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理真传》读书心得笔记!
郑钦安《医理真传》读书心得笔记
1、乾坤大旨
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
坤为地,属土,纯阴也。称为老母、老阴。乾坤交媾,化生六子。
2、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3、坎卦诗
天施地润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
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
4、坎卦解()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
5、真阳二字,别名为: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6、发而为病的别名为,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7、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8、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9、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10、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11、(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而用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12、离卦诗
地产天成号火王,阴阳互合隐维皇,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13、离卦解
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主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
14、'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
15、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16、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
一合二而成,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是也(经云'气能统血',即此意也)。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卦解之也亦可。余恒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15、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
16、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17、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18、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
A、上者生凡土,即胃,
B、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
C、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
D、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E、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
F、在下者,有反上腾之病,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
19、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不与之上腾者:则见上脱之机关已露之症,其脉浮空,气喘促,凡见阴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万不致酿成脱症之候矣
20、有阴气上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可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也与之俱上腾也。病至此际,真阴欲脱也。
21、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若下脱之机关已具,其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
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之下趋者: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真欲脱也。
22、治则:A、盖从下而竭于上者,为脱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如独参汤是也。
B、从上而竭于下者,为脱阴(离中之阴,地体也,故脱从下)。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
C、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灭。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分合之义矣。
23、真龙约言
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体属金,浑然一团,无一毫渣滓尘垢。古人以龙喻之,言其有变化莫测之妙)。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如坎宫之龙(坎中一爻,乾体所化),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窃思天开于子(子时一阳发动故也),而龙降焉。龙降于子,至巳而龙体浑全,飞腾已极(故五六月雨水多,龙亦出,皆是龙体浑全),极则生一阴。一阴始于午,至亥而龙体化为纯阴已极,极则生一阳。故曰:复一。一也者,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24、三焦部位〔说〕
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上焦天也(即上元),
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中焦地也(即中元),
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下焦水也(即下元)。
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
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
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
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25、论气血盛衰篇
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
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
A、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
B、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
C、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
A、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
B、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
C、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
