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知己:西医霸道|中药王道|针灸帝道
1
昨日去医院探望老婆的表哥,仅比我大一岁,三年前视力模糊被诊断脑瘤,去北京做了手术,现在病情恶化,口不能言,鼻腔插入软管鼻饲流食,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人瘦骨嶙峋,目光呆滞,其老妈整天以泪洗面。
我一般不愿意去大医院的住院部,觉得这里是地狱在人间的展现,你看那些哭的、喊的、叫的,手术室里,正在被切割修理,更换零部件的,正在被化疗的,缺胳膊少腿的,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直到在太平间里等待被销毁的,等等等等,这难道不是人间的地狱?
我在想,如果表哥当时不去动手术,采取中医保守治疗,通过中药、针刺、艾灸等综合调理,可能情况不至于此。
苏格拉底有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不靠谱!相信你的自愈力,医生看似妙手回春的治疗,其实只是他帮你激发身体的潜能。所以要了解自己,首先要懂身体,要懂医,病患来临之前,才不会慌了神,束手无策!
2
如何看病,中西医有不同的角度,天下无疾在其书总结:西医霸道,中药王道,针灸帝道。
西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基本不存在。医生考虑的头等要事,是形的变化。多余的形出现,如肿瘤、病菌,最好直接去掉;形有不足,如贫血、脱水,最好能马上补足。某些时候确实有力挽狂澜的卓效,但思路上仍不免简单粗暴,称霸道比较贴切。
中医理论对气层面的问题把握精当,治疗思路在于凭外界自然之物,对人体之气的异常给予纠偏性的调和。操作层面,往往逆其性而为之,以为长治久安。寒者热之,热则寒之,虚者实之,实则虚之。这些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属于典型的有为法。所谓有为,往往可以直接解释为:我认为,我想要。这个我,是站在患者、病情对面的医生的角度。因为有我,手段温和,故称王道。
针灸治疗的思路,与两者均有别。针刺可以治疗有形实体的异常(比如腱鞘囊肿),但治疗对象并不是有形实体本身,而是前文所述的“气”。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囊肿周边无形的气的激发,将局部淤滞的津液、血气通散,令气行则血行、水行。打个比方,某洼地下雨积水,西医的策略是派一辆抽水车过去,直接将有形的积水抽走。针灸的思路则是,召唤洼地周边的城管和民众,群策群力,疏通下水管道,让积水顺利排出。毕竟家门口有个水坑,大家出行都不方便,所以积极性其实很高的。针灸顺其心意,促其向好而不露痕迹,是为帝道。
对无形的气的调治,针灸思路同样与中药有别。举例来看,中药疗法治寒以热,治温以凉,旨在纠偏。在针灸疗法中,治疗方法则是“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细细品味,这里并不存在“纠偏”之义。所谓疾与留,主要反映留针时间的长短。推究其理,寒性收敛凝滞,气行缓慢,非久留针其气难行;热性躁扰鼓动,气行迅捷,即调即行,久则耗气。换从体验的角度来认识:譬如某人内心一片冰冷,想要的不会是短暂的热情,而是恒久的暖意;如果心中充满怒火,想要的通常不是持久的冷静,而是瞬间畅快的爆发。
再看补虚泻实。从形式上看,中药疗法与针灸疗法对虚实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不过,具体到治疗方法,会发现两者思路仍然明显不同。中药补虚,如人参、黄芪、阿胶、熟地,基本思路是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弥补人体某种气的不足。中药泻实,以大黄、黄连、银花、胆草,则是用清泻作用的药物去削弱火热等邪气的亢盛。究其本质,仍在纠偏。而针灸所谓的补法,并非真正补进去某种有形之物,而是指和缓轻柔的手法。同理,泻法是较为刚猛有力的手法。再次体验:一个人身体羸弱,有气无力,需要的一定是轻声细语,关怀备至;相反的,一个盛怒之下火冒三丈的人,需要的往往是一次痛快的宣泄。可见,针灸治疗的基本思路,并非逆其性而治其病,而是顺其性以调其气。如此因势利导,大化无形,堪称帝道。
3
再回头看西医,因为霸道,所以对抗!像抗生素、抗病毒、降压、镇静、手术等等西医名词,已然闻出浓浓的火药味!
