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卅八载之四 手机与打工
沧海桑田卅八载之四
手机与打工
唐建新
我们当年的声音及信息传播是靠舌簧喇叭,靠白铁皮做的广播筒。
每天早上天刚麻麻亮,我常常就提上白铁皮做的广播筒,到山头广播最新最高指示,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文件等,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开始出工了,即开始早上的劳动了。晚上,大家坐在桌子旁吃饭的时候,公社的广播便通过舌簧喇叭广播时事新闻,好人好事,天气预报,农事安排。次日是抢种棉花还是收割小麦,都得听公社党委的安排,有时甚至是县委的统一安排。
现在,农村里似乎人人都有了手机,过去的低矮的电线杆子没有了,只有相对较粗的电线。手机很方便也很便宜,大家使用得起,又是接听免费,一个月下来常常只需要几元钱。加上儿女们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如果是座机,也的确不容易找人。
原来一个生产队的后生们,有的到福建有的到宁波,有的到上海有的到西藏,最多的是到成都。做什么的都有,有的是制衣,有的理发,有的卖百货,有的开小餐馆,有的搞建筑,有的当保安。很遗憾的是,读书读出来的人很少,只有寥寥三两个,有的在外地当记者,有的在做电视节目,也有在本地县政府办工作的人。
回乡两天,碰上一位从福建回来的年轻人,因为多年的制衣,对服装行业有所了解,已经两三人合伙,在成都大学城租好了一个门面,准备做服装生意,专门卖给大学生的某某运动服品牌衣服。
没有出去的也有一位中年人,但是我曾经在他家旁住过,小时候掀起他的棉围裙般,用手在小屁股上打三下的小娃儿,现在已经在附近两乡负责包建筑工程了,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工头了。
下午到村子里小走了一圈,见到了当年的伍记分员和他的哥哥伍伯清,当年一起抗旱踩水车的搭档。头发花白,但是,大家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只是我将哥哥认作了弟弟,因为伍家伯清两次开刀,则明显比弟弟苍老得多。好在其儿女都统统外出打工,家里的经济也就并不太困窘。
临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念叨今天的日子好,互相道别珍重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多活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