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发人深省,可惜十人九不知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历史上有很多的父子都同样拥有光辉的人生,周勃是秦朝末年的将军,他帮助刘邦完成了反秦大业,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也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成功的平定了战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或者是关于过去的伤痕,或者是内心里留给某个人的角落,再或者就是属于性别层面的隐私。在一个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孩子能够做到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才可以轻松地打造出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喜欢窥探孩子隐私的父母,终将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压力,这压力会让孩子们觉得无法喘息,生命里也会充满伤痕。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发人深省,可惜十人九不知。
“父不进子房”,这句话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说父亲不应该进子女的房间。古代其实已经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女人在和男人结婚之前,就不能和男人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否则就会被视为没有礼数。同样,作为父亲也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离孩子太近。凡事都替他做好打算,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成长的能力。同时也不能过多的去窥探孩子的隐私,比如进入孩子的房间。
“父不进子房”的下一句才是精华,这句话就是“官不入民宅”。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做官之人不能进入百姓居住的地方。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数都会在统治国家的时候尊崇儒家思想,这是因为儒家思想之中有着非常多规矩的制定,从夫妻之礼,到父子之礼,君臣之礼,都有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在君王统治国家,管理朝廷的大臣和黎民百姓的时候,这些规矩投入运用就会产生很多益处。
诸多的统治者都会采用儒家哲学里的仁政来治国,仁政的要求就是要以百姓为思考的立足点,要以百姓的利益为最终的诉求。而且,还要将这种思想传达给自己的下属,让朝廷里的所有官员都能做到尊重百姓。
真正能够受到人民尊重的官员,实际上都是在日常生活里充分考虑人民想法的人。在拥有了一官半职之后,还能保持一颗初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是不能让百姓拥护自己,起码也要获得百姓的认可,否则就难以在一方土地上立足下去。
若是官员进入了百姓的家中,那一定会打扰百姓原本平静的生活。我国的封建社会本身就非常注重阶级之间的差异,而且因为社会等级制度很森严,所以百姓和官员之间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官员进入了百姓的家中,对方和对方的家人都会很慌张,他们首先会思考自己是否哪里得罪了官员,然后还可能会产生逃窜的心理。
古代的百姓,若是家庭条件也不太好,那么他们一定会生活的很卑微,除了那些同样等级的人,会和他们抱在一起取暖,其他人都不会对他们正眼相待。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能够做到真正不在意自己出处的人,实在是少数。
魏晋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寒门子弟进入朝廷做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虽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就算是出身于贫寒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出一个名次,进入朝廷去做官,但是官职大部分还是留给那些豪门望族家的孩子的,就算是成为了官员也还是会因为出身不好而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排挤。
我国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中,他们从一出生就会被父母定位好未来的人生,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会用自己阶级赋予自己的事物继续生活下去。若是有官员进入了百姓的家中,这些百姓的阶级观念就会让他们瞬间感到害怕,他们一方面又想尽自己所能地去招待官员,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能够给到的招待实在是太拿不出手。
而且,百姓还要去拿捏这些官员的喜好,有的官员也不喜欢被贿赂,若是行贿说不定还是大罪。总之,官员进入百姓的家中,就会完全打乱他们生活的秩序,带给他们很大的生活负担。“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说到底都是在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不要卑微,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等级比对方高,就去打扰对方的生活。
参考资料:
《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