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导读引出的系列思考
文学名著的导读引出的系列思考
渐新堂
应朋友之约,将前段时间的思考集中起来,以方便一些有需要者的分享。
一 孩子为什么需要读文学名著
渐新堂
近二三十年来,不少的孩子几乎没有读文学名著了。
因为,好玩的地方太多了,好玩的项目太多了,好玩的游戏也太多了。形声光电,多维刺激,叫人一下子就进入了乐不思归的境界。
也因为,考试越来越残酷,竞争越来越激烈,读书越来越紧张,很多孩子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去读什么文学名著啊。
就连我们的老师,中文系毕业的老师,也因为上世纪的60分万岁,本世纪的大量扩招,也没有静下心来去阅读文学名著。靠文学名著题解不一样可以轻轻松松过关吗?
时间一久,不少问题显现出来了。三十岁开始恶补文学名著阅读的有了,即人到中年开始感觉到世界真的很奇妙,值得去阅读理解。更多的是不知道社会不知道生活,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三十岁和三十多岁的不少青年人,尤其苦闷彷徨迷茫。
我想,这也是在孩提时代,特别是少年和青年时代,与缺少文学名著的阅读有关。还在还停留在课本学习阶段,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将进入的社会,还没有最低量的认知与情感准备。世界对于他们是单薄的平面的,也甚至是零碎的片段的,尚未形成相对大一些的生活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拼图。
如果阅读过《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地》《家》《子夜》《高老头》《镀金时代》《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预备有所期盼,也自然有所理解。
因此,孩提时代,青少年时代,阅读文学名著,是在教科书学习基础上的背景扩容,使其能够开始站在更加辽阔的社会场景中去感悟体会社会生活与时代历史发展。对于将要进入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必要的也应该是必须的。茫然无知进入社会,就很容易产生困顿甚至扭曲惧怕的心理。
其次是文学名著与教科书相比较,有更多的生活细节以及人物内心刻画,这些内容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教科书的几句简单的结论式的感悟。细水长流,静水深流,其作用是教科书难以比肩的。
再次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很容易将青少年带入一种探究未知世界不断去尝试体验的状态之中。这就给了人以无穷的阅读兴趣,无比快乐的阅读享受的机会。年深日久,青少年就容易不自觉地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从中打开认知世界了解世界探究世界的阅读天眼,开始自己一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有序轨道。
就是在低幼阶段,不断地阅读文学名著,还能够对教科书的学习,包括识字学词,也有因为不断重现不断巩固,而提高自己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
这就是孩提时代青少年时代应该尽早开始文学名著阅读的理由,也是自己即兴想到的一些感性的作用。
二 有了教材里的名篇为何还要读文学名著
渐新堂
这是一个不少家长,尤其是理工科出身的家长的疑问。
是的,教材里以及选用了不少的文学名著中的片段,如大闹天空、闰土少年、大战二郎神、草船借箭、火烧连营、故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景阳冈、范进中举、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风雪山神庙、野猪林……这些选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也提供了学习文学名著的方式方法。
但是,作为教材的名篇学习与文学名著的阅读,虽然有相通之处,二者所起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教材里的选段,犹如我们观看戏剧中的折子戏,是全本中的适合不同学段孩子学习的精华,犹如文戏中的贵妃醉酒、苏三起解,武戏中的三岔口等,有很多千锤百炼的戏文以及表演的精湛范式,都是值得反复咀嚼的。而文学名著,则是洋洋大观的时代大幕,其间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场景无数、时间悠长,恍如进入一个真实的需要我们去细细体验感悟与生活的时间空间。如果说教材里的选段是取景框框住的美景,那厚厚的文学名著则是置身于茫茫人海中的感觉,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社会现状。
其次是教材里的经典名篇,是需要教师指导和启发指点进行有效学习的内容,并常常伴有学习效果的检查。在学习理解的深刻性上,一般是有要求的,不能够兴之所至,随意点染,要进入文本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也就是说,文字的篇幅不长,场景的提供不宽,但是,学习的要求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聚焦,让学生能够留下基本的深刻的印象。而文学名著的阅读,常常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有快有慢,可以多思少思,可以跳过去一些内容,且一般不立即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查。让学生有非常广阔的阅读选择的自由空间。
再次,教材里的经典名篇的阅读学习,全国或全套教材是基本的统一的,也是基础的共同的内容;而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个人的非常个性化选择的结果。选择什么样的名著,阅读哪一类的名著,是战争的还是爱情的,是探险的还是科幻的,是国家民族的还是村庄家族的,这都全在阅读者自己的选择,具有非常巨大的不同一性,完全是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课本上的经典名篇,则是最低量的最起码的最基础的学习理解,这也是国家及民族所要求的基本文化基因的植入,是不由孩子自己选择的内容。
因此,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也是缺一不可的关系。至少近些年来文学名著阅读的缺失,成为了最大的遗憾,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 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替代语文教科书吗
渐新堂
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不能够替代语文教科书的。
