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故迹寻踪(续编)》书事
书影
继《厦门故迹寻踪》后,再掇拾旧文又成新册,全书有文58篇(因故“走失”两篇)。仍以“故迹寻踪”为题,增“续编”二字别之。沿用旧名,非因偷懒,而示体例、写法延袭前书,以期多增旧事逸闻而飨同好。
版权页
目录页
老友汪毅夫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溢美之词皆当诫勉之语。
“走读”“寻踪”,还在继续中。
【附录一】
汪毅夫:序
厦门是全国最早提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并通过地方立法的城市。厦门的文化工作者,包括地方文史研究者与有力焉、与有功焉。
10年前,厦门退休教师刘瑞光加入了厦门地方文史研究者的行列。他认真发掘和整理地方文史资料,认真考证和解读地方文史故实,积稿盈箧,成200余篇之谱。其编入《厦门故迹寻踪》诸篇,皆可读之作,出版后受到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现在,他献给读者的《厦门故迹寻踪(续编)》,也具现其地方文史研究的功力。
厦门的涉台文物古迹很多。《厦门故迹寻踪(续编)》告诉我们,五老峰有陈第、沈有容登山题刻,其相关故实是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征缴倭寇的“平番之征”;日光岩的南居益诗刻,其背后故事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驱逐红夷的“澎湖之战”;南普陀寺前的“御制碑”,记录的是清代乾隆末年台湾的“林爽文之乱”及其“平定”;厦门大学上弦场的“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事关清代嘉庆年间“海贼王”蔡牵在闽台海面的活动。此外,同治六年(1867)的“樟脑战争”、同治十三年(1874)的“牡丹社事件”、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的“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郑成功家族、邱良功父子、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和徐孚远、卢若腾、王得禄、林鹤年、易顺鼎等历史人物,在厦门也留有历史印记和踪迹。
刘瑞光同我是厦门一中的同学、闽西红土地的“插友”,我为他充实而出彩的退休生活、为他对厦门地方文史研究的贡献点赞!
(作者汪毅夫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
【附录二】
刘瑞光:后 记
也是为了偿补《厦门故迹寻踪》初编的不足,在《续编》之中,我将石刻寻踪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到山野草莽处寻找古碑旧刻,辨读风侵雨蚀的文字,是一种苦活,也是一种乐活。在故纸旧帙堆寻找草蛇灰线,辨读历史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累事,也是一种趣事。解读石刻碑碣,就如同与先人交心,也如同再历往世。遥不可及的,变得可触可摸;悄然远逝的,变得可亲可近。这些就足以成为自己忘却苦劳而摸索前行的驱动力。
寻石刻碑铭,如此。访旧址遗构、走山川闾巷、探宅邸墓冢、问祠庙宫观,皆亦如此。
过访游虎溪岩,曾占得一绝,代以记事言志:
岩头不复老於菟,古井空潭月色枯。
唯有藤萝抻绿蔓。攀崖去识旧时书。
201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