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今昔 -浙江大学历史-

【7】视频号.南开婉君,走进1000所中国大学-浙江大学

【6】在浙大,很世界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06756640688785202%22%7D&n_type=-1&p_from=-1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浙江大学是多少学子魂牵梦萦的象牙塔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52086041187788248%22%7D&n_type=1&p_from=4

青春不散!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首届百名研究生毕业啦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906133099207989124%22%7D&n_type=1&p_from=4

【5】浙江大学4校合并

1/合并的4校一对照,浙江大学的老底就暴露了

http://k.sina.com.cn/article_6694236717_18f01f22d00100s9hu.html?from=edu

https://new.qq.com/omn/20200607/20200607A0CHRF00.html

【4】小小木子博士带你逛浙江大学紫金港#浙江大学#浙大-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205503136684114487/?app=news_article_lite&timestamp=1684763614&share_uid=MS4wLjABAAAABlZ_cgPP9CpxbcFney3-otNOJ15H7Nl867H2INPyupU&share_token=2055ac3a-7cc2-4f16-b47a-9cdb9b67d25a&source=m_redirect

【3】浙江大学历任校长(解放后)-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235054813107454516/?app=news_article_lite&timestamp=1684641836&share_uid=MS4wLjABAAAABlZ_cgPP9CpxbcFney3-otNOJ15H7Nl867H2INPyupU&share_token=108d5085-ad46-4b27-b576-54d201eb2aed&source=m_redirect

【2】编辑:朱婧恬  来源:综合服务网  时间:2022年05月05日  访问次数:774   浙大发人〔2022〕34号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黄祖辉教授从事“三农”研究40余年,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兢兢业业教书,全心全意育人。他心怀“国之大者”,精研学术,围绕国家“三农”重大战略,研究打造一流“三农”智库,全力投身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他担任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负责人20余年,该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国内同类学科第一,并被列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根据《浙江大学“竺可桢奖”评选办法》(浙大发人〔2018〕34号),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黄祖辉教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浙江大学

1)

2017年 第6期 总第80期

一、建校初期 (1897—1928)

1897年2月,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获准,求是书院成立,杭州知府林启兼任求是书院总办。

呈报清廷的奏折,红字为光绪亲笔朱批

求是书院章程

1897年5月21日,求是书院在杭州开学,首届招收“举贡生监”(后称“内院生”)30名,学制5年。

求是书院学生体操课毕之图(1900年10月)

1901年11月,求是书院改称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为浙江大学堂。

1903年12月,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浙江高等学校。

浙江高等学校旅沪同学会成立 (1931年4月)

浙江高等学堂留杭同学合影 (1951年4月)

1911年3月,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成立开学,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由农业教员讲习所改组的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成立,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浙江高等学堂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1927年7月15日,在浙江高等学校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蒋梦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分别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

林启(1839—1900)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1889年为浙江道监察御史。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并亲自负责国文教学。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0年改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林启纪念馆(林社)

当年的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外景

求是书院主楼

1986年4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代末改建,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求是书院界碑,如今设立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二、定名复兴(1928—1936)

1928年4月,浙江高等学校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两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著名教育家蒋梦麟、邵裴子先后出任校长。

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署第389号训令,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28年5月25日)

至1936年,学校已设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5个学系。

浙江大学初具规模。

国立浙江大学校门(1934年)

工学院大门  (1934年)

文理学院大门  (1934年)

华家池农学院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和浙江大学校长出席(1934年4月)

华家池的农学院  (1934年)

笕桥的农学院 (1934年)

笕桥农学院宿舍(1932年)

华家池农学院温室(1936年)

图书馆(1934年)

当年的“绿洋房”阳明馆 (1934年)

阳明馆(1934年)

文理学院学生宿舍(1934年)

工学院学生宿舍(1934年)

报国寺旧址,原为银元局,继为中等工业学堂校舍,后为浙大工学院校舍(1934年)

龙泉馆大门(1936年)

学生教室(1936年)

文理学院教室(1937年)

学校秘书处办公厅(1934年)

农学院蚕桑系的学生(1934年)

航空工程实验室(1934年)

学生们在铸工车间实习(1935年)

动力实验室(1935年)

1936年,著名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校长。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教育部发文,任命竺可桢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6年4月8日)

三、抗战时期 (1937—1946)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

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2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

这是浙江大学重要发展时期,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竺校长敦聘名师,倡导“求是”校风,鼓励学术研究。浙大一时人才济济,成果卓著,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