我国在上千年的儿童启蒙读物教材中也没有只要求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名著,因为读书首先是要解决一些很基础的问题,诸如识字、词汇、句式、篇章等,还应该了解天文地理鱼虫草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学阅读与文学欣赏与前者相比较是属于学习认知中较高一级的问题。
1960年代初,出于反防修的需要,出于探索建立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的需要,我国也曾经非常特别地由中宣部主办并直接领导了一所实验性质的学校——北京景山学校。从全国各地抽调了近100名专家学者组成高资质的教师队伍。探讨我国到底应该试行什么样的学制以及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没有使用全国也没有使用地方即省市编写的教材,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或选用教材。
参加该项试验的就有周正逵先生,北师大毕业留校教书,被抽调到景山学校做语文教师。在景山学校初中阶段就使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做的语文教材,实验效果也不错,受到学生欢迎,得到社会肯定。
但是,该做法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周正逵先生自己在文革后期担任过中学语文教研员,文革结束后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1984年开始参与,1987年推出自己主编的全国重点中学实验教材,分阶段分内容的类似于分科教材的高中三年的文言#文学#文化教材。也没有再采用以文学名著来替代语文教材。
因为文学名著的阅读替代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很多工具性的能力,是需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分项规范训练的,不是仅仅凭借感悟浸染就能够在听说读写思上练就一身硬功夫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在视野开阔、审美体验、社会认知上是有帮助有很大作用的。但是,作为学生,还得从最基础最初步的地方迈步,开始进行基础的规范的学习与训练。而这些是文学名著的阅读难以完成的。
文学名著因为其篇幅长、场景大,人物多,阅读占用时间自然比较长,将学生的精力吸引聚焦在某一领域或社会的某一层面,自然很难兼顾其他。而基础教育的内容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领域,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国家出面将国家意志进行教材化,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合搭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才能够丰富多样和有序起来,如果仅仅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很容易造成孩子阅读上的偏食倾向。
再加上除了文学语言,孩子在尔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量接触的是其他语体的语言及文本,譬如营销语体、宣传语体、政府语体、文艺语体、司法语体、商业语体、工程语体、生活语体、科技语体等等,如果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失了不同语言不同语体的学习接触,对日后的继续学习和生活工作都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甚至深感缺失。
一些人说,只要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语文成绩就自然会很好的说法,缺乏时代发展的需求观念,是不恰当的,也是容易误导的尤其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文学阅读是重要的人生精神发育的主要内容,但是绝对不该成为全部内容,何况在语言运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很多的不同。
四 文学名著导读的路径与尺度
渐新堂
文学名著导读,是否越深越好,越规范统一越好?
我的回答是,不应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还处于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的基础。
作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学阅读、精神支柱的建立、人生底色的涂抹,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绝对不能够是全部。基础教育阶段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孩子去接触、去感悟、去吸纳、去体验的。如运动与健身、法律常识、文明礼仪、社会交往、安全防护、交通常规、音乐美术、科学技术、文化基础……
如果失去了最佳感受期最佳教育期,就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看到一些成功人士K歌跑调踏不上节奏,一些成年人一看书看报嘴唇就动个不停,对颜色的理解分辨力混淆等,大多都是关键时期缺失了正确的教育。
文学名著的导读,应该主要在课外进行。虽然现在不少的学校面临学生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情况,将每周的教学时间挤出一节安排进学校或地方的阅览室图书馆去阅读,这也是非常态下的应急办法。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养成喜欢阅读自行选择阅读图书,才是一种应该有的常态。
在当前的情况下,就是统编本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也将名著导读编写进了课本,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虽然没有建议划拨出多少时间在课内进行,实质上是希望老师们挤出时间在课内进行一定的集体指导,安排出时间统一进行名著阅读,架起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的有效桥梁。
在文学名著的导读中,首先应该避免讲深讲透的错误做法。文学名著是超越时间空间的确可以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如果我们硬要将自己的理解或者自己曾经的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眼前来看是似乎理解深刻了,但是,会不会走向反面,凝固了学生对名著的继续认知与探究呢?何况,我们对名著的认知是否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的最新最深的结论呢?这些结论就是绝对真理吗?其认知走向了顶点了吗?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警惕。在文学名著的导读过程中,务必给学生留足辽阔的继续思考探究品味的空间,话不要说得太绝太满太到头。
