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放大自我的吴王刘濞:叛乱仅三个月就告失败
时间:2012-03-23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吴王刘濞为什么叛乱仅三个月就告失败?
笔者研究认为,吴王刘濞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无限放大自我——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制造的谎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低地估计了朝廷和人民统一国家的决心。
一、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制造的谎言。
刘濞为叛乱制造了一个谎言:他在遗诸侯书中是这样说的:“汉朝有奸臣,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的土地,派法吏弹劾、囚系、审讯、惩治诸侯,专以残杀侮辱诸侯为能事,不用对诸侯王的礼仪对待刘氏骨肉同胞,灭绝先帝的功臣,任用奸臣坏人,惑乱天下,危害国家。皇帝体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国情。我要起兵诛灭他们,恭敬听从各位指教。”(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戮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仪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也就是说,他的举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而永葆刘氏江山。这一种做法,后人解释为“清君侧”。
这一谎言确实很能蛊惑人心。从历史上看,异姓韩信、彭越、英布叛乱不是都被镇压下去了吗?因而刘邦遗训:“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当政,又是异姓篡权,吕后一死,陈平、周勃诛杀诸吕,政归刘氏。这一次,异姓晃错又来篡汉了。所以,平素对孝景帝削藩心怀不满的六国之王就跟他走了。参加叛乱的那些官兵相当多的人也是听信了这一谎言。
刘濞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制造的谎言能欺骗天下,随后起兵造反。当汉景帝用袁盎的计策杀了晃错以后,七国之乱没有平息,但这一举措对揭穿这一谎言起了关键作用。清君侧,侧已清,为何还不退兵?可见刘濞只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已,真正的目的是要由自己坐江山。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一批蠢人,自己制造出谎言,以为天下人都信以为真,但实际上人们心知肚明,都能看出其真正目的。安徒生童话里有一个故事“皇帝的新衣”。只有皇帝一个人以为自己是穿了新衣服,其实谁不清楚,皇帝身上是什么也没有穿,赤身裸体。
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打仗,靠的就是实力。应该承认,吴王是一个很看重积聚国家实力的人。几十年来,他苦心经营吴国,想的就是有一天反叛,取而代汉。他在遗诸侯书中说:“我国虽然狭小,土地也有方圆三千里;人口虽然少,精锐的士兵也能准备五十万人。本人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他们的君主答应派士兵跟随我进兵,我又可以得到三十多万人……我国虽然贫穷,但我节省衣食,积聚粮食,积蓄金钱,修治兵器甲胄,夜以继日的努力,有三十多年了,都是为的今天,希望诸王努力能得到我的奖赏。能逮捕杀死大将军的,赏赐金五千斤,封邑万户;逮捕杀死将军的,赏赐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户;逮捕杀死副将的,赏赐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户;逮捕杀死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赏赐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户;逮捕俸禄一千石的官员,赏赐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户;以上有功的人都可被封为列侯。那些带着军队或者城邑来投降的,士兵有万人,城中户口万户的,比照逮杀了一个大将军得到的赏赐;带来士兵及城中户数五千的,比照逮杀了一个将军得到的赏赐;带来士兵及城中户数三千的,比照副将;带来士兵及城中户数一千的,比照二千石的官员;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职位差别受到封爵赏金。其他的封赏都一倍于汉朝规定。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只会增加爵位封地,不会保持原状。希望诸王明确地向士大夫们宣布,我不敢欺骗他们。我的金钱天下到处都有,不一定到吴国来取,诸王日夜使用也不能用光。有应赏赐的人告诉我,我将前往亲自送给他。恭敬地奉告诸王。”
