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份子钱传统:江浙沪最多,西南最少,广东人笑了
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交,在份子钱上展现无遗:亲密的娘舅堂兄弟,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朝夕相对的公司同事,还是几年没联系的同学,只要请柬一发到手上,必然要给出份子钱。有人笑言,请柬为什么是红色的?代表的就是一张张红票子。
无论是婚礼:
还是寿宴:
又或者是孩子满月:
有时候你可能不记得亲戚有几个孩子了,
但是会记得给了他家多少份子钱。
来了没带钱?红包丢了?
支持扫码转账哦!
当面给最好,去不了也没关系。
无论你是在珠穆朗玛峰,还是马里亚纳海沟,
只要有手机,微信和支付宝随时可以转账。
当然,有些人觉得红票子和转账太俗了,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份子钱那些事儿
中国人份子钱的习俗从哪来?它始于朱元璋建立的“乡饮酒礼”制度,规定了“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鼓励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合力捐物捐钱渡过难关。
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娶亲成家、丧葬活动都是大事,一家一户难以完成,而“份子钱”的出现,可以让人名正言顺地依仗宗族的力量渡过难关,其实也算是古代版的“众筹”。
这样的人情来往并不只是农村里的事,皇亲贵族和知识分子之间也很需要。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老太君就出主意让人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后来宝玉、平儿生日,丫鬟们也凑了份子开酒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写凑份子钱的情节就不下于十回,只要你愿意摆酒席,就有人上门送钱。
老祖宗对“份子钱”的规矩有多看重?哪怕到了近代,清朝都灭亡了,末代皇帝溥仪说要大婚,名流豪门都乖乖掏份子钱,到最后凑出约20万,约等于今天千万级别的购买力,连远在东北的张作霖,不出席婚宴都要派专人送来1万聊表心意。
份子钱那些标准
虽然习俗源远流长,但是在疆域广阔的中国,各地人民给份子钱的金额也有很大差别。2018年,有社会机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我国各省市的份子钱标准。
一般来说,东部的份子钱标准较高,唯有广东以“100元”的低价刷新全国人民的认知,而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不甘落后;中部地区的金额中规中矩,西南地区的份子钱则普遍低于其它省市。
从总体上看,与中国人口、经济的地域分布相类似,份子钱也形成了“胡焕庸线”。
份子钱金额最高的省市莫过于是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深圳、北京、山东,平均都在800元以上,冠军浙江和上海更是以千元标准傲视群雄。难怪每逢过年过节,江浙沪的年轻人都会哭诉“要吃土”了,山东人民自古以“豪迈”著称,给出的份子钱也十分大方。
紧随其后的是江西、新疆、甘肃、宁夏、福建、安徽、河南、河北与东北三省,平均在500-600元之间,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国土,份子钱金额超过了500元。而青海、天津和湖南三个省则稍有逊色,一般在400元左右,其实与临近省份相差无几。
其它省份如湖北、内蒙古、海南、贵州、四川、广西和西藏等,份子钱均在200到300左右,而云南和广东(除深圳外)堪称是份子钱届的清流,平均份子钱数额仅需100元,不少广东人纷纷表示:“份子钱的传统就是给个吉利,不追求太高金额”。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份子钱的标准是浮动的,随着不同经济情况、收入水平和人情重量随机变化。
份子钱那些因素
很多人心中,份子钱的存在,就是对家庭经济水平的一次检验,如果亲友越有钱,给出的份子钱就越多,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份子钱也就比其它地区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收入更高,尤其是江浙沪地区,自古经济繁盛,给高额份子钱以示对新人的重视和尊重是约定成俗的现象。
两口子结婚,往往要“入乡随俗”。例如临近江浙沪的江西、福建和山东,各地居民流动交往频密,慢慢地拉高了当地的份子钱金额。后来,份子钱成为了人情往来的“套路”,动辄就是几百上千,给少了就是和主人家感情淡薄,传出去在亲友面前也抬不起头,所以为了面子,大家的份子钱只能齐齐往上涨。相反的是,西南地区的交通相对闭塞,加上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份子钱的金额预期较低。
