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贞德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于1928年的《圣女贞德受难记》,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英语中,Passion同时具有“激情”与“受难”两层含义,两者并非对立,而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爱与牺牲在德莱叶的影片中以一种异常粗粝又深藏着无限柔情的方式铭刻在火刑柱上,用痛苦的火焰温暖着世人。
圣女贞德的版本太多了,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的故事》采用了做作的神魔人三段论;雅克·里维特的《审判篇》与《监狱篇》则立足于萧伯纳的戏剧,略微疏离地表现人物;布列松的《审判贞德》则“要求我所挑选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经或可以是贞德”。贞德对于法国人民来说象征着民族心、爱国情,对宗教来说象征着信、望、爱,对皇权来说象征着忠诚。她是纯洁的少女、善战的勇士、坚定的信徒、无悔的殉道者……任何一面都充满戏剧性,值得被拿来大作文章。然而德莱叶像是受到神启一样,在他之前不曾有人表现这样的贞德,在他之后也不敢有人再表现这样的贞德——一个疲惫的贞德。
贞德只有十九岁啊,可在德莱叶的镜头下,她像十天十夜没有合过眼的失眠者,像一天工作十八小时的纺织厂女工,像行将就木的老人,像中世纪的风化了的石雕,像千年的古树……她太累了,面对不停追问她的神父,面对爱戴她的人民,面对审判,面对死亡,乃至面对上帝,面对窗户投影在地上的十字。疲惫是尘世的枷锁,贞德赤身裸体行走在核辐射中,她终将死去,然而死亡还要过一会儿才到来,这延宕让她倍受熬煎。“快点来吧。”她想,“不,不要来。”最后连同内心的斗争一同捐弃了,在火焰中除了焦黑的碳还剩什么呢?教堂顶端栖息的鸽子四散飞去。
巴赞把此片比作“仿佛是由头像组成的奇妙壁画”,“是面部的纪录片”。整部影片几乎全由特写连接起来,贞德脸上的每一道细微的皱纹、每一个斑点、每一个毛孔都如此逼近观者,每一次呼吸都如同潮汐一般汹涌,这些面部的细微变化成为心灵的轨迹,通往神性的超验之路。
戈达尔《赖活》里的女主角,沦落为妓女的Nana,在电影院看《圣女贞德蒙难记》,眼泪滴落像黑暗中的花朵盛开。评说的人懂也不懂,流泪的人不懂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