1937年9月西迁前夕,竺可桢校长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决定将浙江大学1937级新生迁入禅源寺就学。

竺可桢校长实地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期间,与体育教授舒鸿、一年级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照片上题字为竺校长手迹(1937年秋)

师生乘坐民船从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

建德钱塘江上  (1937年12月)

建德梅城的牌坊 (1937年12月)

西迁途中,在开往桂林的船上,竺可桢校长与同学共进午餐 (1937年)

吉安白鹭洲头的校舍(1938年)

吉安青原山临时校舍,“青原山”为文天祥手迹(1938年)

泰和的“浙大码头”(1938年)

泰和上田村大原书院为浙大校本部(1938年2月)

泰和上田村大原书院  (1938年2月)

马一浮等教师在泰和浙大图书馆前 (1938年5月)

泰和浙大农学院(1938年)

泰和上田村遐观楼、趣园,当时为浙大图书馆(1938年)

泰和上田村肖家祠堂旧址,当时为浙大礼堂(1938年)

在泰和的校舍(1938年)

在泰和的教职工宿舍(1938年)

师生在宜山逃避敌机的情景 (1938年1月)

贝时璋和他的孩子在宜山白崖乡农舍的住处(1938年)

马一浮(左)西迁途中在宜山讲学(1938年10月)

宜山标营的教室(1939年春)

宜山标营浙大操场 (1939年)

浙大求是队获宜山“正常杯”篮球赛优胜奖(1938年10月1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教室  (1939年2月5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宜山标营校舍  (1939年2月5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校舍(1939年2月)

贵州六寨车站(1938年)

旅黔同学欢迎竺校长  (1939年6月1日)

竺可桢与丁绪贤、胡刚复合影于广西桂林中学物理实验室(1940年1月)

为保存民族文化瑰宝,免遭战火之灾,学校协助浙江省搬运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到贵阳,图为贵阳地母洞书库 (1942年5月1日)

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1939年8月,文理学院分立。文学院设中文、外文、教育、史地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系。

1939年7月,设立浙东龙泉分校。

1940年2月,浙江大学西迁到达贵州,文学院、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理科设在湄潭,一年级在永兴。

遵  义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地处黔北交通要道,北通重庆,有娄山关屏障;南接贵阳,有乌江天险。遵义区内雨量丰沛,冬暖夏凉,有黔北粮仓之称,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浙江大学迁遵义,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赢得了近7年的宝贵时间,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校本部设在遵义子弹库,图书馆设在江公祠。期间,一年级和先修班曾在贵阳青岩一年时间,后于1940年全部迁往湄潭永兴。

遵义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1.化工系实验室(川主庙)2.工学院实验工场(柏家堤坎旁)3.游泳池 4.女学生宿舍(杨柳街)5.男生宿舍(遵义师范校址)6.教务处、教室、男生宿舍(何家巷3号、5号)7.历史研究所(水硐街)8.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子弹库) 9.男生宿舍(唐家祠堂)10.男生宿舍(老邮局)11.实验室(新东门)12.纪念周会场(播声电影院)13.图书馆(江公祠)14.竺可桢校长住处(碓窝井9号)15.费巩教授住处(石家堡)

为教授住处(民房)

设在遵义子弹库的校本部 (1940年)

设在遵义江公祠的图书馆(1940年)

遵义东门外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机工实验室(1940年5月)

隔湘江远眺洗马滩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遵义东门外的游泳池(1940年7月)

遵义南门外(1945年4月8日)

浙江大学第十一届毕业照(1938年6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三届毕业照(1940年8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四届毕业照(1941年7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五届毕业照(1942年7月1日)

浙江大学40级学生在广西宜山合影 (1939年11月1日)

农学院40级毕业生与教师合影(1940年7月1日)

学校为毕业学生拍摄毕业照(1941年)

英国科学史学家、皇家学会会员、笕桥大学生物学家,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与夫人参观浙大实验室(1944年10月)

化学系41级毕业同学在遵义合影 (1941年1月1日)

贝时璋一家在遵义 (1940年)

王国松(右)在机械实验室前 (1940年5月2日)

物理系师生欢迎王淦昌从美国考察归来 (1940年12月1日)

杨士林与同学在遵义(1941年5月2日) 

文学院一次学术活动后师生合影

“黑白文艺社”欢送毕业社友合影(1940年6月)

浙大永兴分校——永兴万寿宫(1940年)

