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除了曹操,被《三国》黑的最惨的儒将

相对于三国中被神话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更喜欢率真的周瑜。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成功之处,但其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虚构了很多成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把他当正史读了。于是形成了很多错误的偏见。就比如周瑜气量太小,诸葛亮三气周瑜被传的神乎其神。殊不知正史上诸葛亮没有那么神机妙算,周瑜也不是被气死的。相反周瑜在正史上是备受推崇的一代儒将。

出身官宦,家世显赫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官宦世家,也算是一代将门,更难得的是周瑜不光会打仗,还精通音律,即使喝醉了酒,也能听出歌女们谈错的调,所以民间传言:曲中误,周郎顾。周郎长得也英俊潇洒,迷倒了万千美少女。

当时董卓作乱,诸侯讨伐,孙坚在江东很有名气,周瑜就去拜见过,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同月生,两人一见如故,都志向远大,聊的十分投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以后两人的合作,打下来牢牢的基础。

追随孙策,开拓江东

孙坚在征战中,偶然得到了传国玉玺,但不幸身死,孙策为了不寄人篱下,以玉玺为抵押,向袁术借兵五千,前去攻取江东,孙策此时想起来周瑜,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周瑜就率兵前来,大力支持孙策打败了笮融、薛礼,逼走刘繇。初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华。当孙策部众发展到几万人时,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战功赫赫,一代儒将

经过这些事,袁术也看出了周瑜的才能,欲招致麾下,但周瑜看出来,袁术智虑短浅,没有大志,不像有大成就的人,于是就推辞,担任曲巢县长,欲潜回江东,有趣的是他在此结识了鲁肃,两人一见如故,鲁肃又是豪门大族,在周瑜的劝说下,后两人一块回到了江东。

孙策听闻周瑜归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且自己亲自出迎,考虑到周瑜出身世家,且有才能,遂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这一年周瑜二十四岁,也算是东吴最年轻的中郎将了。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足见孙权对其重视,也可以侧面看出他的才能。

建安四年,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攻取荆州地区, 大获全胜,并在破皖的时候,发现了东吴桥公的两个女儿,都长得天资国色,还都是双胞胎,于是孙策纳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可见两人的情意之深厚。

孙策遇刺,周郎安邦

孙策在狩猎的时候,被刺客暗杀,面部中箭,临死之际,将江东交于孙权。并留下了:内不决问张绍,外不决问周瑜的遗言。孙权统业时,年龄尚小,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孙家在江东的地位并不稳固,此时曹操却打败了袁绍,逐渐统一北方,但周瑜跟张绍还是尽力的辅佐他。

当是时,孙权年少,周瑜统领军务,东吴有很多老臣,都暗暗心里不服气,处处针对他,尤其是程普。程普这个人,平定黄巾军起义的时候,就跟在孙坚身边了,也算三朝元老,看周瑜资历不够,还官居要职,故处处针对他。但周瑜并不为意,他不仅尽量退让、避免冲突,而且在双方意见不同的时候,都会言辞恳切地和他交换意见、说明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程普也为周瑜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说出:“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着甘甜的酒酿,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这也说明了周瑜不是气量狭小之人。三国完全是怕周瑜抢了诸葛亮的光环,而杜撰的三气之事。

自此两人尽力辅佐孙权,逐步平定了江东。站稳了脚跟,真正形成了诸葛亮口中的国险而民附,依据天险,与曹操隔江而对。

赤壁之战,人生巅峰

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后。曾以汉天子的名义,让孙权送人质与曹操,并称臣,孙权犹豫不决,很是纠结,送吧,担心以后将受制于他,不送吧,万一曹操打过来咋办?孙权和张昭、秦松等人商量了许久都没个定论。

无奈之下,孙权将周瑜领到母亲吴夫人面前做最后的决断。周瑜侃侃而谈:“当年,楚国刚建立时,不过百里之地,后继的国君贤明能干,开疆拓土,占有荆州和扬州,王业相传九百余年。

如今,将军继承父兄的基业,占有六郡之地,兵精粮多,将士用命。如果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庶,人心安定,有什么压力让我们送去人质呢?