刘濞的实力真的可以跟汉朝抗衡吗?当时的吴国的地盘只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并非富饶地区,好多地方尚未得到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汉朝最富裕的仍是中原地区。荥阳敖仓为中国粮仓,也是七国之乱的必争之地。诸侯占地面积,也不是很大,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诸侯国都参加叛乱。胶西王的群臣曾劝胶西王不要参与叛乱,说“诸侯之地不足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什二”即十分之二。
更重的是,汉朝将军事大权权牢牢在中央政权手中,是最终击败了叛军有力保证。请看下面一仗,刘濞是如何惨败的:
吴王渡过淮河,与楚王向西进军,开始时锐气极盛。梁孝王派六个将军带兵攻打吴王,都不能获胜。梁王不得已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太尉)报告情况并求援,条侯不答允。皇帝派人让条侯救援梁国,条侯还是坚持自己制定的计策不肯出兵。此时的周亚夫于荥阳会总各部队,坚守营垒不出击叛军,而派出弓高侯等率轻骑兵断绝吴楚兵的粮道。吴兵缺粮,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坚守营垒,始终不出击。……吴兵饥饿之极,不得不向后退兵。这时,太尉出精兵追击敌军,将敌人打得大败。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只带领几千人逃走,至江南镇江。……一个多月后,越人斩吴王头来报知太尉。前后大军与叛军相攻守仅三个月时间,吴楚之乱即被平息。(“太尉既会兵荥阳,……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之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举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周亚夫是汉军的重要将领,军队纪律严明,国家利益至上,为了把敌人打败,即使是皇帝亲自招呼也不听。吴王虽然开始节节胜利,却没有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能用奇计的名将。他的数十万军队,虽不是乌合之众,却越战越乱,最终惨败。吴王刘濞实在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三、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统一国家的决心。
吴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行夺取国家最高权力之实,其谎言和阴谋确实“太有才了”。自他发明了这个谎言和阴谋以后,多次被历史上的谋权者所用。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早就看出了他的险恶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除掉一个晃错,有必要这么用兵吗?分明是夺权。
他许下的奖励不为不丰厚。按他的理解,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有多少人相信他的奖励条例?又有多少人拿到他的奖励?首先,他的叛乱是非正义的,用再多的诱饵去骗人,只能暴露其险恶用心。再次,他的叛乱能坚持多久,人们不得不怀疑。即使得到这些奖励,终有一天被汉军所灭,奖励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像刘濞这样的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至无限放大自己呢?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他们看错了潮流。国家要统一,人民要团结,是大势所趋,谁也不愿意回到无休无止的战争中去。这些人又总从一己私利出发。吴王对朝廷早有怨恨。孝文帝时,吴太子入朝,得以服侍皇太子饮酒博戏。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人,浮躁剽悍,又一直骄横,博戏时争占博盘上的线,对太子不恭,太子就拿博盘砸吴太子,误伤了他的性命。文帝于是派人将吴太子送丧回国安葬。到了吴地,吴王大怒说:“天下同宗,既然死于长安就葬在那里算了,又何必运回来安葬呢?”又将儿子运回长安入土。吴王因此渐渐不守藩臣的礼节,称病不入朝。那些被他鼓动起来叛乱的人,也是从一己私利出发,都是因故被朝廷削去土地而心怀不满的人。如果,他们多从国家利益考虑,公而忘私,怎么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呢?这些人往往在高估自己的同时,低估对方。刘濞看轻当时的汉景帝。汉景帝是刘邦的孙子,为人老实;而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是当今皇帝的叔叔,62岁了,资格老,社会结交广。刘濞心里一定常想,与其侄儿做皇帝,不如我做皇帝。刘濞在反叛的时候,也一定想到自己会成功。如果他想到会失败,就不会反叛了。再一个原因,吴王刘濞看问题的过程出了错误。整天与他在同一个圈子里的是些什么人?有反叛意识的诸侯、下级阿臾奉承者、有求于他的嫔妃妻妾。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更没有一个反对者。
人要能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时时克服自己的一孔之见,把自己放在客观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如果不能做到主、客观的一致,但至少不能无限放大自己而犯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