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26、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27、阳虚病:
A、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B、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
C、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28、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
A、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
B、姜、蔻、西砂,扶中之阳;
C、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29、阳虚症:
A、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B、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C、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
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
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
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30、【阐释】郑氏谓:
A、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是有特点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以其皆同种而异名,同具辛、热气味而有毒,须制熟始可用,确为治下焦阳虚的要药。
B、至硫黄亦大热纯阳,能补命门真火不足,龙绘堂《蠢子医》并谓:'硫黄原是火之精,一切湿热它能清。'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内服,惟张钖纯善用之,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十馀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
C、'郑钦安常用硫黄为人治病经验:
a、凡命门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后用于汤药或丸药。
b、生硫磺制法法以萝卜剜空,入硫黄在内,合定,放锅内煮二小时,去其臭气;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时亦可。
c、案例患者刘××,食不下,饮水都吐,经检查为贲门癌,必须手术切除。笔者诊断为哽噎病,
d、阳虚症状明显,命门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 克至30 克,服药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复发,足证硫黄功用,尚可推广。
e、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系阳虚不能统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属确见。笔者常本'齿属肾'之义,用四逆汤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显著效果。
f、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郑氏指为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肾水肾火,确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对治此种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带咸味,气喘促,恶寒,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无不应手辄效。
g、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认为火大,郑氏指出有阳不化阴,亦即阴结。笔者师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汤合半硫丸加肉苁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真火,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又佐半夏之降浊。故半硫丸向为治阴结之良剂。
31、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A、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B、阴虚病症: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C、治则用药: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
D、鉴别: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
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
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若阳绝者:(有四肢冷如冰,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如阳脱者:有忽然吐泻,大汗(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若气夺者:有欲言不能,(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
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
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
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
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
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
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32、外感说
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内也。外者何?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也。
人若调养失宜,阴阳偶乖,六邪即得而干之。
六气首重伤寒,因寒居正冬子令,冬至一阳生,一年之气机,俱从子时始起,
故仲景先师,首重伤寒,提出六经大纲,病气挨次传递,始太阳而终厥阴,论伤寒,而暑、湿、燥、火、风俱括于内;
论六日传经,而一年之节令已寓于中。真是仙眼仙心,窥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须知伤寒论阳明,而燥症之外感已寓其方;论太阴,而湿症之外感可推其药。他如言少阳、少阴、厥阴,而风、火之外感,亦莫不具其法也。世之论外感者,务宜于仲景伤寒书上求之可也。
病之浅深轻重,固是不同,总不外乎六经。六经各有提纲病情,昭然如日月之经天,丝毫莫混。学者只要刻刻将提纲病情,熟记胸中,再玩后之六经定法贯解,细心领会,便得步步规矩,头头是道之妙,方可以为世之良医也。
33、内伤说
内伤之论多矣,诸书统以七情赅之。
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是就五脏之性情而论也。
强调心的功能:而余则统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
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