人质一旦送去,就不得不与曹操紧密联系,有所命令就不得不听,被他所控制。能得到的好处无非是一个侯印,十几个仆人,几匹马,几辆车,岂可与南面称孤道寡相提并论!

依我看,不如不派遣人质,静观其变。若曹操真能以君臣大义治理天下,将军再侍奉他也不晚;如果曹操图谋不轨,犯上作乱,天下共讨之,自顾尚且不暇,又能对将军怎样?”

听完这番话后,连吴夫人都大为赞赏,于是孙权果断拒绝了曹操,并火速抓紧兼并江东的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与曹操隔着长江相对。不得不说周瑜的远见卓识,若是真的送了人质,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

周瑜的劝说,不仅阻止了向曹操送人质,也给孙权种下了帝王之业的心。自此他不再甘心俯首称臣,而是称帝。

最终曹操还是南下了,准备一统天下,刚至荆州,刘琮就率城归降,曹操于是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侯,提拔有为之士,担任职务。

当时曹操军容甚大,大多数人都劝孙权投降,唯独鲁肃与周瑜力主抗曹,孙权权衡再三,为了自己的帝王之业,终于答应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史称孙刘联军。

当时是,曹操采用荆州故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师,准备一举拿下江东,但周瑜用反间计,令其杀了二将,曹操悔悟后,不得已只能铁锁战船,减少当时的海上颠簸,北方士兵不习水性,上船后军容不整,这样后好了很多。众多谋士怕东吴火攻,曹操以风向为西北风为由,力排众议,坚持铁锁战船。这也就给了孙刘联军以机会。

黄盖也看出了,曹操铁锁战船的弊端,适合火攻,于是去跟周瑜商议,两人意见不谋而合,只是苦于无法靠近草船,最终黄盖主动献策,来个苦肉计,由他去曹营诈降,然后点燃火船,攻向曹操。

至如今,民间还存在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被打的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关键他还岁数大,被打的这么狠,终于骗过了曹操。按照约定去投降,在船上放满了火器,干草上都浇满了油,快到曹营后,点燃船只,跳下海,顺着风势,攻向曹操战船,由于铁链相连,一时之间不能分开,故军容大乱,火势借着风势越来越猛,加上孙刘联军的海上攻击,不习水性的北方士兵,在这一战中毁于一旦,只有曹操和少数谋士逃回,自此,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能力,开始专攻为守。

其实这一仗赢得偶然,就像唐代诗人杜牧说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联军能胜,很大程度上是这东南风,可这充满了偶然性。于是也有人说周瑜是运气太好,不然就国破家亡了。

不管怎么说:周瑜终于打赢了这一战,彻底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正史中,诸葛亮也只是一个刘备的顾问,没他什么事?不由得说,有时候小说家,为了情节,真的可以周功诸葛戴。

英年早逝,病卒巴丘

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西取巴蜀,联合马超,攻伐曹操。要知道这是非常正确的,毕竟当时曹操再也不敢南下,巴蜀益州是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刘璋暗弱,不懂得招揽名仕,图谋天下。要知道当初诸葛亮也力主刘备,拿下益州。

孙权也同意了他的建议,但无奈天妒英才,周瑜在返回驻地江陵的途中,途径巴丘突然病故,时年三十六。

孙权听到周瑜病逝的消息,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并且丧葬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堪称国葬。

孙权称帝后,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小说的成功,在于他通过那件事,告诉了读者一个道理,而且在生活中行的通的话,就会广为流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中了这个梗,说明了度量狭小的人办不成大事,周瑜又偏偏是个天才,使这更具了普遍性,于是人民便普遍以为正史真的是这样的,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充分说明了后世对他的认可度。

#三国人物#

(0)

相关推荐