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一尺就能挖到文物,隋唐东都洛阳城到底有多繁华?

河南省洛阳市东周王城广场内的周公营造洛邑雕像。(王建安   摄影)

洛阳博物馆内的丝路面孔展示板面。(王建安   摄影)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洛邑古城景区。(王建安   摄影)

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的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筑。(王建安   摄影)

洛阳市东周王城广场内的水景一角。(王建安   摄影)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多车堵,司机们烦躁不安,喇叭声响成一片。网友说,别逗了,这些一线城市的人流、车流与1000多年前的“神都”相比差远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行人、车马川流不息,商旅贸易,天下之舟船所集,车马堵塞,填满河路,就连洛阳河道里的过往船只都严重堵塞。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十七日,隋炀帝下旨修建洛阳城,三月二十一日,开凿通济渠,两项大工程几乎同时开工。洛阳城内的通济渠主要利用洛水河道,横穿洛阳城。除了通济渠外,洛阳城内还有多条通济渠的分支河道,比如通津渠、漕渠、南运渠、泄城渠、伊水等,贯穿于里坊区之间。由此形成洛阳城内“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堵塞”,带动了洛阳城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河南的开封城摞城,河南的洛阳墓摞墓。洛阳,这座拥有十三朝都城历史的千年帝都,是我国唯一一个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神都,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洛阳官方称呼,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洛阳的工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洛阳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仍作都城或陪都,相继沿用530余年。隋代洛阳城内有三市:通远市、丰都市和大同市,到了唐代则成为北市、南市和西市。这三个集市附近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市内有重楼迭阁的商铺和旅店,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胡人和沿运河而来的外国商人或者使者也漫步于洛阳街头,洛阳呈现出胡汉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景象。

自古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在洛阳的北邙山上古墓众多,挖地一尺就能挖到文物。古今兴亡多少事,利名俱在洛阳城,那么,“填满河路,车马堵塞”的隋唐东都洛阳城到底有多繁华呢?

据文献记载,隋唐洛阳郭城内有三市,分别是位于洛北里坊区里的北市(隋代称通远市)、洛南里坊区里的南市(隋代称丰都市)和西市(隋代称大同市)。北市位于今天的洛阳市林业学校一带,洛北里坊区内。西市位于洛南里坊区西南隅,今洛阳市新区古城路北聂泰路西侧。南市位于今洛阳市洛龙区曙光村和茹凹村之间长夏门街东侧,隋称丰都市,盛唐改称南市。

《河南志》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载:“次北唐之南市,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三市之中,南市规模最大。文献记载,隋代丰都市尽四坊之地,盛唐之时南市有一坊半之地。

隋代洛阳东京城内三市的规模在当时是少有的,市场内行、肆、邸等商铺众多,其中商业贸易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丰都市最繁花,位于洛水南,周围八里,十二个市门,市内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墙各开三门,共有十二门,临市墙有店铺四百余个。市内榆柳成荫,各类珍奇货物堆积如山。瑰货充积,人物华盛,可见当时丰都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通远市的规模仅次于丰都市,位于洛水北,漕渠南,周围六里。《大业杂记》记载:“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大同市的规模在三市中最小,占地一坊,周四里,开四门,资货六十六行。

韦庄《洛阳吟》中有“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可见唐代三市贸易的盛况不减当年。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南市内有麸行、菜店、酒肆、书肆,各种日常消费品已进入市场销售以供人们所需。北市有彩帛行、丝行、香行、骡马行、武器行。这些市场由国家直接经营,满足政府、皇室、贵族以及其他各色人等的生活所需。足以见得东都洛阳的城市商业繁荣,也说明了洛阳已经具有了商业城市的性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