1945年6月,浙江大学离开贵州时,特刻石立碑“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竖立于办公楼前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
岛夷之患兴,区内俶扰,徒都重庆,学多内移。土陷贼中者,辄冒险阻,间道来归。国家增学校,延师儒,优其廪给,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区(左耳旁奥)壤。往往黉合相望,弦歌之声洋洋。然顾庶事草创,师资图籍,弗备弗精,亦其势然也。当是时,国立浙江大学迁徙者数矣。民国二十九年春始抵贵州之遵义,而别置一年级生於青岩。既而以理、农二院处湄潭,文、工二院处遵义,师范学院则分布两县间。湄潭有镇曰永兴,一年级生复徙居之。盖积时六稔,而以学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隶而附者,若工厂、农林之场,中学、小学之属,又不一而足。师弟子之在校者,总三千人。其讲堂、寝室、集会、办公、操练、庖福之所,取诸廨宇寺观与假诸第宅之羡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功不劳而集,其新筑者取苟完而已。凡为屋之数,千有余间。其书自四部七略暨声、光、电、化、算数、农艺、工程之著作,不下五万余册;其仪器以件计者三万;机器以架数者七百有奇;标本都万二干。凡所以安其身,养其知,肄习其能者如此。遭时多故,世不复以简陋见责,甚或有从而誉焉者。可桢窃独忧之。夫至变而莫测者,事也;至赜而无竟者,学也。守先哲之所以明,而益穷其所未至,以应方来之变,犹俱或踬焉!况区区但袭故迹,无所增进,而谓可与一世角智力,竞雄长,幸存而不替,何其(单人旁真)欤!校故在杭县,清季为求是书院,院废,为高等学堂,民国十六年易今名。余乃倡“求是”二字,以与多士共勉焉。
军兴以来,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贵州最久,不可以毋记也;故记之以念后之人。
校长 竺可桢

1980年代,浙大黔省校舍记碑被重新找回,1985年10月,遵义市建亭于湘滨公园,将石碑移至亭内

湄  潭

湄潭距遵义75公里,全境南北长而东西窄,海拔约800米,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且当地人民淳朴,又无日机侵扰,无警报之忧,这在抗日战争期间是绝好的教学科研之地。

湄潭文庙为分部办公室,修葺城内外破旧祠堂庙宇为各系办公室实验室,在西门外开辟农场,在北门外建宿舍、餐厅、操场和游泳场。

湄潭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1.物理系(双修寺)2.浙大附小(玉皇阁)3.大礼堂 4.足球场及游泳池  5.男生宿舍(四幢)6.浙大附中 7.女生宿舍(信斋)8.篮排球场 9.浙大湄潭分部办公室、图书馆(文庙)10.农经系(财神庙)11.化学系(梵天宫)12.教师住处(天主堂)13.数学系(朝贺寺)14.生物系(唐家祠堂)15.农艺、园艺、农化、病虫害、蚕桑系(贺家祠堂)16.湄江吟社 17.七七亭 18.浙大农场 19.学生服务处 20.教室(湄江饭店)

为教授住宅(民房)

湄潭校舍 (1939年)

湄潭学生宿舍全景(1942年6月)

设在湄潭文庙大成殿的图书馆(1945年10月)

湄潭文庙(拍摄于1980年代)

湄潭文庙(拍摄于2017年4月)

湄潭数学研究所(1939年5月)

胡刚复(右)在湄潭文庙大成殿前(1939年5月)

蔡邦华、胡刚复、王谟显在湄潭文庙前的石桥上 (1940年12月)

苏步青一家在湄潭(1940年)

浙大搬迁至湄潭时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图为政府官员与浙大教师在湄潭县政府前合影(1940年5月)

农学院42级毕业同学合影(1942年3月)

湄潭女子励进会欢送毕业生合影(1946年4月1日)

湄潭农学院农场及宿舍(1940年)

音乐节上音乐会后合影(1943年元旦)

1997年7月,湄潭县设碑“浙江大学湄潭办学记“(拍摄于2017年4月)

2009年6月27日,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在湄潭浙大西迁纪念广场落成(拍摄于2017年4月)

2014年11月,浙江大学与湄潭共同设立的“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在湄潭落成,这是为纪念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5周年,复制原碑文石刻于湄潭浙大广场(拍摄于2017年4月)

2006年6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包括湄潭文庙(办公室、图书室旧址)、天主堂(谈家桢等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湄江吟社旧址)、双修寺(理学院物理系旧址)、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欧阳曙宅(文艺活动旧址)、李氏住宅(学生住处)9处(拍摄于2017年4月)

