见了面。朋友问:那天大家都在等着你,你怎么不来呢?
他说:我们没冤没仇的,你为什么想要设计杀我?朋友说:怎么可能呢?其他人也说:根本没有的事情。他说:我去了。听到琴音里面有捕杀之意,音乐是做不了假的。然后,就赶快离开了。主人把琴师叫来,问怎么回事?琴师说:哦,想起来了。弹琴的时候,弹着弹着,看见螳螂捕蝉,不由自主的心就跟着过去了。
看!不由自主的,手下就把那个东西(意)带出来了。就跟着走了。
你写字、画画也是,练拳也是,心里要有那个意。有了那个意,后面就好出东西。它往往和情、神、心联系在一起。它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目的的。但是很淡。
比如唱歌。未成曲调先有情。要唱歌之前,他还是嬉皮笑脸或面无表情,或者临到唱时,没有一点酝酿,突然一下子张口就唱,那就不可能的。至少,在旋律一响,他马上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歌里去。声音没出来之前,从他的形体里透露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才对。
我有次看某电视台的音乐节目时,以为只是作秀。我也不认识某歌星。他登台,我以为是普通观众上来恶搞的。当时想:长那么丑,还跑来丢人现眼。他上来之前,他也有一点紧张的感觉。这时,旋律一响,他马上从不知所措的状态,回过来:头一低,全身一松。我当时马上就说:哎呦,这是个好歌手!唱歌肯定了不起。结果一开口唱,太厉害了!其实之前,那个意已经出来了。
意带动起来,不可想象,难以想象。比如有些老钢琴家,七老八十了,还带着帕金森,头有点晃,手也不停地哆嗦。但他坐到钢琴边上,一要弹曲子,头也不晃了,手也不哆嗦了。很流畅,那个意自始至终的贯彻。他如果想着该怎么安排,那就完了。
生问:画论上,也有意在笔先。这个意,一般理解为立意。这可能也和立意不一样吧?
师曰:一幅画的立意和这个意算是一样的。大的立意,是整幅画的基调,想表达的基本思想情感。我说的,还有一些随感而发,应物变化的东西。(未完 待续)
版权所有 如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国画作者 尚 谷 陕西 武功人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李玉田老师、兰强老师。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 在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中国画。
人生座右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