中国人还有“礼多人不怪”的传统,婚丧活动都有繁杂的礼仪。以古人最重视的“嫁”和“娶”为例,三媒六聘、八抬大轿、十里红妆都是重要的仪式,所以聘礼(彩礼)和嫁妆都是以“贵”为重,而招呼客人的婚宴餐品也很丰富,对家庭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开支。刚出来工作的小年轻想弥补这些花销,只能从亲友的份子钱着手收回了。
有时候,结婚是个“面子”问题,作为家里的心肝宝贝,谁娶谁嫁都不能落后。在份子钱最高的浙江、福建等地,至今还有女方“出门”戴起全幅金饰的习惯,男生也要送十几万的现金彩礼,更有家大业大的父母,将自己的商铺、厂房赠予孩子。同时,当地酒店的婚宴餐标普遍较高,在五星级酒店摆酒至少要5000元一桌,上万元的餐品也很平常。亲友参加这样的婚礼,从情面上讲份子钱也不能给少了,只能安慰自己:至少吃了一顿大餐。
经济心理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如果得到大于自己的付出,就容易引发焦虑,被称为互惠焦虑。说白了就是当收到的份子钱比自己给出去的多,下一次的活动就会想方法多给一些回去,这样你来我往,份子钱就“通胀”了。
反之,如果当地形成了“不收或少收份子钱”的社会共识,份子钱就涨不起来了。例如在广东,不少地方都流行收份子钱以后折个角当场还回去的习俗,成功把份子钱压到了全国最低价。
份子钱那些新形式
中国社科院2017年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国人除了吃穿用学住行这六大开销外,人情往来、请客送礼花销占工资的14.65%,其中份子钱就占了大头。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给份子钱逐渐从一种文化传统变为了负担。这是因为在古代,人情往来的范围比较小,以血缘、宗族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家都是亲戚朋友、邻里同乡,关系十分紧密,给出去的份子钱都是相互的,算不上吃亏。小时候妈妈去喝酒席前就盘算着,上次自家摆酒,亲戚给了多少钱,这次应该怎么“还”回去。
而步入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已经数以百计,加上工作后的领导同事、做生意的客户伙伴,还有结婚以后对方的闺蜜好友,已经远远超过“份子钱”原有的目标范围。
去年国庆节期间摆婚宴的人数大增,各地网友纷纷吐槽:“十一长假给的份子钱比10月的工资都高。”有的人甚至收到了23张请柬,给了7000多的份子钱,彻底懵了。事实上,每逢五一、国庆和春节等摆酒宴的重要日子,穷得叮当响的年轻人,不是在给份子钱,就是在给份子钱的路上。
除了年轻人的婚宴,小孩子的满月、百日、谢师宴,以及老人的寿宴等重要场合都需要份子钱的支出,由于现在人口流动性相对大了,离职跳槽换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太多了,加上晚婚晚育的风潮,很多人给出了份子钱,却收不回来,久而久之就被戏谑为“单身税”“家族税”。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对份子钱的态度也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广东、福建人的请柬上开始流行写“礼金谢免”、“谢辞贺礼”、“盛仪谢辞”、“礼仪谨辞”、“喜仪谨辞”等词句,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不收份子钱。大家会在写请柬的时候,给亲戚家人的按老规矩,给同事朋友的按免礼规矩,能满足老一辈人“收回”份子钱的交际原则,又不会增加同龄人的经济负担,宾主尽欢。
另一种做法就是互免份子钱,通常在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共同约定,参加彼此的酒宴都不用给份子钱,或者直接在随礼上塞白条,等到日后需要回礼时直接抵扣。虽然看上去非常怪诞,但是在江浙沪的年轻一辈大受欢迎——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里,动辄几百上千的份子钱实在掏不出来,不过维持友谊的方式可以换一换。
还有的年轻人别出心裁,把想买的东西加入淘宝购物车并分享到群里,朋友们根据经济实力挑选买单,然后截图上传,表示是谁送的即可。这样既回归了份子钱“祝福”的初心,保证物有所值的同时,也避免了送礼的重复,还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
其实,现代社会的份子钱,关于“扶危扶困”的原有功能已逐渐退化,更多代表的还是亲友之间的祝福。2021年到了,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脱单,收回份子钱。
参考资料
·翟清菊,胡悦晗 .当代中国社会中'礼物'及'随礼'行为的研究述评——基于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4):15-19.
·陈云, 顾海英, 史清华.礼金成重负:农村人情礼往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5,00(06):60-60.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人工资报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5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