龙泉分校

1939年7月,龙泉分校成立,设中文、外文、数理化、机电、化工、土木、农艺和农经8个系,当年招生,录取正取生120名,备取生30名。分校第一任主任为陈训慈,继之为郑晓沧,后为路季讷。

1939年10月1日开学,创办初期仅设一年级,学生第二年仍去遵义总校升入二年级。

分校校址在位于浙江龙泉坊下村

当年,乡绅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龙泉办学,就将刚刚建好不久的曾家大院让出(拍摄于1991年4月)

坊下村远山环绕、竹松苍翠、村里鸡犬之声相闻,犹如一曲田园牧歌,郑晓沧主任遂即景生情,将“坊下”改名“芳野”,英文名“Fine Yard”(拍摄于1991年4月)

曾家大院占地近3亩,共有三进72间,一楼作总务处办公室、会客室、实验室,二楼作教室、图书室、医务室等,三楼作教职员宿舍,其余厢楼为学生宿舍(拍摄于1991年4月)

龙泉分校校舍全景(1941年10月)

50年后同一地点(拍摄于1991年4月)

龙泉分校校舍——风雨龙吟楼(1941年10月)

龙泉分校生物实验室 (1942年6月)

歌咏队在龙泉分校(1942年5月)

2013年3月,浙大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复员回杭  (1945—1949)

1945年8月,抗战结束。

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复课,师范学院在罗苑,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

浙大同人离遵义状况(1946年5月12日)

浙大复员专车(1946年5月)

华家池农学院大楼建筑的遗迹(1945年9月)

被炸毁的女生宿舍(1945年9月)

复员回杭后,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45年11月16日)

抗战胜利后的学校大门 (1945年9月1日)

1946年9月,西迁师生全部抵达杭州。复员后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园。

1947年7月21日,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阳明馆”、“梨洲馆”、“舜水馆”,其含义为争取自由;“存中馆”、“叔和馆”,意为提倡科学;“神农馆”、“嫘祖馆”和“后稷馆”,意为不忘以农为本;新建的教职员住宅群命名为“建德村”、“泰和村”、“芳野村”和“龙泉馆”,意在纪念西迁。

至1948年3月,学校共有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计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学生近2000人;学校总面积为6000余亩(包括农场、林场),其中大学路占地约400亩,华家池1100亩。

女学生们在校门口欢迎竺校长及夫人(1946年5月)

大学路校园全景,校园占地约400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

梨洲馆、舜水馆和校长办公室(1947年5月)

农学院华家池校舍——嫘祖馆、后稷馆和神农馆(1948年3月)

文理学院大门(1946年9月)

图书馆

音乐教室

原龙泉分校主任路季讷回杭后与教工合影 (1946年6月1日)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昆虫学会汇报会(1947年12月1日)

竺可桢校长与部分教师在大学路校舍前合影,照片上所题人名系竺可桢校长手迹(1948年10月)

胡适先生(左5)来浙江大学讲学,与学校老师在校长办公室前合影(1948年10月20日)

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幕纪念,前排右中为竺可桢及夫人,左中为王季午及夫人(1947年11月1日)

数学系师生合影,前右9为苏步青,右10为钱宝琮,后左5为谷超豪(1947年)

机械系48级毕业合影 (1948年6月)

庆祝元旦合唱团举行音乐演奏会后合影,前排中立者为竺可桢校长(1948年1月)

教育系48级毕业合影,前右5为郑晓沧,右9为陈立(1948年6月)

工学院电机工程系49级毕业合影,前右7为王国松(1949年5月1日)

歌泳队在音乐教室前合影 (1949年)

大学路校区的宿舍及篮球场(1947年9月)

大学路校区的游泳池(1947年9月)

学生运动

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几十个城市、50多万学生,相继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反美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同学们举行游行示威(1947年5月)

浙大同学集会抗议(1947年5月)

抗议南京血案,三千浙大同学举行示威游行(1947年5月)

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罢课执行委员会主席于子三等4人,于1947年10月26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特务秘密逮捕。10月29日下午6时20分,于子三被杀害在保安司令部监狱。

于子三烈士(1947年10月)

浙大学生为于子三出殡,遭到军警破坏(1948年1月)

位于华家池校区的于子三烈士塑像(拍摄于2014年4月)

