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孩子需要的那个“妈妈”其实并不存在

【一位母亲的留言:想把孩子带出困境】

詹校长: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班主任,驻校教研员,我想做好自己,是不是可以给孩子好的表率?但现实是我无论如何努力,看似对自己的孩子无能为力。
我无比忧心,长达4年。
孩子今年高一,已请假2周多,每天黑白颠倒,刷抖音追剧《哈里波特》。
初一上学期期末至初三辍学,期间转学住宿不适,留级不适,试私立艺术学校不适……
今年疫情期间开始补课应付中考。没达到分数线,但因我求助校长,在我教的普高入学。我为陪伴她,跨年级任课,工作量翻番。
孩子基础薄弱,说高中可以多念几年,也许高一重读,也许高三补习。
时常请假,再补课追。
挑剔师资、挑剔学习氛围,入学进尖子班,听不懂太多,数学、英语、化学三科长期脱离课堂,在我办公室自习,课内外只学物理、生物、语文三科。说再通过补课追上进度再进另外三科课堂。说因自己初中欠账太多只能慢慢来。月考物理50来分,生物88。尖子班进度太快,劝转普班,试听之后,对学生上课状态、教师唉声叹气不喜欢……
我焦虑,急啊,孩子太难,劝她学文科。试听3节,非要自习之后再说入班。我坚持让孩子入班听课,劝说不成,办公室同事也帮我劝。孩子找了借口下楼,让我送她回家,一天又一天请假……锁房门,让叫外卖才打电话给我,晚上我跟班回去22:30多,陪她看剧,想改善母女关系,想求助孩子任课老师帮她走出困境……一切收效甚微。我该怎么办?
【我的回复:你自己先进入困境,然后把孩子带进了困境】
这位母亲的困境是——
第一,只给了孩子一个选择——学习。
孩子的生命,不是为学习做准备的。比单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生活。
第二,只给了学习一个选择——学科学习。
其实,学科学习只是学习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特别是老师)往往拿学科学习替代学习的全部。这样的替代,伤害了很多孩子。
第三,只给了学科学习一个选择——考高分。
在学科学习中,因为功能,因为兴趣,因为关系,因为选择......考分的高低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这位母亲,却不能接受。
因为无法选择,把孩子逼得只有一个选择——选择了放弃。
第四,野蛮地认定自己的要求就是孩子的需求。
这位母亲,对孩子刷《哈利波特》是不能容忍的。
我要说的是,孩子在学习中没有获得感,在生活中没有幸福感,在交往中没有存在感,她为什么不能刷《哈利波特》呢?
第五,孩子需要的那个“妈妈”并不存在。
一位好母亲,会关注孩子喜怒哀乐,会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分数。
但在孩子的面前,这位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老师(不称职的老师)的角色。母亲的人格缺失。孩子需要的那个“妈妈”其实并不存在。
“妈妈不存在”,孩子应该得到的妈妈的帮助也自然不会出现。孩子因为绝望而放弃。
这位母亲(其实,她算不得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母亲),不管怎么努力,结果总是错的。为什么?因为错的行动导致了错的结果,错的观念导致了错的行动。
不断的努力,导致一连串的错。越努力,越焦虑。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孩子遇到的不是“学习问题”(点击查看)。
(作者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崇敏家庭关系学校校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