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库普兰

弗朗索瓦·库普兰

我第一次听到弗朗索瓦·库普兰这个法国洛可可作曲家的名字,是因为拉威尔的那首《库普兰之墓》,拉威尔采用法国十七、十八世纪常用的舞曲题材写作的六首小品,用来分别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的六位友人。后来渐渐的知道,不仅是拉威尔,法国印象派的代表德彪西也是把自己的《练习曲》题献给他,表达自己对这位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键盘音乐大师敬仰之意。

谈到法国的洛可可艺术,总是让我们想起精巧,细致,华丽,与无拘无束的寻找乐趣,及时行乐的印象。就像弗拉戈纳尔的名画《秋千》中,贵族向秋千上的少女调情,而少女把自己的鞋子故意踢飞,被认为含有色情的意味。

弗拉戈纳尔的名画《秋千》

库普兰是位很多产的作曲家,主要著有:两部弥撒曲,《堂区弥撒》和《修道院弥撒》。室内乐:《骄傲的女人》,《三重奏鸣曲》,《国民》,《吕利颂》和《科莱里颂》等等。当然不可不提的还有他的《羽管键琴曲集》,约有220首。他本人就是羽管键琴演奏家,对这种乐器自然是极为熟悉,也更乐意用这种乐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库普兰的这些作品一般以组曲的形式出现,组曲包括以各种舞曲写作的小品,其风格和调性一般并非统一。舒曼的性格小品,其实很可能受到其影响。乐曲大部分轻快,明朗,乐观。经常变换拍子,并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展示了洛可可音乐华丽的音色和多变的情感。他给自己的每一首组曲都取了名字,这些名字形形色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反映了艺术家的丰富的想象力。如:《两栖类》,《神秘的街垒》,《麻烦》,《移动的影子》,《森林之神》等等。我每次听这些风格清新的作品,总喜爱边听边对照着看这些有趣的标题。如第十七组曲 《骄傲的福尔格瑞》中的《机械钟》,用快速的分解和弦模仿机械钟的摆动,有很强的律动感,经过句的和声加强音乐的的丰满性,而不显的机械呆板。第十三组曲 《含苞待放的百合》中的《库普兰》描写了作曲家本人的某些性格特点,至于答案是什么,还是请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除了羽管键琴作品,库普兰深深的受当时流行的创作手法的影响,比如他写作的《国民》,乃在1726年创作,为两把弦乐器与大键琴而作的4首组曲。包含四个扩展的三重奏鸣曲,在他自己写的序言里,提到了意大利的克雷里和法国的吕利的影响。他提到的三重奏鸣曲又叫坎佐纳,器乐坎佐纳,奏鸣曲等。在织体上,由两个较高的声部加一个伴奏的数字低音。他还有两部以这两位大师名字命名的杰作,就是我们熟知的《克雷里颂》和《吕利颂》。也是库普兰对意大利三重奏鸣曲发挥到极致的成熟作品,除了作品中的意大利器乐成熟运用,如灵巧流畅的弦乐器技巧和美声咏叹调抒情的表达的慢乐章。也处处流露出法国音乐的特色,如机智乐观,美丽如画,和精巧的装饰音。

库普兰的弥撒曲不可不听,《堂区弥撒》和《修道院弥撒》收录在他第一次出版《管风琴作品集》。这里要提一下,法国管风琴和德国管风琴两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线,法国乐器的“大键盘”对应德国乐器的“主键盘”,他们也都有“伴唱键盘”,但是德国乐器在“脚键盘”上大做文章。在音色上,法国乐器的声音柔和,德国乐器的声音更辉煌明亮。这两部弥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宗教礼拜仪式,在传统的应答歌唱习惯中,在应答歌唱环节中,牧师与唱诗班轮流演唱素歌。而在管风琴弥撒中,管风琴取代了唱诗班的角色。如《垂帘经》的第一句“天主垂帘”,与最后一句“和平及于人间,求你俯听我们祈祷,阿门”,都是需要管风琴来应和。而有些地方,如《信经》,就要保持沉默。

除了以上的,库普兰还著有34部经文歌,两部维奥尔组曲,12首世俗歌曲等等。据传他写有清唱剧,但可惜早已失散或根本没有出版。他的音乐明朗,欢快,不拘一格,很有诗意,但绝不侨情浅薄。他不愧于库普兰家族“大库普兰”(le Grand Couperin)的称号。

《克雷里颂》和《吕利颂》 London Baroque演奏
《堂区弥撒》和《修道院弥撒》 Robin, Jean-Baptiste
《羽管键琴曲集》 保罗·凯瑟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