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有:往往发热咳嗽,少气懒言,身重喜卧,不思饮食,心中若有不胜其愁苦之境者,病机有:(皆心君之阳气弱,阳气弱一分,阴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
元阳气过衰(即不能制阴),阴气过盛(势必上干),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尽群阴,阴气上腾,故牙疼诸症作矣。
再观于地气上腾,而为黑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虚火之症,而知为阳虚阴盛无疑矣。古人有称痨字从火者,即是内伤之主脑,惜乎言之未畅,而说之未当也。余故反复推明虚火之由,以为将来告。
望色
望色无他术,专在神气求。
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
部位须分定,(额心、颏肾、鼻脾、左腮肝、右腮肺)生克仔细筹。
吉凶都可料,阳浮记心头(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现红光,若无病者,乃元阳外越,旦夕死亡之征)。
闻声
细听呼与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肾),痰喘有无声。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厉(声大也)判盈缩。
抑郁多长气,腹痛定呻吟。
谵语虚实异,留神仔细评
(阳明实症谵语,乃热甚神昏,热极者,狂叫喜笑不休。
少阴虚寒症,言语错乱若谵语,其实非谵语也,乃气虚阳脱,神无所主也)。
【阐释】《难经》谓:'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肾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闻呼吸声息,可为察知五脏之助,自当细心听取。
至于痰喘之有声无声,呃逆之新久轻重,声音之大小,气息之长短,以及呻吟谵语等,均属闻诊中的主要项目,故须仔细留神。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以燥湿为纲,分辨各种声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颇为精审。其说谓:'五音不外阴阳,阴阳不外燥湿。……
燥邪干涩:声多属仄,或干哕,或咳声不扬,或咳则牵痛,或干咳连声,或太息气短;化火则多言,甚则谵狂,其声似破似哑,听之有干涩不利之象。
湿邪重浊,声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谓如从瓮中作声者然。或默默懒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声,或水停心下汨汨有声,或多噫气;化火则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语,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浊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间。
'又谓:'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实喘者,胸满声粗,气长而有馀;实喘者,出气不爽;虚喘者,入气有音。实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饮遏肺,有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宜疏利;
虚喘者,呼长吸短,息促而不足。虚喘为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固摄。
虚实分途,阴阳异治,然则闻声之道,顾不重哉!'可供辨证参考。
问症
探病须细问,疼痛何由生。
寒热分新久,痞满判重轻。
喜饮冷和热,二便黄与清。
妇女胎产异,经信最为凭。
切脉
【阐释】脉学自《内经》、《难经》以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李士材二十八脉最为流行,至清周学海著脉学四书,精详条畅,可谓集脉学之大成。其说谓:'总以浮、沉、迟、数、虚、实、长、短,八者为之提纲,得其纲则中有主宰,乃可应于无穷。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迟也;促、数也;濡、弱、细、微,虚也;洪(促、牢、滑、动),实也;弦、缓,长也;动、结、滑、涩、紧、散,短也'。并说这些都是脉的位、数、形、势,而其根源则在于阴阳、血气、寒热、虚实的病机。察脉即所以察病机,必须察脉准而后辨病始真。郑氏切脉诗大体与周氏相近,而极简明扼要,便于应用。并谓二十八脉虽繁冗,但初学原不可少,亦属切当之论。较郑氏稍后的蜀中名医家唐宗海,除著《中西汇通五种》外,还著有《医学一见能》一书,以示初学。其中对二十八脉的脉象与病机,有扼要的叙说,特转录以资参考。
浮脉,轻按即见,主表实,亦主里气内虚。
沉脉,重按乃见,主里实,亦主里气内虚。
迟脉,一息三至,主虚寒,亦主在脏之病。
数脉,一息六至,主实热,亦主真寒假热。
虚脉,三部无力,主诸虚,亦主素禀不足。
实脉,三部有力,主诸实,亦主素禀有馀。
大脉,应指洪阔,主病进,亦主正气内虚。
缓脉,应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气有馀。
长脉,过于三指,主气盛,亦主阳盛阴虚。
短脉,不满三指,主气损,亦主中有窒塞。
滑脉,往来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饮为病。
涩脉,往来艰滞,主血虚,亦主瘀血凝积。
洪脉,涌沸有力,主实热,亦主内虚不足。
紧脉,劲疾无定,主寒实,亦主身体疼痛。
细脉,窄小不粗,主冷气,亦主血脉不足。
微脉,模糊不显,主阳虚,亦主元气败绝。
芤脉,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遗精小产。
弦脉,端直中劲,主木旺,亦主痰饮内痛。
革脉,浮极有力,主阴亡,亦主阳不入阴。
牢脉,沉极有力,主寒实,亦主内有积聚。
濡脉,浮细无力,主气虚,亦主外受湿气。
弱脉,沉细无力,主血虚,亦主胃气不盛。
动脉,摇曳在关,主惊气,亦主阴阳相搏。
伏脉,沉潜着骨,主邪闭,亦主阴寒在内。
促脉,数中时止,主郁热,亦主邪气内陷。
结脉,迟中时止,主寒结,亦主气血渐衰。
代脉,止有定候,主气绝,亦主经隧有阻。
散脉,去来缭乱,主气散,亦主产妇之凶。
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
虚实分盛衰,大缓辨进退。
长有馀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涩艰难,
寒、热、紧、洪俱属实,
细、微、血气总为虚。
芤中空而血亡故道,
弦中劲而木乘脾经。
革则阳气外越,则阴邪内固。
濡气虚,弱血虚,虚各有别;
动气搏,伏气闭,气总乖和。
结阴促阳,辨迟与数;
代亡散绝,有去无来。
脉法多端,此为总索。
引起阳虚的八大因素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当然这个寒还应分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这就是造成阳损的共因。那么,他的个因呢?也就是导致样孙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方面:
第一是先天的不足,就是当我们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的状态直接决定胎儿的素质,因为那个时侯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完全依附于母亲,所以母亲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决定着胎儿的素质。象孕娠恶阻不吃东西,还有孕妇的不良情绪,都容易造成先天的阳气不足。
第二个原因就是嗜食生冷,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嗜食生冷寒凉的时代,过去没有那么多生冷寒凉,我们小的时候,想吃一个水果都不容易,甚至还要做树上君子,才能吃上一个,冰冻的东西就更加少了,现在不同了,你去宾馆,饭店,到处拿出来的东西都是凉冰冰的,想吃点常温的反倒不容易。所以现在寒凉充斥的太厉害了,这都是损阳的东西,作为中医,我们不能轻视这一点。你开的处方为什么没有用,就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你扶了四分阳,他给你损了八分,你说会有效果吗?不会的!
