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介绍一下机圈的颜值新风尚

如今凛冬将至的说法,在手机行业已然不是一句空话了。

从为数众多的市场调研机构给出的不同角度结果中,也明确表明了这一市场已经不及前几年销量猛增的时候了。

而手机作为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厂商也注定在市场环境不佳时,不太敢采用过于激进的策略,因此在这一时间段里,紧随潮流也就成为了减少出错概率的不错选择。

  • 新潮流新主张

从MWC2018上发布的三星S9系列、索尼XZ2、华硕Zenfone 5开始,再到三月份发布的vivo X21、OPPO R15、华为P20,玻璃材质机身外壳也悄然成为各大厂商的心头好。

但是在此之前,高端机市场对于玻璃机身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是因为玻璃材质的高颜值,另一方面则对于其耐摔耐刮性不足的忧虑。

毕竟消费者花了几千大洋买的旗舰产品,到最后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这无疑也成为了产品的大忌,因此在此前,塑料和金属材质几乎统治这一领域。

  • 是时候和塑料 /金属,说再见了

在诺基亚还一骑绝尘的时代里,塑料几乎成为了各厂商的最爱。

这种主要以聚碳酸酯为主的材质优点其实非常多,强度极高(抗摔防弹还能砸核桃)、信号传输效果强、阻燃性能出色、着色相性好(科技以换壳为本的来源),虽然其耐磨性不足,但是也可以通过镀膜工艺来弥补。

可以说,聚碳酸酯优势数不胜数,但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却直接让其从旗舰机型标配的宝座上跌落,那就是塑料本身的廉价感。诸如“花5000块体验手握拖鞋的感觉”之类的调侃,也让如今塑料材质无奈成为了低端产品的“好伙伴”。

相比于朴实无华的塑料,金属的质感和玻璃的光泽无疑更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想象。

说实在的,金属和玻璃其实在观感上是各有千秋,那问题来了,为何在2018年之前,金属机身更被偏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玻璃机身不仅成本高,而且加工难度大和良品率低的问题,使得其很快就让位给了美观大方和色泽华丽的金属一体化机身设计。

在这其中,最典型的产品无疑是2013年的HTC One M7,这款HTC巅峰时期的作品可谓开一代先河,在经过了苹果iPhone 6的“致敬”之后,这种三段式设计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火遍大江南北。

虽然金属断点和“白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天线信号,但是这种设计对于外观整体性的破坏性却更加显而易见,此外金属材质的缺陷还表现在了着色工艺的复杂上,目前常见的阳极氧化尽管能实现多变的色彩和高饱和度的效果,然而成本和产量的老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频发。

  • 玻璃机身才是新王道

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消费者无疑也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买一款自己喜欢产品。但是由于手机同质化的问题在全面屏时代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上游供应商的技术水平与日俱增等情况的出现,在诸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也让玻璃材质的回归变得顺理成章。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手机早已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和手表、服饰、发型一样是凸显品味和个性的窗口。而越容易损坏的材料,就越显得高大上(毕竟能够在某种程度表示你不差钱)。

换回厂商的视角,通过对消费者多年的教育,为手机带壳已经成为了主流。有了手机壳的保护,玻璃的莫氏硬度低于砂砾导致不耐刮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同时钢化处理和边框凸起的设计,配合手机壳的缓冲也保证了玻璃机身不再“一摔就碎”,再加上手机厂商发明性所提供的碎屏险,也让消费者对于玻璃的“恐惧”基本得到缓解。

少了后顾之忧之后,玻璃材质的优势就被厂商们发挥到了极致。由二氧化硅制成的玻璃机身很容易地就能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随着“色彩战争”的愈演愈烈,渐变色也成为了厂商们的新宠儿,例如在OPPO R15和华为P20上的渐变色设计,就营造出了与传统纯色完全不一样的梦幻感。

同时,在iPhone X、三星S9、小米MIX 2S都已经或者即将拥有无线充电功能之后,这种更加便捷和酷炫的充电模式可以预见地会成为今后高端机型的标配。在此前由于金属机身由于金属的特性,导致电磁线圈无法在手机内部接收无线充电底座输送的电能,因此也让玻璃材质后壳成为了无线充电的最好伴侣。

除了塑料、金属、玻璃这三大主流材质之外,凯夫拉纤维、竹子、皮革也是许多厂商喜爱的新玩意,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还是没有被大范围应用。至于玻璃之后,手机厂商要怎么继续“微创新”,小米MIX系列的陶瓷机身就是不错的选择,尽管它目前面临的就是玻璃材质当初的困境,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温润如玉的陶瓷也极有可能会新宠。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去年iPhone X顶着质疑而大获成功的背景,以及消费者对于无线充电这样功能的追求,玻璃机身有极大会成为今年旗舰机型的标配。而抓人眼球的渐变色设计也会和玻璃机身相辅相成,继续在高颜值的康庄大道上向前狂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推 荐 阅 读 」

评测 | 老兵重生:索尼NW-A45高解析随身听

给你一个用随身听而不是用手机听歌的理由。

我们测试了一整个晚上,想看看滴滴到底有没有大数据杀熟

答案是……


关注我们,更多惊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