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中医的辩证知机之路
作者:彭坚 主编:刘观涛
编者按:
凡是已经給本订阅号发送“光荣与梦想”(每日分享)的读者,只要您同时把分享发送到“我的中医:光荣与梦想”新浪微群(群号:396163 )http://q.weibo.com/396163 ,就可以让更多三五好友即时分享您的“光荣与梦想”。
下面是“悦读中医”的精彩文章,如果您觉得很棒的话,请您向最好的朋友“分享喜悦”。
铁杆中医的辩证知机之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坚 教授
刚才讲了五则经方配时方的运用经验,下面还有一些时间,我想讲一点和临床治病偏开一点的,有关中医的一些大局的问题。刚才讲到我对《伤寒论》情有独钟,因为我最开始是由《伤寒论》引导进入中医的大门,而且掌握了中医最高明的、最有用的思维方法,一但临床的思维方法确定之后,那么这条路就越走越宽广,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掌握中医学的方法,而不是由浅入深的培养学徒的传统方法,这与我的老师很懂得教育方法有关。因为我当时年纪也很大,一般的社会经验也有了,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所以他不再让我从第一步走起,而让我一开始就从最高点来俯瞰中医学,所以抓到了要害。因为我是讲授医学史的,一边教学一边临床,始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困扰着我,这就是中医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近百年来一直道路坎坷,其原因到底在哪里?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有反对中医的人,取笑中医的人,都是以中医不科学的名义要取消中医,到底中医是科学还是不科学?如何寻找这个答案?应当说又是《伤寒论》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我是从研究《伤寒论》来找到这个答案的。
大概是在2004年的9月6日,《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叫做“中医的科学性在哪里?”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是从《伤寒论》来谈中医的科学性。那么为什么要探讨中医的科学性呢?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反对中医的人很多,其中甚至包括某些院士、某些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他们说:“中医还是停留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中医一定要科学化。”所以如果不能够解答中医科学性的问题,始终都会受到人们的责难。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的,我刚才讲到我根本没有学过西医,没有系统学过解剖、生理、病理这些知识,我就是从读《伤寒论》开始走向中医之路的,那么我凭什么有能力在这里看病?很明显是《伤寒论》赋予了我一种临床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光是《伤寒论》的问题,还有整个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古人赋予我们的方法,使中医走到今天还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有人讥笑,但是我们自己知道中医是能看好病的。
最终我想到,《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辨证论治的方法,其实是一种信息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对待复杂科学现象如疾病和生命的一种最好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其实还是来源于古代的哲学,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就是说,复杂事物的规律是看不清楚的,惟恍惟惚,似清楚又不清楚,而在这个不清楚当中又有物有精,而精气非常真切的将事物规律的信息表现了出来。中医也是如此,中医看病并不是打开人体去看,而是通过表现出来的外部信息来了解疾病的状况。
今中上午有个学员提了一个问题,是有关方证对应的问题。方证对应其实是古人探索很长时间才找到的方法。大家知道,《伤寒论》在成书以后,流传并不广泛,比如在唐朝的太医署,《伤寒论》还没有列入正式的教材,而是教授《小品方》中伤寒的部分,而《伤寒论》真正得到重视是在宋朝,由于很多读书人加入到医生队伍中间,整理修订了大量的医书,从而发现了《伤寒论》非常独特,所以引起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这个热潮一直延续至明清,乃至近现代。在长期的《伤寒论》研究历史中,有些人是独具慧眼,其中首先就是柯琴,他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就是把张仲景的方和证相对应,这种研究《伤寒论》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么什么是证,什么是方呢? 证就是证候,就是人体的信息,一个人不论有病还是没有病,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不断有信息散发出来。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做什么的?就是用来收集身体里面的信息,望闻问切尽管是古老的,但是绝不落后,它是直接收集活体的信息。而到目前为止,西医任何检测仪器都没有办法收集到时刻发生的活体的信息。以《伤寒论》桂枝汤证为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因此当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时候,这一组信息就齐备了,那么就可以根据《伤寒论》中的这一条文,向身体里面输入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桂枝汤,就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在伤寒病过了几天以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闷,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见到这个信息马上就应该想到要开小柴胡汤。
我为什么能够看病呢?就是因为我掌握了《伤寒论》所赋予我的信息处理方法,那么我还学解剖做什么?我还学数理统计做什么?我还学生理病理做什么?柯韵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叫复古派,主张张仲景的著作是字字玑珠,不能改动,后世有人认为这个思想守旧,认为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副作用,有破坏性,现在不是都在讲创新吗?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是非常高明的,为什么不能随便改动呢?因为你把方子改动以后,输入的信息就错了,比如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几个症状,就一定要用桂枝汤,当然我们还可以补充,但是如果把桂枝汤砍掉一个桂枝,那就是另外一个方子了。
所以古人这套方证对应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方法,我在我的书(编者按:指《我是铁杆中医》。)中提到一个概念:辨证论治就是古代临床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它不等于现在的信息论,但是却比现在这种理论要高明得多。中医的方法是活体考察的,西医的方法主要是从实体解剖出发的,西医的一切手段都是立足于静态,立足于一种形态学的东西,而中医所有的手段都是进行活体的交流。为什么看病一定要人对人呢?为什么一定要望闻问切呢?为什么要看舌质呢?就是一种活体的信息交流,是一种捕捉信息的方法,目前西医还没有任何一种新仪器能够取代望闻问切的方法。