在文学名著的导读中,还应该避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进行统一要求。我们常常说见仁见智,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文学理论常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包括不同程度不同方向上的理解感悟,都应该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的理解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荒诞,但是,我们都应该珍惜,都应该尊重。那里面说不定就萌发着一粒可爱的奇思妙想的种子,一种改天换地的宏愿,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与批判。
在文学名著的导读中,要注意导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到名著到知识的海洋自由畅快贪婪地游泳。在导读之初,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但是,当学生饱尝了阅读的快乐,分享了文化大餐之后,决意要自己去勇敢地畅游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强壮感到由衷高兴。军校教员不会一辈子将学员捏在手中,应该高兴地为学员出征捧上壮行酒,教师也该有此情怀。当孩子们能够自觉自愿去图书馆不断借阅图书,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隐身,让孩子决定自己的阅读方向与阅读进度阅读功用。最多使用余光关注,是否有因为阅读不当走火入魔甚至走上邪门歪道的可能。
在五光十色转瞬即逝的现代社会,魔幻、惊怵、武打、动作、侦破、星际、人兽、仿真、数字化、物联化铺天盖地不断涌向我们的时代,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阅读珍贵的人类文明,的确是一种巨大的逆袭,需要我们以极大的决心与冲破世俗的勇气去坚守与坚持。但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育需要,教育的本能需要,职业尊严的增添需要,再困难再艰苦,我们也应该坚持在路上。
五 关于统编本第一部名著《朝花夕拾》的导读
渐新堂
《朝花夕拾》作为名著导读,已经十多年了。
因为过去的名著导读是作为全书的附录,放在课本最后,也因为中考多数地方没有直接考查名著阅读,因此就更加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
现在的《朝花夕拾》,作为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的第一本文学名著导读,编排在了前半期,即第三单元后。再加上近些年来对文学名著的特别关注,其受到热议的程度陡然提升。
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朝花夕拾》很难承担起让初一的孩子顺利进入文学名著阅读的喜爱境地。
一些教师反映,学生根本难以理解这一本所谓的散文集,不少学校只得无奈地给学生推荐其他的的富有故事情节的小说来开启孩子们的砖头书的阅读之旅。
教师们反映:生字生词太多,学生无法进行顺利阅读;时代背景太复杂陌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头雾水;文章七拐八拐,学生没有办法理出头绪。
当我向有关负责的人员谈及此事时,得到的回答是,多年以来都是列入了文学名著导读的书,从来没有人说过啊,何况的确是鲁迅先生写的儿时的回忆,还是值得阅读的。
为了弄清问题,最近一边工作一边阅读了《朝花夕拾》,半个世纪前的阅读印记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重读的认真却使得自己有了新的认知。
首先是《狗猫鼠》,给人当头一闷棒,使人深感艰涩,我们的儿童估计怎么也难以阅读得进去。文章里的回忆是大多关乎打笔墨战的文字,没有当年的文史常识,高中学生也是难以理解文章中转弯抹角的辩解与申述的,以及投枪与匕首的所向披靡,文意的真正指向。
其次是冗长的引用与琐碎的夹注式的表达方式,且不说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调整时期的语言,孩子们阅读起来的确非常头疼。句子的表达,古文外文的引用,诗文的化用,以及掉书袋似的率性用字,都给识字量不大,阅读量不多的初一学生带来很大的视觉障碍。对于一般的孩子,要从《朝花夕拾》开始阅读出兴趣来,似乎比登天还难。
再次是文章涉及的人物事件太多,让读者在缺乏阅读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茫茫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面对那些骂人的批人的话语,面对那些带血的拭血的冷笔曲笔直笔,不要说学生,就是现在的语文教师,不要资料恐怕能够理解的也寥寥无几。
实际实施的情况是,因为中考大多不去触碰这样的文学名著,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轻轻提一句了事,不去认真进行导读。少部分比较忠实于教材对语文有所追求的教师,则做出了灵活处理:要求学生只阅读三篇,即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有一定文学修养爱好的中老年教师,则常常要求学生在三篇的基础上,扩展开来再阅读一下《父亲的病》《琐记》,最多增加过去高中二三年级才学习的《范爱农》。
要知道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三篇文章,教师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够给学生梳理清楚,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比赛课,都是不敢去触碰的非常艰难的课文,更不用说其他的文章了。
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对需要通过文学名著阅读走向爱好阅读且自由阅读的初一孩子来说,过半的篇章都不太合适。
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酵,影视游戏网络深入骨髓,大量的强烈火爆的视觉听觉刺激铺天盖地而来的时代,孩子们要静下心来阅读,已经是承受着巨大的诱惑挑战了。如果我们还不去考虑让初一学生在富有情趣,满怀期待的故事阅读,情节丰满的结局期待中,开始孩子们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启蒙,我们后来的文学名著的导读面对普通的孩子,会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