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妄无臆亦无惑——《论语》悟读【35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第十四篇第三十一章:
【原文】
子曰:“不逆(妄断)诈,不亿(通“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妄断他人欺诈,不臆测他人不守信,却能事先识破各种诈骗和失信,算是贤达吧!”
【悟读】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至高的诚信是不会止息的,而不止息才可长久。语自《中庸》,诚德的本身,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它是“天命之性”性德本具的功能,是“心物一元,生生不已”的原动力。
夫子本章强调的是贤达之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凭空怀疑,也不臆测,又有知人之明。
任何的妄断和臆测,从心理而言,皆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在佛教看来,就叫“我执,即认为生命中具有永恒不变之观念,这样的执念,便是“我执”,“我执”往往是一切痛苦之源。
万事万物都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的,任何主观或客观的妄断和臆测都有可能走进误区,这就要求世人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生活中,有一种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面凶之人则臆断为坏人;面善之人则轻易定为好人。这种依靠想像力生存的人恐怕永远难懂生活之真谛。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多疑”之源,往往是由于自身的不明。不明则多疑,明则少疑或不疑。仿若明镜,体察万物,不会为纷乱的表象所迷惑。
对别人的不设防,除了自己的明达,还在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私心。人际交往中,如果不会抱诚守真,恪守不违,没有自己的真心和原则,处处算计他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真正的智者,往往不怀私心,不妄不臆,通达通透,圆融无碍,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