第三就是误用苦寒,现在因为观念问题,我们动不动就用寒凉,寒凉可以滥用,因为法不责众。而用温热就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不但病人责怪,医者也会失去主张。这个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对阴阳的认识不足,对于阳主阴从的关键点认识不足。认识不足,就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扶阳看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我看到很多医者不但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要想打翻身仗,还得依靠经典。因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可汗最伤阳气,最伐生机。
清代医家陈修园曾说过:”宁事温补,勿事寒凉”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一直都认为,人家说中医好,没副作用,我不这样认为,中医不但有副作用,弄不好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西医有副作用他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这个会伤肝,这个会伤肾,而中医友人说清楚寒凉会怎么样吗?大家想想,加入他是一个阳实之体,老是生发。运用苦寒,施治潜藏也未尝不可,象阳明的三承气汤,白虎汤,但是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之体啊。没有阳实,我们却用苦寒,阳气他一天天被夺去,难道这个副作用还小吗?所以陈修园有了”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之戒。他不是对明眼人说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辨认清楚阴阳寒热,用得着这么谆谆教导吗?正因为世医昏庸,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照着这个方法去治病,当不了上工,十之七八,当个中工还可以吧。仲景把这么大的天机透露给你,你还在那里滥用苦寒,这个问题,务必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四个就是滥用抗生素,这个问题尤其严重,现在西医在滥用,中医在滥用,老百姓自己也在滥用。你去问是个病人,喉咙痛吃什么?保证都回答,抗生素!抗生素在中医是苦寒一类的药物,尤其容易攻伐阳气,所以对实热病人,效果很快。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确实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也伤害了许多人的生命。美国在反思二十世纪的十大蠢事是,滥用抗生素是其中之一。沉痛的教训让他们醒悟了,现在西方国家不抗生素当成了洪水猛兽,管理比枪支都要严格,必须是严格的凭着医生的处方。而我们的国家正好相反,大家想想会有什么后果。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只要感冒发烧,一律使用抗生素,其实感冒没有什么,过去大人们常说,小孩发一次烧,就长一次身体长一次智慧。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做功,是阳气在做功。感冒发烧,大多是因为寒,《内经》讲的很清楚“寒者热之”,他怎能不发烧呢?这一点许多人想不到,而古人想到了。这个热是肌体在做功,驱邪外出,而我们要去帮它,怎么帮,让他更热,就像以前美国人打过来了,我们要抗美援朝一样,要分清敌我。现在不管了,全部上抗生素了,或者是一派寒凉,你说是在帮谁。大家看伤寒论,发烧了,先问有汗没有,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而桂枝、麻黄都是很热的东西,都是在助热,寒凉散了,肌体自然就不热了,他是很奥妙的。
现在,我们恐怕来呢肌体的百千分之一都没有认识到,我们只有跟着感觉走,这样容易走对路子。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这个意思。做中医的,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跟着指标走,就会出很多问题。现在很多问题出来了,小孩身体素质很差,经常感冒,一感冒就打点滴,过不了多久有来了。人体阳气的积极性,一次次被打击,他刚要寒者热之,你跟他唱反调,所以敌人越来越猖狂,怎么能不三番五次感冒呢?这样的病人,如果用中医辩证治疗,适当调理后,就很少生病了。因为你鼓励了他的阳气,鼓励了免疫力,他就会自己去做,人体很奇妙,你只能顺着他走。
第五个方面就是工作的烦劳,工作的烦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大家说烦不烦,劳不劳啊!现在都是夜以继日的忙,一年要叫几个论文,申报多少成果,要临床,还要上课。我们讲课烦劳,你们听课也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就是往外啊!,尤其是到了晚上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可是,一劳就不能归位,不归位就慢慢地耗散。
第六个就是房事。这是当代的一大问题,过去这个很单纯,房事限于夫妻之间,从佛教上讲,叫正淫。居士有五戒,不杀生,不喝酒、不偷盗、不妄语、不淫邪。不出家,。没有当尼姑,是可以淫的,但只限于夫妻之间,不能胡来。可是现在,满地都是淫邪,这个太方便了,不是好事啊,这一点老子早就提出来了,“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情欲这东西,最好不见,可现在行吗?到处都是可欲的广告,抬头可欲,低头也可欲,除非你闭上眼睛。你说心乱不乱,心把持不住,就会耗伤阳气,多少阳气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的。很多年轻人的身体就是这样被糟蹋的。
