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下一诗,短短4句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值得一读再读

理趣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大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所以能够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道理。譬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便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代诗人朱熹读书读着读着,便有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诸如此类的理趣诗,可谓数不胜数。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来感受下我国古代理趣诗的艺术魅力。首先,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作的组诗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第一首。它的原画共有两幅,与《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相对应的便是惠崇的“鸭戏图”。

据记载,这首诗写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苏轼正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可惜的是惠崇的原画早已经遗失,不过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为了名篇流传至今。并且,苏轼的这首诗完美还原,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原画中江南春色的意境。那么苏轼在诗中究竟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境的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即竹林外有着三两枝桃花刚刚绽放。别看这句诗很浅显,却透露出了很多信息。一方面,它表明了看桃花的视角,是隔着稀疏的竹林,远远望去。另一方面,从桃花还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明季节是在早春。另外,桃花是最典型的景物,它代表了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紧接着的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苏轼这首诗蕴含深刻道理的地方。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早春江水的回暖,最早知道的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单从这层意思来看,它与第一句相呼应,都是为了表明季节是早春。但由于它是鸭子的触觉印象,这无疑补充了原画中静态桃花难以传达的感觉。也就是说,要想知道是否来临,就必须要走出去亲自感受。

这也就说明了,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诗中的鸭子如此,现实中的我们不也这样吗?倘若再延伸的话,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了,这时就需要我们亲自实践才能知晓它的本质。因此,苏轼的这句诗是可以启发人思考的,是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道理的,所以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即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草,芦苇也开始抽芽,河豚正在逆江而上。这两句诗中的前一句依然是对早春季节景物的描写,至于后一句中的河豚则是诗人的联想,因为河豚每年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而这自然也是原画不能表达出来的意境。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题画诗,但是他却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把握住了早春时节春江景色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早春到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这八个字用来评价苏轼自己这首诗再合适不过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