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龙纹、回头行龙纹、正面行龙纹、鸳鸯行龙纹

北京官式彩画中的龙纹,按照身形动作可以分为行龙纹、升龙纹、降龙纹和坐龙纹几大类。其中行龙纹,按照其头部的姿态和位置又可以分出回头行龙纹和正面行龙纹两类。而处于梁枋底面的行龙纹,通常与另一身形颠倒的行龙纹一起组成鸳鸯龙组合,并且早期鸳鸯行龙纹的腿爪位置与位于梁枋侧面的一般行龙纹是有区别的。
​行龙纹

明代中后期的行龙纹

行龙纹,身形向左右平铺展开,头部向前,以侧面示人,整体呈前行奔跑状。四肢在身躯下方,两前肢和两后肢各自前后分置。

清早期的行龙纹

走马板上绘制的双行龙纹,俗称二龙戏珠纹。

清早期的双行龙纹,绘制在方心内。

当代仿清早期的行龙纹。斗栱下面的平板枋上和两根额枋之间的垫板上也都绘制行龙纹。画面以宝珠为中心点,从上到下所有构件上的行龙纹都向着宝珠奔跑,这说明此处彩画在明间构件上。

清晚期的金琢墨行龙纹,只有纹饰轮廓线沥粉贴金,里面没有贴金,而是用颜色描画填充。如果轮廓线里面也贴金,则是片金做法,大多数龙纹都是片金做法。

清晚期的行龙纹

平板枋上的行龙纹,当代新绘,脊背就像是被上面的柱头科斗栱压弯了。

夕阳下,牌坊上熠熠发光的片金双行龙纹。

苏式彩画聚锦内的五墨行龙纹,没有用金,只用颜色绘制。

​鸳鸯行龙纹

梁枋的底面,双行龙会做一正一反的设置,即一条行龙是正向的,另一条行龙是颠倒过来的,这种正反对称的龙纹组合叫做鸳鸯龙。

单看其中一条龙,两条前腿在身下,后腿则一条向下一条向上,分列身躯两侧。这与上面看到的梁枋侧面的一般行龙纹不同,它们的四条腿都在身躯的下方同一侧。

这处鸳鸯行龙纹,两条后腿都在身躯上方,与前腿正好相反。

这是一处天花梁的侧面,不是双行龙纹的组合,而是行龙纹搭配行凤纹,行龙与行凤都是正向。

行龙的四肢都在身躯下方,扭曲的身体只有一个波峰。

这是上面天花梁的底面,同鸳鸯龙,龙、凤不同向,做正反向设置。

看其中的鸳鸯行龙纹,四肢不同侧,除了一条前腿外,其余三条龙腿都在身躯上方。且身躯有两个波峰,多的波峰是为了安置朝上的龙腿。

再看一处天花梁的侧面,行龙行凤纹,行龙四肢都在身躯下方,身躯一个波峰。

底面龙凤做正反设置。

鸳鸯行龙纹的前腿和后腿分别有一条在身躯上方,另一条在身躯下方,两个波峰。

小结一下,以上看到的都是清早期风格的行龙纹,梁枋侧面的行龙纹,四肢都在身躯下方,而梁枋底面的鸳鸯行龙纹,四肢分布则要灵活多变,上下都有,但不会都在同一侧,且身躯主体扭动出两个波峰。
再看几张清中期及以后的鸳鸯行龙纹

这处清中期的鸳鸯龙,后腿分列身躯两侧,两个波峰。

而这处同样是清中期的鸳鸯龙,龙形画法同侧面的行龙纹,四肢都在身躯下方,一个波峰。

这处鸳鸯龙也是清中期的,四肢都在下方。

而上面这两处则没有使用正反对称的鸳鸯画法,两条行龙都是正向的。
由此可见在清中期,梁枋底面的鸳鸯行龙纹出现了变化,有继续保持早期画法的,也有简化了、身形结构同侧面行龙的,还有不做鸳鸯画法的。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这两张清晚期的鸳鸯龙,除了一正一反外,身形结构完全同梁枋侧面行龙,四肢在下方。

这张当代新绘的鸳鸯龙,四肢都在下方。
总结一下,根据以上实例图片,笔者的初步结论是:鸳鸯行龙纹的画法在清早期,四肢不都在身躯下方,上下都有,位置比较灵活,身躯扭动出两个波峰。清中期开始出现了四肢都在下方的行龙纹,但早期画法依然存在。清晚期以来,四肢都在下方。其实是一个画法由丰富向单一的简化演变。
​正面行龙纹

正面行龙纹的身躯及四肢形态同一般行龙纹,只是它的头部在身体正中,且以正面示人。上图的正面行龙纹位于山面平板枋的正中,与下面方心的宝珠上下对齐。与方心的行龙纹对比,可见其身躯形态类同,只是头颈被安到了身躯中部。

此处的正面行龙纹也在山面平板枋上,上面是斗栱,下面是山面中柱,与柱头上的坐龙纹对比,它也是正面,仿佛是被斗栱和柱头合力压扁的坐龙似的。

​回头行龙纹

上图大小两根额枋方心内绘制的即是回头行龙纹,其身躯虽然向前奔跑,但是头部却扭向后方,回首张望。中部红色的由额垫板上绘制的是一般行龙纹,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头部的朝向。

清早期的回头行龙纹,天花梁侧面,四肢都在身下。

这处是位于天花梁底面的清早中期回头行龙纹,后腿有一条在身躯上方。看来在清代早期中期,不仅在鸳鸯龙组合中,只要是位于梁枋底面,行龙纹的腿爪就会分列身躯两侧。

这处是仿晚清的天花梁底面上的回头行龙纹,四肢都在身躯一侧。

这处是位于包袱内的龙纹,笔者认为,它可以归为回头行龙纹的类别,身躯左右伸展,向前奔跑,头颈扭向后方,看向天花梁底面的宝珠。

清早期天花梁包袱内的回头行龙纹,主体绘于天花梁底面,四肢分列身躯两侧。这种四肢分列身躯两侧的画法,可以使龙纹显得更加立体全面,不只是以一个侧面形象示人。

天花梁包袱内两条回头行龙纹,奔跑方向相反,却都回头看向位于底部中央的火焰宝珠。

总结一下行龙纹的不同种类,基本特征是身躯左右平铺展开,呈向前奔跑状,通常以侧脸示人,头颈扭向后方是回头行龙纹,头颈位于身躯中部且以正面示人,是正面行龙纹。若位于底面,且有龙凤搭档,则做正反对称的鸳鸯画法。位于底面的行龙纹,不分种类,在清早中期四肢分列身躯两侧,清中期开始四肢只在身躯一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