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夜读书
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又见这著名的对联,这是哪个充满智慧的古人构想出来的浪漫意境呢?
在一个幽雅,清净的环境,或是日间花下或是暗夜青灯,一捧清茶,一卷圣人之教诲在手,身旁还有红袖伴读,暗香频显,若有若无.这是在读书吗?这是怎样的享受!
遗憾的是,这种在古人眼中也许司空见惯的场景对于现代已经是奢侈了.特别是在蝉鸣被高速列车的呼啸替代,星光因都市霓虹灯的闪耀而暗淡,痛饮狂歌疯度日的日子被单调而拥挤的工作日程安排的没有踪迹的时候,你才更加悲哀的体会到,书确实还是那些书,确实还是知识的承载体,但是,我们已经很难有读书的那种心境了.
是因为我们太忙吗?
恐怕不是的,因为鲁迅先生的话说的好啊:”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我们身旁确实不乏不少可以在像鸽子笼一样密不透风的日程中变魔术一样的获得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所以,忙知识借口而非理由.更何况书目前依然是主要的知识传播手段,对于人人都处于知识饥渴状态的现代人来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样的饕餮是不容错过的!
我们都在看什么书?
这个问题也许触及到了实质?是啊.我承认我在进入大学以后已经再也没有看过哪怕是一本的长篇经典名著了.一位和我要好的同学夸耀说他正在”重读”<红楼梦>引起我的羡慕. 要知道对于我通读<红楼梦>的梦想恐怕只能停留在幻想了.读过的长篇小说大多集中在初中的”读书大比拼”活动中,那时候我也确实有点佩服我自己了;短短的几个月就可以把<匹克威克外传>,<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镜花缘>,凡尔纳的”科幻三步曲”这样的小说,<布什总统沉船的海湾>这样的时政评论,大量的杂书以及几十本杂志一口气看过并且对其中的一些章节记忆犹新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佩服我自己了.到了高中看了断断续续的看了<古文观止>,<鲁迅全集>,<林徽因传>和<红楼梦>的好多段落.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大学生要依靠那么多的高中阶段的甚至初中阶段的书来作为知识储备充门面,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但是,不知哪位作家说的好:文学作品的作用或许是女人脖子上的钻石项链,虽然璀璨夺目却无实际用途,要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还得靠锅碗瓢盆.也是超级大国的核武器:作为国家武装体系的威慑而存在却永远不能有使用的机会.打仗还是依靠坦克飞机机关枪.话随不那么顺耳,似乎也不怎么正确,但是,对于这个浮躁年代也许是一个完美的注释:好了,去看看那些写着”How to…”的书吧,钻石戒指算了买吧,家里的水管子还得修呢.核武器老实在武库里歇息去吧,我已经端起上刺刀的步枪---这玩意心理塌实!
但是,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现实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恐怕还要迷雾重重.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书本这样的纸质媒体的传统的线性结构的知识已经无法让我们已经被”信息化”了的头脑再也不能适应了!我们开始习惯于非线性的,立体的,虚拟化的思维,需要网络时代的新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失去了长篇文章的阅读能力,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显性和直观的接收信息,这是一个悲哀.所以不能通读红楼梦,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因为有了GOOGLE,百科全书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有了共享资料库,图书馆的作用在急剧减小;因为有了技术论坛和爱问,知识堂这样的互动,十万个为什么也实在没有必要加印一个新版本了.因为获得知识轻而易举,教授们请不要再拿那一串念着都不顺溜的专业名词忽悠人了:只要有了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那点东西小孩子都会!因为知识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把人的大脑作为信息仓库使用的学习方法也基本可以作为历史了.
是的,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时代,不知不觉中这个时代已经为你进行了洗脑,我们的思维已经发生了风暴的高潮, 红袖添香夜读书?在读书之前,恐怕得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吧:风暴的结局是什么?怎么适宜这个形势?
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把他留给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