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门客现象
时间:2011-12-31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门客现象。门客也叫食客、舍人。是具有相当身份的贵族所养的一批待用之人,不乏贤士、能人、有特殊技艺之人。他们在关键时刻往往为主人效力,为国家效力,起到寻常人起不到的作用。门客的多少,往往表示人才的流向。门客越多,国家越是兴旺。
据《孟尝君列传》所载: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是靖郭君田婴。而田婴,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的庶弟。靖郭君死后,文代父,立于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舍业厚待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
从这段文字,我们得出几个信息:能养得起门客的是国君的直系亲戚。这些门客的组成,一是“诸侯宾客”,是指失意的旧贵族,而不是普通的贫苦百姓;一是“亡人有罪者”,具有一定技能的逃跑的罪犯。但据有关资料介绍:门客广义而言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门客数量实在惊人,数千人。这是一个师的人数,也是一所中等大学的人数。要衣、要食、要睡、要拉、要活动空间,没有上千间的住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数千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也是无法管理的。
怎么解决门客的吃用?从司马迁写了冯谖下去收利息一段,我们略知一二。“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馀不入,贷款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意思是,三千人的开销实在太大,只靠封地收租解决这些人的吃用不够,孟尝君又想出一个放贷收息的方法解决吃用。这种经营思想颇具现代意识。只是由于老百姓穷,利息难收,维持门客的正常开支就有了危机,因而孟尝君问门客:“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这样冯谖就出场了。他下去后,将“贫不能与息者”的借据全部烧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烧去呆坏帐,而对能够收上来的坚决收,并重新订立取息时间。
怎么管理门客?我们从下面的事实也看得出。还是上面提到的冯谖,初来到孟尝君门下时,“以贫,身归于君”,置“传舍”十日,生活很差,此人“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将他迁往“幸舍。”住了五天,此人又唱那首歌,把后三个字改为“出无舆”。孟尝君又将他迁入“代舍”,出入有马车。住了五天,这人仍然弹剑而唱,这次要求更高“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无法满足他了。“传舍”、“幸舍”、“代舍”,就是三个等级,估计还有更复杂的组织,比如讲学馆、时事研究会、谋略制订室、写作室。(《吕氏春秋》为吕不韦门客所写。)
第一,必需做事,不得无所事事,否则会很难看。《平原君列传》中讲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平原君已经确定了十九人去楚国,还差一人,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自愿随行。平原君问:“先生处胜(平原君名)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回答:“三年于此矣。”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意思是,贤能之士处世,如同锥子放在囊中,已经可以看到它尚未露出的尖端。今天你在我门下已三年,左右对你没有什么称诵,我也没有听说过你这么个人,是你什么本领也没有吧。你没有什么才能,就留下来吧。好在毛遂回答得巧妙:“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思是,那么我就请你今日把我放在囊中吧。假如我早处囊中,早就会脱颖而出,不要等到现在才见到我的才能。
至于这些食客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应该自由度较大。
这些食客并不白吃饭。
第二,谋划大事。这往往是门客中的高级智囊人物。相当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私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孟尝君列传》中记叙,由于齐王被秦、楚离间,齐王以为孟尝君名高盖主,就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冯谖先西说秦王:“天下游士西入秦的,总是欲强秦弱齐;东入齐的,总是要强齐弱秦。秦、齐为雌、雄两立,最终雄者得天下。”秦王问:“怎样使秦为雄?”冯谖说:“使齐国重于天下的,孟尝君。今齐王毁废之,孟尝君心中非常仇恨,欲叛齐入秦。只要孟尝君叛齐,秦可得齐地,秦国不是可以称雄么?但是齐王也可能复用孟尝君,则秦、齐谁雌谁雄就难料了。”于是秦遣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再回到齐国,对齐王说:“秦国准备迎接孟尝君了,你何不趁秦使未到时,复孟尝君的职务,给更多的封邑他,孟尝君必喜而受之。”齐王果信。秦之使者闻孟尝君复相齐,还车而去。
又《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的门客侯嬴,年七十,给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
第三,参与行动。《孟尝君列传》中狗盗之士,盗得狐白裘,使孟尝君得以献秦王幸姬,从而逃出宫;鸡鸣之士学鸡鸣叫,使函谷关鸡皆叫,从而使函谷关开,孟尝君得以过关。《魏公子列传》中朱亥直接参与窃符救赵行动,在晋鄙拒绝配合的情况下,“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平原君列传》中为解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与楚合纵。平原君从门客中挑选20人前往楚国,毛遂以惊人的胆量和三寸之舌说服楚王,并歃血而定纵策,楚出兵援助赵国,遂解邯郸之围。
魏相魏齐曾使舍人毒打范睢,肋折齿断,然后用席子一卷丢弃在厕所里。这些舍人喝醉了酒,就在范睢身上撒尿。(《范睢蔡泽列传》)
第四,培养死士。魏信陵君姐为赵平原君夫人,秦围赵国,信陵君决意救赵,但魏王名为救赵,实为观望。“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意思是,信陵君考虑,恐怕最终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赵之兵,而自己绝不能苟且偷安而坐视赵国灭亡。于是请众宾客,大约有车骑百余,前往赵国,要与秦国决一死战,宁可与赵国一同死亡。这里的宾客就是信陵君的门客。像朱亥、毛遂这些人也都是抱着必死信心的。
第五,成就国家的栋梁之才。从门客中产生国家的栋梁之才,最典型的是蔺相如,他是赵国缪贤的“舍人”,完璧归赵后,升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再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也有相反的栋梁之才,如赵高。
战国时期养门客之风盛行,而且呈相互攀比之势,《春申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渐。”意思是,赵平原君曾派人去参观春申君家,春申君让赵使者居于上等官舍。春申君的门客众多,有三千多人,这些人中的上等门客出来见赵使者时,都穿着嵌着珠宝的鞋子。赵使者自觉惭愧。
战国时期的门客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之初的一种特有现象,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初的蓬勃向上之势。可以说,没有地主阶级的兴起,就没有人才的流动,也就没有门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