前几年出现了一股叫嚣取消中医的歪风,不仅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还在一些正规学术刊物上对中医进行攻击,而这些兴风作浪者事实上根本是一群不懂中医的门外汉!虽然这些事情现在已经平息了,但古今中外,国内外无时不有一股势力在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科呢?是很委屈的学科!中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最大的痛苦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中医自己的这一套科学语言,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经络学说,在现代科学中找不到相应解释的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中经过与近现代科学冲击以后,唯一幸存的一门古代科学,所以中医是中国科学界的“熊猫”,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活化石”,进入现代以后没有相应的学科可以参照,失去了参照物,所以别人只能够用西医的标准来对中医进行衡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对中医进行衡量,这种衡量的结果就是左看右看都不顺眼,都不符合那个尺寸,于是就认为中医不科学。
所以我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用的主标题是“我是铁杆中医”,刚开始出版社的总编辑不同意用这个标题,说这个标题一是很俗气,二是具有挑战性,学术著作不需要有这种挑战性,用平和中性的标题最好。但我一定坚持要用这个题目,什么原因呢?因为邓铁涛老先生提出做铁杆中医这个口号,他老人家九十多岁喊出这样的口号是对我们后辈的一种激励。另外一点,中医现在处在不平静的时代,这个时代就需要有人出来大声疾呼:“我就是铁杆中医,我就是没有学过西医,我就是能治好病,我就是能治好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病,我能讲清中医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我知道中医的优势在哪里,我知道西医发展到今天出了什么问题。”所以如果你不相信中医,你怀疑中医,你主张取消中医,或者你同情中医,你渴望了解中医,都可以来读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应当说反响还是很大的。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又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杂志一连三期发表了三篇文章,全部都是八千到一万字。第一篇叫做“东西方文化激荡下的中医与西医”,其中就讲了中医与西医发展历史,他们什么时候分道扬镳的,各自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我认为中医和西医都有不足,西医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自然科方法,也就是还原论的方法,而中医是建立在古代和谐文化的背景之上,所用的方法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西医强调微观的方法,中医强调宏观的观点;西医强调实证和清晰,中医强调整体联系和动态的考察;两者各自都能掌找到疾病的一些规律,都能治好病,但都不是完美的医学。所以我其实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但现在中西医结合这个路走歪了!其原因就是我们太急躁了,我们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应该从初级阶段开始,从临床的结合开始,中医拿出最好的办法,西医拿出最好的办法,来共同治疗疾病。
第二篇文章是“中医的科学方法”。中医的科学方法主要的就是《伤寒论》的信息方法。那么《黄帝内经》又是一种什么方法呢?《黄帝内经》中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就是说研究天地阴阳万事万物不能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而应该用建立形象模型的方法,《黄帝内经》中建立了阴阳二分模型,二分模型之下又有三分模型,三分模型之下还有五分模型。其实二分模型就是现代捧的很高的对立统一规律,所有的对立统一规律都是阴阳学说能够概括的,现在都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发现的,但中国人却早就发现并开始运用这个规律。还有三分模型,三分学说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情况下,除了黑和白之外,还有一个灰的地带,三分学说最主要表现在《伤寒论》中间,其中所讲的三阳三阴就是三分的模型,除了表和里之外还有半表半里,除了阴和阳之外还有寒热错杂、阴阳错杂的情况。五分模型就是我们讲的五行学说,这个模型很高超地解析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我们中国有五行,在国外一些地方也有地水火风四元素,但是我们古人比他们要高明,我们的五行不再是单纯指元素,而是表达了一种万物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第三篇文章是“当代中医的反思”。中医发展到今天出了什么问题?不要总是责怪别人骂我们,不要总是责怪别人攻击我们,要首先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如果没有做好,其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几十年来我们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规律,因为我们不理解这个科学其实是一门古代的科学,与近现代科学有完全不同的规律,中医并不落后,落后的是现代科学,为什么呢?中医能够认识的人体生命现象,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暂不说十二经脉,即使是一个白虎汤退高烧,都无法解释,用石膏退高烧到底什么东西在起作用?现代的化学根本讲不出道理来,更不用说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不是药物而是方剂。方剂中包含着很高超的思维技巧,我们现在对中医的研究还只是在很低级的幼儿园水平,所以不能说是中医落后,而应该说是现代科学落后。我认为做为中医人,作为铁杆中医,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中医很好的保存下来,流传下去,等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我觉得现代的科研绝大部分是浪费钱,因为现代科研绝大部分还是采取还原论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用这类方法来研究中医学,用局部的方法来研究中医治病的道理,只能是缘木求鱼,只能是南辕北辙!我们的研究队伍现在还没有成熟,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还没有成熟。钱学森先生二十年前讲到:中医的科学内核一旦揭示,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所以中医不是不要现代化,而是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中医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对待遗产的方法就是保存、保护、保持原貌,我们的保存、保护工作做了很多,但是保持原貌没有做到,保持原貌就是要把古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经验很好的传承下来,使之不至于失传,将来才能够为我们的现代研究提供大量有效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