位于杭州万松岭凤凰山的于子三烈士墓(2017年4月 摄影 李五一)

五、解放后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194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任马寅初为校长。

1951年10月,根据教育部通知,国立浙江大学去国立,改名为浙江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大由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调整为电机、机械、化工、土木四个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被肢解,部分并入省外院校,留在杭州的拆分成四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院系模调整中,之江大学的工学院土木、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

1953年7月,位于老和山下的浙江大学新校址开始动工。

1957年2月,浙江大学全部迁出大学路校区,搬迁至老和山下的新校址。

老和山下的浙大新校区(60年代初)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原浙江大学校址成为玉泉校区,原杭州大学校址成为西溪校区,原浙江农业大学校址成为华家池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校址成为湖滨校区。

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会场(1998年9月15日)

(0)

相关推荐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本篇要目: **************************************** 171.张澜旧居 1938年                  四川省南充市 172.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1 ...

  • 烽火映黔山|“文化西迁”到贵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陷落,南京.上海失守,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遭到灭顶之灾.为了保卫文化尊严,保存文脉,大批学校纷纷内迁,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成千上万& ...

  • 以西迁精神激扬奋斗情怀——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顺利举行

    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2019年4月23日-25日,第二期浙大教师追寻西迁足迹专题培训如期举行.来自各院系.单位的30余位教师赴贵州湄潭.遵义开展了为期3天的体验式培训,在黔北那片浙大西迁办学故 ...

  • 2020贵州避暑(四九)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本次贵州行,因为是从湖南开车过来,因此特地修改了路线,离开遵义的下一站是湄潭,探访这里的浙江大学西迁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抗战期间,浙江 ...

  • 湄潭: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力作《东方剑桥之子》正式出版

    近日,湄潭县政协牵头编撰的<东方剑桥之子>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湄潭县继<永远的大学精神><画境诗心>之后又一部关于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的呕心力作. ...

  • 重走西迁路 永续故乡缘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从1937年11月起,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遵义.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七年的相濡以沫.患难 ...

  •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上)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 ...

  •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人长征”

    X 浙大西迁,烽火岁月的"文军长征" 洛钊 救亡路上,红军长征与高校长征堪称并蒂莲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松沪抗战'失利,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日军侵略 ...

  • 李大奎:校地情——浙大西迁湄潭散记|纪实

    王辉明:口罩|随笔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谱写了竺可桢校长在战乱岁月带领浙大师 ...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HOME团队贵州实践活动纪实

    1937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多,最终于1939年12月将浙江大学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等地,并在当 ...

  • 遵义湄潭,贵州茶产业第一县,被浙江大学的师生称为小江南

    湄潭,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48万,位于遵义东部.湄潭的得名来自于湄江,湄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绥阳县小关山阳村黄羊台,纵贯湄潭县,在角口汇入湘江河.湄江河在湄潭造就了湄江大坝,使得湄潭成 ...

  • 浙大西迁遵义 炮火中的历史记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授杨坤站在一幅幅老照片前,深有感触:"看到浙大老一辈教育家在艰苦条件下获得的卓越成就,我对'求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苏步青长女重返遵义回忆浙大西迁岁月 ,双胞胎自行推车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 ...

  • 抗战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 老校长竺可桢领军 英才辈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战火迅速蔓延到江南富庶之地浙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被迫走上了西迁办学之路,历经两年多时间,最后落脚在贵州遵义湄潭. 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 ...

  • 路甬祥原副委员长赴遵湄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在出席贵阳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期间,在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邹晓东.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的陪同下到遵义.湄潭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 ...

  • 浙大校友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湄潭父老乡亲 各位学长: 非常感谢母校和湄潭县政府邀请我们海内外各地浙大校友会的代表来到我们魂牵梦绕的"东方剑桥"成名地湄潭,参加纪念浙江大学西迁遵.湄七十周 ...

  • 文军长征——浙大西迁简述

    红军长征历来被众多人所称道,可曾想过历史上还有文军长征这一说法,而且和浙江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是浙大西迁.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 ...

  • 两枚抗战时期实寄封见证浙江大学四次西迁之艰辛历史

    X 如图所示,为1939年由广西宜山寄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方毓兰先生的国立浙江大学中式红框公函信封,背面贴伦敦版孙中山像单圈5分3枚.烈士1分2枚,销宜山廿八年七月廿七(1939年7月27日)中英文三格式 ...

  • 文军西征砺求是,遵湄故土续深情 ―浙大西迁旧址寻访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