接下来就是作息。古时候,讲天人合一,就是物随阳而出,人也是一样。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叫“因时之序”这个序很重要,但是现在很难做到了,大家晚上几点睡觉?有没有七八点、九十点睡觉的,我看十一点睡的都很少,十二点、一点、二点是现代人正常的作息方式。阳气当入而不能入,这就叫非时之序,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体的阳气这时要归根了,归根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阴阳交济,这个时候你不睡,阴阳交济不成,尤其是子时,阳气没法归根,就像牛郎织女,盼郎郎不归。阴阳没有交媾,怎么化生精,阳为什么要归根呢?因为上面是阳位,下面是阴位,阳到阴位来就是为了交媾,阴阳交通了,天地才能交泰。才能生生不息。所以《内经》讲因时之序,人与天地相参,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听刘力红说过,上海有一位按摩师,急哦啊陈玉琴,他的影响力已经到了海外,他在按摩上有一套宝贵的经验,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并提出了很重要的两条保健方法,一个就是要敲打两侧的胆经,一个就是要早睡。我认为这两个方法很好,简单明了,尽管他自己做了很多解释,但用中医的思想归结起来,就是扶阳。早睡早期是为了更好地收藏,敲打胆经是为了让机体的阳气更好地生发。收藏是扶阳之体,生发是扶阳之用。他的方法关互到了阳气的体和用,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谈到早睡早起,使我联想到了当前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几乎没有一个小孩能够早睡。尤其是到了高中,更加没有办法。所以现在学生的身体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小学开始就这样,初中加一层,高中又加一层,有时候十二点都做不完,还得开夜车。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把本钱丢了,考上北大、清华、哈佛又有什么用?所以我想,有些国外的敌对势力想来颠覆你,其实只要拼命地说你教育好就行了,就会达到颠覆的目的。西方的教育什么样,大家可以考察一下,为什么现不小孩爱出国上学,就是为了逃避这样一种教育制度。每一位搞中医的人都应该呼吁,负起责任,再不能这样恶化下去了,继续伤害孩子,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起责任!
否则,他们的健康就会被毁掉,这是可以看到的事实。现在普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身体都很糟糕。我认识一个在中医上很有见地的医生,他从小学开始就让儿子迟到,开始还给儿子写假条,后来跟班主任熟了,说明这个厉害,假条也不写了。大家都知道,小孩是纯阳之体,所以不需要怎么锻炼,呵护阳气就行了,怎么呵护,睡觉就是最大的呵护,就是说小孩睡觉一定要很充足,这样他的身体就会健壮起来。他每天督促孩子一件事,就是早点睡觉,其他的一概不管。小学时很糟糕,但是到了初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初二,他根本不需要锻炼,体育都是班上前一二名,跳高、跑步样样都行。这说明什么?体质好啊!足足地睡了六年,这是什么概念,等于好好养了六年的阳气!他能不茁壮成长吗?后来学习成绩也慢慢上来了,也是班上一二名。这是个个例,说明了什么?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在下来一个就是心性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体的疾病不外乎三种原因引起的,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其中内因很重要的就是心性因素。为什么心性会导致病呢?这一点《内经》讲的很清楚,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谈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是主神志的,有关心性的一切都有心来主宰。心性的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心、影响到神明、当然也会影响到十二官,因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嘛。
上面我们谈到了导致阳气耗损的八个因素,这里想补充一个方面,就是自然格局对人身的影响。《内经》里说,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四时的变化,天地四时格局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改变。那么现在天地四时是怎样的改变呢?从大的方面看,我们的地球在被污染,维尔萨姆被污染呢?因为工业化、城市化了。现在地球在逐年变暖,进过藏的人都知道,过去进藏,即使是夏天去,也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可是现在呢?即使隆冬进藏,雪山也不多见了。雪山不见了,地球变暖了,那么这个变暖是实火还是虚火呢?需要我们诊断。这个热从哪儿来的?很清楚,是从地球内部来的。
石油也好,天然气也好,煤炭也好,都是从地球内部来的,地球内部的阳气就像人的元阳一样,本来是应该潜藏的,可是我们把它翻出来了,用来烧锅炉,开汽车。这样以来,上面的热多了,下面的热越来越少了,上热下寒,这就是地球的格局。回到人身上来,现在十个人九个有火,随便吃一点煎炒的东西,就会喉咙痛,脸上起泡,其实这就是地的格局的影响。老子不是人法地吗?自然地格局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上来,这就需要医者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把握天地的变化。《内经》反复强调:“治不法天之要,地之理,则灾害生矣。”以上我们实际上谈的就是天纪、地理,如果不知道这些,治疗上就会出现问题。现在很多医生抱着寒凉不放,差的就是这层东西。
郑钦安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