比如扁桃体,如果反复感染炎症不退的话,有的西医就是一切了之。我们认为,从生理上,这会破坏咽喉的免疫淋巴环,导致病邪以后长驱直入。咽喉若不表现病痛,会改道深入到内脏层次。另外,切除扁桃体会造成心理的问题,心包和心神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患者以后会变得敏感、易激惹,使抑郁的发病可能性增大。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要轻易毁伤、割弃。
预防咽喉肿痛的方法,无非老生常谈,就是保持自己免疫功能正常运行而已,不晚睡、不熬夜、少吃烧烤。
在徐文兵《知已》一书中认为,中医快速治疗扁桃体肿大、疼痛、发热的方法有,用针刺在少商穴或商阳穴放血,也可以用耳针在耳尖放血。点按膻中穴,揉按直到痛点消失,点按巨阙上脘穴,揉散满实硬结。
4
那么,中医如何看病?中医认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素问》谈及治疗时反复强调: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无问其病,就是不管你是什么病,感冒也好肿瘤也好,心脏有问题,血压高了,把西医检查的那些指标,统统放下。《伤寒论》16条有这样的十二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张仲景的十二字薪传,也是中医人的下手处,随证(症)治之,而不是随病治之,更不是随指标治之!
证是中医的眼目,知道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病”在哪里,阴阳在哪里,本在哪里,然后才能做和合阴阳,以平为期。
在《黄帝内针》一书中,作者杨真海为我们举了例子:
比如一个胃痛的病人,我们可以了解它相关的现代资讯,例如它是胃溃疡?它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它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它是胃窦炎?甚或它是胃癌?了解这些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大致帮助我们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这个可能需要相当的时间,而那个也许一二次就好了。这些资讯的意义仅此而已,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犯何逆”,比如这个痛在胃脘部,是偏左还是偏右?或是居中?有没有牵扯到背部?如果是偏左,那么说明病在阳,阳病就要治阴。偏左的范围有多大?是偏到了阳明?还是偏到了太阴?甚至到了厥阴?如果还牵扯到背部也痛,那么太阳也有问题了。
所以,一个胃痛,我们可能不在乎你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有没有肠上皮化生,但却很在乎你是犯到阳明、太阴、厥阴、还是波及了太阳,或者只限于任督的区域。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知道阴阳,才能够求本,才能找到下手之处。如犯了阳明,亦即证涉阳明的区域,那我们要从阳明去求同气,按照以右治左的口诀,我们可能会取右手的曲池;如犯及太阴,那可能会加取右手尺泽;若波及太阳,那么小海就会在考虑之中。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一定得看曲池、尺泽、小海在主治功用上能否治疗胃痛,这些完全不必在意,只要它在口诀之内,只要它符合阴阳的法则,只要它符合同气相求,那么,它就会生出这些功用。如果离开这些原则,即便这些穴位原来有这些功用,它也会失效。这看上去有一点像是随心所欲,但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随证治之的根本意义所在。
5
我以前发愿“愿天下无痛”,师父认为我目前道器承受不了此重任,我便希望身边的人健康快乐便行。
前不久,一亲戚耳鸣眩晕,到医院住院各种检查,花了上万块钱,最后得出所谓的结论,脑部有一小肿瘤压迫神经,须动手术,要准备七八万块钱。钱都是小事,亲戚吓的要死,我平常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南昌。建议其到中医院再复查下,中医也建议保守治疗,开中药。
我是做正骨推拿的,周末约好亲戚到我家,一触诊,颈椎寰枢椎错位,会引发眩晕、耳鸣等症状,手法复位后,再经过针刺、艾灸等方法调理,症状大为减轻。一个小小的问题,被”名医“们恐吓成谋财害命的工具,我只想操他妈的!
只有学医,才能知已。只有懂医,只能成为家庭的保护神。我家小女,平时古灵精怪,突然有一天坐在沙发上大哭起来,说头痛,委曲的像只小猫咪。我问是哪痛,额头痛,额头是阳明的同气,联想昨晚家中自煮火锅小家伙贪吃肯定消化不良,今天天气寒冷衣服少穿受凉,本想用黄帝内针扎合谷穴,考虑要留针四十五分钟怕小孩不耐烦,于是改用平衡针法,快速扎针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的头痛穴,然后有温灸罐分别艾灸腹部的中脘穴和项部的大椎穴,热而汗出,嘱咐再睡一下。醒来之后,又活蹦乱跳起来,在我头上做威做福。
如果不懂中医,很多家长可能会赶紧带小孩去医院,打吊针,小孩痛苦不说,还遭罪。
写此文,由探病的感想而发,之前有一医院骨科主任在我们这调腰椎盘突出,他平常动不动叫别人做手术,自己却惜身如命!
不禁想怒喝之:
且慢!刀下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